高校图书馆岗位需求变化与机构设置趋势探析*
2018-10-18马吟雪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上海200083
严 丹 马吟雪 (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083)
信息环境及用户需求的新变化,对高校图书馆的岗位需求和部门设置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适应图书馆日益多样化的业务活动需要,以及日益增长的馆员能力要求,图书馆界一直在进行传统岗位的职责调整,以及内部机构的功能重组,以不断适应新时代图书馆的发展需求。
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挑战与变革,其发布的招聘广告能够充分显示其对于发展环境的认识和对于人才的需求。有研究者指出,目前国外高校图书馆对于传统岗位需求仍占主导地位,但伴随着新的技能需求,部分高校选择设立新的岗位迎接挑战,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的素养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科研活动参与度深化,对资源管理中新型工具和研究方法的发现与掌握[1]。我国高校图书馆可加以借鉴,积极增设新型岗位推进图书馆转型,并在图书馆学人才教育中注重融合与创新[1]。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因此需要分析新环境下图书馆、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对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思考如何完善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可以通过网络调查我国图书馆、企事业单位和国家公务员的招聘信息,分析其岗位需求、学历要求、招聘人数等数据,结合目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现状,就图书馆学教育之发展及完善提出相关建议[2]。
本文选取近期代表性高校图书馆的岗位招聘信息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岗位需求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同时考察部分图书馆在应对岗位新变化而进行的机构重组和优化设置,从这些现实案例中探寻图书馆未来的岗位需求和机构设置趋势,以资图书馆同行参考和借鉴。
1 新时代图书馆业务发展的新要求
新时代的背景下,新技术、新媒体的不断更新换代与快速发展,也使得学习和研究的理念与模式产生了新的变化,高校图书馆的传统职能受到了挑战,其原有的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岗位需求、机构设置和业务流程等已适应不了新环境的要求。具体而言,这些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亟待图书馆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
1.1 学科发展和新研究领域对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提出了新要求
近来,“双一流”大学的出炉和“双一流”学科的评定,为高校在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上提供了新的支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的研究领域也不断出现,如“一带一路”研究、区域与国别研究等均成为了近期的热点。而这些学科的发展和新研究领域的出现,均需要图书馆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支撑,以及针对性的学科服务。这就对馆员的专业知识背景、信息服务能力等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亟需有相当专业水平同时又熟悉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馆员开展相应的工作。
1.2 新的信息资源获取和学习、科研方式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越来越普遍,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对图书馆的资源需求和利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同时,随着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他们不再满足于图书馆的传统服务,而期待图书馆能提供给他们更深入的服务,尤其是可以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随时提供诸如信息资源查询、参考文献管理、研究热点追踪、课题选题和论文写作指导等方方面面的服务。而这要求馆员具有相应的研究经验、信息素养和写作能力,才能开展与之适应的培训讲座或课程。
1.3 大数据的发展及应用对情报分析与数据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大数据在研究领域的应用已日益渗透,这对图书馆开展的学科竞争、情报分析等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能够运用大数据处理学科情报和信息分析。同时,科研数据管理等新的图情问题的出现也要求图书馆有相应的岗位和人员与之配套,能运用数据技术进行数据策管、开展数据研究等。这都需要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背景的人员来承担这些任务,但当前很多图书馆技术部门的馆员尚不具备这些方面的能力,达不到相应的数据分析、管理和研究的水平。
1.4 项目制、团队化服务对图书馆工作协同提出了新要求
在具体的业务开展中,当前有越来越多的服务工作是以项目制管理的,需要进行团队化的协同与合作,涉及到多个业务板块,如开展“一带一路”专题资源库的建设,就需要学科馆员、采访馆员、编目馆员、技术馆员等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而这些团队人员往往分散在图书馆的各个部门之中,交流和沟通很不顺畅,且进行协同工作的积极性和经验都不足。这就要求图书馆在部门设置和跨部门工作方面创新机制,进行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机构变革。
这些新变化和新要求的出现,要求图书馆在相应的岗位人员配备和机构设置整合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一方面从人力资源上配置具有相应能力的馆员,另一方面从行政管理上打破传统的部门壁垒,从而适应新环境的新需求。
2 从高校图书馆岗位招聘考察业务需求变化
最新的高校图书馆岗位招聘信息是业务需求的风向标,可以从中考察当前图书馆亟需的专业人才和开展的相应业务。笔者收集整理了2018年第一季度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图书馆的招聘信息,主要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并进行了归类分析,从中可以反映出当前高校图书馆在业务岗位和人员需求上的新变化和新动向。
2.1 需要具有相应学科背景的专业学科馆员
在近期的高校图书馆招聘信息中,学科馆员成为重点招聘岗位。复旦大学图书馆在今年的招聘岗位中,有5个岗位是专职学科馆员,其中4名明确为医科馆学科馆员,另1名未指定具体的学科方向[3]。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招聘的学科化服务/咨询服务馆员岗位也提出了类似要求[4]。同济大学在招聘学科与知识产权咨询岗位中,还特别强调了具备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熟练掌握知识产权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5]。北京大学图书馆虽然没有明确招聘学科馆员岗位,但在数据服务馆员岗和资源组织与揭示岗分别提到了与学科服务相关的职责要求[6]。此外,武汉大学图书馆[7]、四川大学图书馆[8]、南京大学图书馆[9]、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10]、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图书馆[11]等也都招聘学科馆员这一岗位,其中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岗位职责事实上更接近于后面提到的情报服务和数据分析岗。下页表1整理和归纳了几所主要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招聘要求和职责。
在学科馆员的招聘要求中,可以看到图书馆都特别强调了具备良好的学习新知识、接收新事物的能力,这正是为了适应学科化服务中所不断出现的新领域、新技能需求。因为这项服务所涵盖的具体职责相当广泛,而且处于不断更新中。当前图书馆学科馆员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开展学科服务和知识产权服务,深入拓展走访院系,挖掘校内对图书馆服务的潜在需求;跟踪国内外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与实践的最新进展;面向科研团队、教师和学生开展个性化定制的嵌入式课程、培训和讲座;针对特定需求,参与完成学科分析报告和知识产权分析报告,等等。这些服务内容对学科馆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并且和其他业务具有交叉性,如情报分析等。
表1 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招聘信息及具体要求
2.2 需要具有数据分析能力的数据服务馆员
除了专业学科馆员外,与学科服务相适应的一系列岗位需求也日益迫切,特别是学科信息与数据分析等岗位也成为重点招聘对象。高校图书馆尤其是研究型图书馆,当前已越来越强调开展信息分析,特别是进行相应研究的重要性。在近期的招聘信息中,众多高校图书馆均设置了与学科情报和数据分析相关的岗位,见下页表2。当然,其中不少此类岗位的职责已归入上述的学科服务馆员中,因此这里不再重复统计和列举。
在对招聘人员提出要求的基础上,有些高校图书馆还明确了该岗位的具体职责。笔者经过整理和分类,大致归纳了此类数据分析岗位的职责与具体工作任务,主要涵盖学科情报整理、科研绩效分析、学科前沿追踪、学术活动参与、数据平台维护、数据素养培训等多方面的职责任务(见表3),涉及面较广,不同的高校对于该岗位的定位和工作要求设定也不尽相同,有的偏向于学科服务和信息分析,有的偏向于科研竞争情报和数据管理,还有的偏重于开展学术活动和素养培训等,各有侧重,不一而足,显示出这一岗位的交叉性与综合性。
表2 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图书馆数据服务馆员的招聘信息及具体要求
表3 情报服务与数据分析岗位的主要职责
2.3 需要具有新媒体运营能力的文化推广馆员
在近期的图书馆招聘中,还有一种类型的岗位也显示出新晋的态势,就是与新媒体相关的宣传推广与文化活动策划,这是随着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普遍运营以及各类阅读推广等文化活动的兴起而产生的新的岗位需求。对于此类型的岗位也没有特定的职责和要求,都是因图书馆的不同需求而设定的,但基本围绕新媒体展开。
例如,同济大学图书馆在招聘中设置了文化推广岗位,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职责:一方面是负责文化项目的策划、设计、宣传与实施,参与文献资源与阅读推广项目的线上、线下活动组织与推进;另一方面是参与新媒体运维的相关工作,根据新媒体平台特点,完成图书馆各新媒体平台内容运营、读者咨询,并定期完成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又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设置的全媒体运营岗的主要职责是承担全媒体资源整合的相关工作,结合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需求,对多媒体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主题整合;面向教学网、BBS、社交媒体等平台,设计全媒体资源专题展示形式;负责数字媒体设备与创新空间管理,维护数字应用设备体验服务等[12]。此外,还有武汉大学图书馆也设置了宣传运维技术岗。此类岗位职责相当多样,需要具备多方面能力的馆员才能胜任。
因此,在对应聘人员提出的要求上,其专业背景主要限定为设计创意、新闻学、传播学、艺术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能力要求具备一定多媒体服务与技术知识和较高研究能力,熟练掌握多媒体处理软件,熟悉新媒体运营与维护工作;能独立完成项目、广告等推广文案的撰写;了解微传播等。此类岗位的设置也对图书馆将来的人员招聘提供了新的方向,也是新媒体发展的必然要求。
3 从高校图书馆机构重组考察岗位设置变化
国内外大学图书馆为了应对内外部环境的挑战,纷纷寻求新的路径和出路,而改革原有的图书馆结构成为一种不可抵挡的趋势。通过对原有图书馆传统结构的重组,提升服务的效率,以保有和吸引用户,赋予图书馆以新的活力[13]。有研究者利用网络对“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网站的机构设置情况进行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将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情况进行纵向比较。研究发现目前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模式还是以职能式为其绝对主导地位,机构设置随着环境与读者需求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增加了许多含有信息社会化元素的部门,加强了学科分馆、特色馆藏建设与学科服务,出现了和图书馆发展战略与评价研究相关的部门,但是图书馆宣传推广、知识产权保护没有得到重视[14]。
3.1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机构重组
自2010年以“学科化服务”为主线的全新机制开始推行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率先探索了机构调整和业务重组之路,形成“三部一所”的组织模式,即读者服务总部、技术服务总部和行政管理总部,以及情报研究所,并建立了各部门协调工作的机制,倡导团队合作精神[15]。但随着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推进“院为实体”综合改革,图书馆的这种“三部一所”的组织模式又逐渐不能适应新的业务需求,因此在2017年又开展了新一轮的图书馆机构重组,形成了以资源与公共服务部、学习与研究支持部、平台与技术支撑部等为主要特色的全新构架,同时在这些部门之间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建立跨部门工作组(见图1)。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通过岗位设置改革、组织结构调整、学科资源梳理与比对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设置学科馆员岗位,对学科资源建设举措进行了多方探索,其中,资源与公共服务部主要整合了资源建设、揭示、流通、阅览、馆际互借等传统业务;学习与研究支持部则主要融合了各学科服务团队以及情报分析团队的人员,主要以学科服务的形式提供师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17]。
图1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图[16]
可见,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对学科服务尤为重视,针对每一种学科类别均设置了相应的学科服务团队,并将其整合入学习与研究支持部,同时开展教学与科研上的全方位支撑。这就意味着其需要相对较多的学科馆员岗位来满足该部门的运作需求,而且需要具备相应学科背景的馆员才能胜任,当然也可能采取跨部门工作的形式进行协作。
3.2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机构重组
北京大学图书馆在2015年根据业务变化实际和发展趋势,结合馆舍调整的契机,积极与校内院系部门和校外相关机构沟通合作,推行图书馆组织机构重组。一方面整合调整实体部门,另一方面完善、增设跨部门的工作团队,探索将实体业务部门与跨部门虚体工作组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制度化[18]。按照新的业务发展方向,从为读者服务的角度出发,将实体机构规划为7大中心,即资源建设中心、学习支持中心、研究支持中心、信息化与数据中心、特色资源中心、古籍图书馆、综合管理与协作中心。
表4 北京大学图书馆机构重组与跨机构团队[18]
在这些中心内部,主要是依托于跨机构团队来实现其具体业务的开展和功能的实现,详见表4的分配和对应关系。其中尤其体现了对学科服务、研究数据服务以及新技术应用的业务需求,反映了岗位需求的新变化。
3.3 同济大学图书馆机构设置调整
同济大学图书馆在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为适应业务和岗位需求,近期也对图书馆进行了机构调整,并形成了4个中心的机构格局,分别是文献保障与共享中心、创新体验与学习支持中心、情报服务与研究支持中心、文化传承与交流中心,各个中心的下设机构如表5所示。这些机构与前述的学科服务岗、情报分析岗、文化推广岗等岗位需求的变化基本上能相应匹配和对应。
表5 同济大学图书馆机构设置[19]
由以上几家综合性高校图书馆的机构重组可以看出,一方面传统的图书馆部门如资源建设、编目、流通等呈现出合并简化的状况,基本上融合为一个中心;另一方面新的业务部门集中出现,而且较为一致地表现为学习和研究支持中心。这从另一个维度印证了前文所述的岗位需求的新变化,体现了图书馆业务核心的转移和不断发展的要求。
4 高校图书馆岗位需求与机构重组的趋势分析
基于以上对代表性高校图书馆岗位招聘信息的分析和对岗位需求的新变化和新要求的解读,以及对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应对岗位需求变化中进行的机构重组和优化设置的考察,笔者尝试从这些现实案例中探寻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岗位设置和机构变革的发展趋势。
4.1 学科化服务将是高校图书馆岗位设置的重心
从最近的高校图书馆岗位招聘信息及部门岗位设置变化可以看到,对学科馆员和情报分析人员的需求、对学科服务的重视已日益迫切,学科服务岗将逐渐成为图书馆接下来岗位设置的重心。当前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学科服务主要包括几大板块:学科情报咨询,主要提供各学科科研人员或团队的个性化学科咨询与图情分析服务;学科态势分析,为各学科量身定做学科态势分析报告(包括学科竞争力分析、学科发展态势分析、学科预警分析等);学术素养服务,开展学术信息素养的培训、资源使用辅导和实时咨询等服务;文献资源支持,对各学科的文献信息资源需求给予支撑和保障。这意味着,学科服务涵盖了专业学科馆员、学科信息分析馆员、情报分析和研究馆员等多个岗位的职能,这也是近期图书馆招聘的重点。虽然名称和叫法不一,但都是从不同角度出发开展学科服务。
为了适应这样的岗位需求,对学科馆员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除了有较高学历、有相应的专业学科背景之外,较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较好的协同和创新精神,是招聘中所特别注重和强调的。这将在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岗位的设置中不断得到印证,学科化服务将成为高校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体现,岗位设置的重心已然发生了转移。
4.2 学习与研究支持将是高校图书馆业务的核心
通过以上几个代表性高校图书馆机构重组的案例不难发现,学习与研究支持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接下来的核心业务。但由于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和业务划分,每个图书馆的学习支持中心和研究支持中心具体涵盖的业务不尽相同,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支持中心面向研究生、教师、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支撑服务;面向各院系开展学科服务;面向师生开展信息素养服务。学习支持中心则是支持教学、研讨、社交与学习的多功能服务中心,包括数字资源服务和实体资源服务。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则是把两者合二为一,统一为学习与研究支持部,主要以学科服务和情报分析为主,将学习与研究过程中的支持融为一体,不再单独区分。可以说,这是高校图书馆在机构设置上的大胆尝试,体现了图书馆核心业务的转型,尽管在具体所需承担和实现的工作任务上还有待进一步明确,提出更具可行性的方案,但其发展趋势和总体方向是清晰明朗的。
4.3 跨部门工作小组将是高校图书馆协同的主要方式
为了适应当前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项目化、团队合作化的趋势,亟需越来越多的跨部门交叉协同,因此很多高校图书馆在实体机构之外,又根据实际工作或项目需要随时从各中心抽调人力建立跨机构的虚拟工作小组,通过团队运作的方式进行项目的组织与实施。本文所述高校图书馆在机构重组的同时,也都根据需要灵活创建各种跨部门工作小组,以实现团队化项目的任务。又如河南大学图书馆经过一段时间的论证研究,根据本馆的工作实际,于2018年1月建立了9个跨部门工作小组[20]。其核心理念就是以具体业务或服务需求为导向,馆员进行跨部门组合,以工作小组为协作团队开展各项业务。具体包括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小组、地方文献访求工作小组、科技查新工作小组、学科评价与情报分析工作小组、数字资源推介工作小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小组、阅读推广工作小组、学生活动策划工作小组、读者数据挖掘工作小组[20],基本涵盖了当前高校图书馆所需开展的各项业务和服务,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也反映了图书馆未来的业务模式发展趋势。
4.4 高校图书馆岗位需求将向多元化、复合型转变
就高校图书馆岗位需求的变化而言,除了上述的各类与学科化服务相关的岗位,大数据、新媒体的应用带来的业务需求也日益增加,科研数据管理和信息服务岗位日益重要,新媒体运营和文化推广岗位等多元化的岗位需求也应运而生。如北京大学信息化与数据中心主要组织和引导图书馆信息化与数据建设工作,积极应用新技术,加强开放获取与数据管理建设,支持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转型,为教学、科研提供协同与移动应用的资源与信息服务;同时还要促进数据研究,支持数据驱动的探索和决策制定,加速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支撑需求驱动的服务创新等[21]。这就要求这些岗位的馆员具有复合型的能力,不仅要懂信息技术,还要有能力开展数据研究,进行探索和创新,而不再是传统的网络技术人员。
又如同济大学图书馆专门招聘的文化推广岗位,更是体现了多元化的岗位需求和复合型能力的要求,不仅要馆员负责文化项目的策划、设计、宣传与实施,参与文献资源与阅读推广项目在线上、线下活动的组织、实施与推进;还要能独立撰写部门各类新闻稿、策划方案、报告等;定期开展相关主题阅读活动,逐渐形成特色品牌;参与新媒体运维相关工作,根据新媒体平台特点,完成图书馆各新媒体平台内容运营、读者咨询,并定期完成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等一系列的任务。可见,高校图书馆将随着现实业务的需求和变化设置新的多元岗位,同时也对馆员提出了复合型的能力要求,这也将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4.5 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将向集约化、综合性发展
就目前几家代表性的高校图书馆开展的机构重组实践来看,将原有的十几个独立部门合并精简为几大中心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模式,也代表了高校图书馆未来机构重组的趋势和方向。中心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原有部门的概念,它不像原有的部门具有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划分,而是更加强调面向读者开展服务的中心。这样将基本打破传统机构设置上“外部”“内部”的界限,而强调不分内外、共同做好服务[22]。事实上这也正是体现了跨部门协同合作的理念,将图书馆原有的相互独立、分工细致的业务部门重新整合,按照精简化、集约化的方式重组为几个中心,以综合大板块模式进行合并,从而使每个机构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加强各项业务之间的交流合作,也有利于以师生需求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的业务开展。目前国内高校已陆续开展了此类机构重组,当然这都是建立在适应工作变化和岗位设置的需要而展开的,其也必将成为未来高校图书馆机构改革的趋势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