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行为意愿的动态实证研究*
2018-10-18明均仁郭财强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明均仁 郭财强 ( 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
1 引 言
移动图书馆是图书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对其传统服务的延伸与拓展,用户可借助于移动终端设备获取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曹鹏等调查39 所“985”高校,发现共计有38 所“985”高校开通了移动图书馆APP 服务[1];梁晶等调查发现,湖北123所高校中就有52 所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服务[2]。可见,移动图书馆这种新兴的图书馆服务方式正被国内各高校推广并普及。
然而在实践中,移动图书馆整体利用率并不高,其建设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3-4]。Jasperson J S、Limayem M等认为,信息系统的成功依赖于用户的持续使用,用户的最初采纳只是其成功的第一步;如果用户没有在后期继续使用,该信息系统不可能给用户带来预期使用价值[5-6]。移动图书馆用户在经历初次使用后,是否在后期继续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系统,关系到移动图书馆建设的成败。因而,有必要对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的行为意愿进行动态跟踪研究,以全面反映全过程的使用状态,厘清不同时间节点用户行为74意愿的差异,对于进一步完善移动图书馆服务,提升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 文献回顾
国内,朱多刚[7]较早关注移动图书馆用户行为,随后明均仁[8]、余世英等[9]、徐新雨[10]、何鹏飞[11]等基于不同理论模型对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意愿进行了实证研究;国外,学者 Saravani S等[12]、Jaradat M I R M[13]、Mtshali E等[14]、Aharony N[15]、Sununthar V等[16]都对移动图书馆用户的使用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综合国内外研究,移动图书馆用户行为研究多基于单一理论、理论模型扩展或者理论模型组合等来对用户使用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涉及技术接受模型(TAM)、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TF)、技术接受和利用整合模型(UTAUT)、计划行为理论(TPB)等15种理论或模型,其中TAM 理论模型运用得最多,其次是UTAUT和TTF。
当前有关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行为的研究,多采用剖面研究法静态地研究变量间的关系,其数据来源于某个特定时间段的样本数据。因而,所进行的实证分析,只能解释被调查者在某个时间节点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感知及其反馈意见,不能全面反映全过程的使用状态,对过程的忽视必然会对研究结论的全面性造成影响[17]。本研究将动态跟踪调查用户的使用行为,并分析不同时间节点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的行为意愿及其使用差异,从而更好地掌握移动图书馆用户的实际使用行为。
3 理论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3.1 理论模型构建
1989年,Davis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TAM)[18],该理论模型认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影响用户接受并使用信息系统的关键因素,后续研究陆续证实了TAM模型的普适性,能有效解释并预测用户对信息系统的使用态度和行为表现。由于TAM模型有着牢固的理论基础,为探讨个人行为意向提供了普适模型,本研究以TAM模型为理论基础,扩展模型变量,以解释与预测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使用行为。
对国内有关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行为的综述类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发现社会影响是影响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有用性及其使用意愿的重要外部变量[17,19],高校和图书馆的及时宣传、高校师生的使用与推广都会直接影响高校师生对移动图书馆的使用行为意愿,即社会影响与高校师生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意愿正向相关[8]。另外,便利条件是影响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易用性及其使用意愿的重要外部变量[17],任何一项新技术或服务在推广之初,其使用的便捷程度都将影响用户对新技术的感知与使用。在移动图书馆使用过程中,用户需要借助移动终端设备,也需要移动网络的支持,即便利条件与高校师生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意愿正向相关。因此,本研究在TAM模型的基础上,加入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这两个变量,构建了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行为意愿的动态实证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行为意愿的动态实证模型
3.2 研究假设
3.2.1 TAM 模型变量
在TAM模型中,感知易用性即用户感知信息系统容易使用的程度,感知有用性即用户感知信息系统对其工作或生活绩效提高的程度[18]。在移动图书馆使用情境下,如果用户感知移动图书馆界面简洁、易于操作,那么用户将倾向于使用移动图书馆。但随着用户使用周期的延长,用户使用经验增多,此时用户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易用性与其使用意愿的正向相关性将变弱。如果用户感知移动图书馆对其是有用的,并且使用移动图书馆可以明显提高其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效率,那么用户将倾向于使用移动图书馆。同时,随着用户使用周期的延长,仅仅易于操作但实际效用不佳将无法吸引用户继续使用,用户对移动图书馆有用性的感知与其继续使用的正向相关性将增强。用户感知移动图书馆易于操作将增强用户的体验,进而增强用户感知有用性,但随着用户使用周期的延长,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的正向相关性将变弱。因此,假设:
H1a:感知易用性与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意愿正向相关;
H1b:随着用户使用周期的延长,感知易用性与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意愿的正向相关性将逐渐变弱;
H2a:感知有用性与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意愿正向相关;
H2b:随着用户使用周期的延长,感知有用性与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意愿的正向相关性将逐渐增强;
H3a:感知易用性与移动图书馆用户的感知有用性正向相关;
H3b:随着用户使用周期的延长,感知易用性与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有用性的正向相关性将逐渐变弱。
3.2.2 TAM 模型扩展变量
(1)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即用户所处的周围环境对其使用信息系统的影响[20]。在移动图书馆使用情境下,如果学校或图书馆对其进行宣传与推广,同时周围老师、同学、朋友等使用移动图书馆,并向其推荐移动图书馆服务,会提升用户对移动图书馆有用性的认知,进而促使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但随着用户使用周期的延长,用户渐渐变得理性,其是否继续使用移动图书馆主要受用户感知有用性的影响,社会影响的作用变弱;同时,用户对移动图书馆有用性的判断主要受其实际使用时的体验影响,社会影响与感知有用性的正向相关性将变弱。因此,假设:
H4a:社会影响与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意愿正向相关;
H4b:随着用户使用周期的延长,社会影响与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意愿的正向相关性将变弱;
H5a:社会影响与移动图书馆用户的感知有用性正向相关;
H5b:随着用户使用周期的延长,社会影响与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有用性的正向相关性将变弱。
(2)便利条件
便利条件即周围的环境或组织对用户使用信息系统的支持程度[20]。移动图书馆使用情境下,如果用户有使用移动图书馆的移动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同时可以很方便地借助稳定且便宜的移动网络访问移动图书馆,那么用户将倾向于使用移动图书馆;如果用户遇到困难时可以获得及时帮助,将增强其使用意愿。随着使用周期的延长,网络质量对其继续使用的影响将增强,即便利条件对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支持效果将更加明显,因此便利条件与用户使用意愿的正向相关性将会增强。良好的便利条件将影响用户对移动图书馆易用性的感知,且随着使用周期的延长,这种正向相关性将增强。因此,假设:
H6a:便利条件与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意愿正向相关;
H6b:随着用户使用周期的延长,便利条件与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意愿的正向相关性将增强;
H7a:便利条件与移动图书馆用户的感知易用性正向相关;
H7b:随着用户使用周期的延长,便利条件与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易用性的正向相关性将增强。
4 问卷设计与发放
4.1 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1)个人基本信息,如身份、性别、年龄、专业和学历;(2)测量量表,参考国内外成熟量表,并结合移动图书馆具体使用情境进行初步设计,然后根据图书情报领域专家学者意见完善初始问卷,最终形成测量量表(见表1)。
4.2 问卷发放与回收
在图书馆馆长及其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面向已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武汉地区高校,针对在上文献检索课或信息检索课的学生群体、图书馆协会成员及其他人群发放纸质问卷,获取样本数据。
在发放问卷前,阐明此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及意义,以获取他们的支持,让问卷填写者在问卷上提供联系方式以便于后期跟踪调查。第一次问卷发放与回收时间集中在2017年3—4月(记为时间点T1),回收有效问卷260份;第二次利用之前获取的联系方式将问卷发放给第一批问卷填写者,此次问卷发放与回收时间集中在2017年9—10月(记为时间点T2),成功回收有效问卷226份。两次问卷收集时间间隔半年,为了进行比较,筛选出两次均有效的问卷226份,以对比分析半年间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行为意愿的差异,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下页表2所示。
5 实证分析
5.1 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为评估测量模型,需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其主要参考指标有因子载荷、AVE、CR和Cronbach's Alpha值。利用SmartPLS2.0对T1和T2时间点样本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因子载荷值大于0.5时,表明测度项的可靠性在可接受的范围内[21];CR值大于0.7,表明该因子具有较好的可靠性[21];AVE值必须大于临界值 0.5[22];Cronbach's Alpha值大于 0.6时,表明该因子内部一致性较高。由表3可知,T1和T2时间点所有因子载荷都大于 0.5,各变量的AVE值均大于0.5,CR 值均大于 0.7,Cronbach's Alpha值均大于 0.6,表明两 次样本数据都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由表4可知,T1和T2时间点各构念的AVE值的平方根均显著大于其与其他构念的相关性系数,表明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22]。因此,数据可作进一步的分析。
表1 变量测量项设计
表2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5.2 模型检验
利用SmartPLS2.O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其结果如表5所示。由下页表5可知,T1和T2时间点H1a-H7a这7个假设都成立,同时对比T1和T2时间点各路径的系数值及其显著性水平发现H1b-H7b这7个假设都成立。T1时间点模型变量对使用意愿的解释力度为54.98%,对感知易用性的解释力度为19.51%,对感知有用性的解释力度为38.79%;T2时间点模型变量对使用意愿的解释力度为32.45%,对感知易用性的解释力度为36.67%,对感知有用性的解释力度为27.29%。可以看出,随着使用周期的延长,模型变量对用户使用意愿的解释方差变小,说明随着使用经验的积累,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这4个变量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与预测用户的继续使用行为,其继续使用行为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对感知易用性的解释力度变大,说明随着使用经验的积累,便利条件与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易用性的正向相关性增大;感知有用性的解释力度变小,说明随着使用经验的积累,社会影响与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有用性的正向相关性变弱。从T1到T2时间点,便利条件与使用意愿、便利条件与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与使用意愿的正向相关性增强;感知易用性与使用意愿、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社会影响与使用意愿、社会影响与感知有用性的正向相关性变弱。
表3 因子载荷、AVE、CR和Cronbach's Alpha
表4 相关矩阵
表5 模型验证结果
6 结果讨论
6.1 TAM模型依然具有动态普适性
实证显示,T1和T2时间点,感知易用性与移动图书馆用户的使用意愿正向相关,结果与之前的研究一致[18,23-24];感知有用性与用户使用意愿正向相关,也与之前的研究一致[9,18,24];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正向相关,结果与之前的研究一致[3,7,18]。可见,对移动图书馆用户不同时间节点的使用行为意愿来说,TAM模型依然具有动态普适性。
移动图书馆作为新生事物,人们在最初接受并使用它时,考虑更多的是其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用户感知移动图书馆易于操作,同时对自己的学习和科研有帮助,那么他们就会乐于使用移动图书馆。另外,易于操作将增强移动图书馆用户的使用体验,进而提高用户的感知有用性。但从T1到T2时间点,尽管随着使用周期的延长,用户使用经验的积累,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与用户使用意愿的正向相关性会发生变化,但其依然会影响用户的使用意愿。
6.2 扩展变量影响用户动态使用意愿
实证显示,除了TAM模型核心变量(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与用户使用意愿正向动态相关外,扩展变量(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也与用户使用意愿正向动态相关。T1和T2时间点,社会影响与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意愿正向相关,其结果与之前的研究一致[25-26];便利条件与使用意愿正向相关,结果与之前的研究一致[25,27-28];社会影响与移动图书馆用户的感知有用性正向相关,结果与之前的研究一致[29];便利条件与移动图书馆用户的感知易用性正向相关。
移动图书馆用户受学校宣传以及周围朋友、老师等的影响,增强了对移动图书馆有用性的感知,更倾向于使用移动图书馆。同时有可供使用的移动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高质量且便宜的移动网络支持,那么用户就会愿意使用移动图书馆。从T1到T2时间点,随着使用周期的延长,学校和图书馆的后续宣传,老师、朋友的继续使用及其积极的评价依然会影响用户的后续使用行为;使用前期移动终端设备是其使用移动图书馆的必要条件,随着这一条件的满足,移动网络对其后续使用依然存在显著影响,所以便利条件依旧会对用户的后续使用行为产生影响。
6.3 用户使用行为意愿具有动态差异性
实证显示,从T1到T2时间点,随着用户使用周期的延长,感知有用性和便利条件与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意愿的正向相关性增强,便利条件与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易用性的正向相关性增强;而感知易用性和社会影响与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意愿的正向相关性变弱,社会影响与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有用性的正向相关性变弱,感知易用性与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有用性的正向相关性变弱。
从T1到T2时间点,对于已经习惯使用各类易于操作APP的高校师生来说,感知易用性在其使用初期对其行为影响显著,但随着使用周期延长,易用性对其感知有用性及使用意愿的影响逐渐变弱;而有用性真正体现了产品的价值与自身需求的契合程度,用户日常有学习和工作需要,加之其实际使用体验的积累,用户感知使用移动图书馆可以很好地满足其需求,使用移动图书馆可以显著提高其日常学习或办事效率,用户更注重移动图书馆的有用性,有用性对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增强。在移动图书馆使用初期,用户易受从众思想的影响,社会影响通过作用于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感知而对用户初期的使用行为产生较大影响,但从T1到T2时间点,随着使用周期的延长,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看法渐渐变得理性,社会影响与用户有用性感知的正向相关性变弱,用户在决定是否继续使用移动图书馆时,考虑更多的是其实际效用及其便利程度,社会影响与其使用意愿的正向相关性变弱。随着移动网络网速的大幅提高以及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人们已习惯于在高速且稳定的移动网络环境下使用各类APP,移动图书馆也需要移动网络作为支撑,学校移动网络状况将直接影响高校师生对移动图书馆易用性的感知及其进一步的使用意愿。在初次使用之后,便利条件与感知易用性的正向相关性逐渐变弱,用户越来越依赖于移动网络,网络质量对用户继续使用的影响增强,便利条件与用户使用意愿的正向相关性增强。可见,随着用户使用周期的延长,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行为意愿具有动态差异性。
7 结 语
本研究在TAM模型的基础上,加入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构建了移动图书馆用户行为意愿的动态实证模型,面向武汉地区高校发放问卷,收集样本数据,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在不同时间节点,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是存在差异的。随着使用周期的延长,感知有用性和便利条件与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意愿的正向相关性增强,而社会影响和感知易用性对其的作用变弱。
因此,今后移动图书馆建设,一方面要尽量设计简单且易于操作的系统,丰富服务内容,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提升用户对移动图书馆易用性和有用性的感知;同时,还需要进行积极的宣传,吸引用户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移动图书馆建设也要提供使用移动图书馆所需的便利条件支持,如提供二维码供用户下载,开展相关讲座,普及移动图书馆相关知识,并对用户提供及时的在线帮助[3]。
但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对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行为的研究还需在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完善:
(1)本研究所涉及的模型变量,仅包含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这4个变量,后续研究中,要考虑加入更多影响用户使用行为意愿的因素,对模型进行扩展和完善,以更好地研究移动图书馆用户的动态使用行为。
(2)本研究中的样本数据主要来自武汉高校,并没有收集移动图书馆覆盖率较高的北京、浙江、广东、上海等地区高校的数据,其研究结果在动态普适性上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今后须在全国范围内获取样本数据,分析用户动态行为,进一步验证其结论的动态适用性,对比分析不同用户群体使用移动图书馆的影响因素及其行为差异。
(3)本文以6个月为时间间隔来收集同一批对象的感知数据,其研究结果在普适性上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后续研究要动态跟踪用户以获取用户在间隔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等不同时间节点的感知与反馈数据,并结合后台日志数据,以实证分析用户行为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