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录像欣赏式的深度校本教研 案例学校: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2018-10-17郭向军

新校长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研组研讨校本

文 庄 严 郭向军

在学校的日常社会活动中,教学研究永远是受教师关注的课题,也是牵动着教师神经的专业探究活动。校本教研之所以让教师“嚼之有味”,是因为教学的本质是“流动”的。飘忽的声音,转瞬即逝的意义生成,复杂而千变万化的学生群体,这一切都决定了教学研究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思维旅行和探险。真正的校本教研实际上是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释放。

综观当前以集体磨课为主导的教研模式,其优势和弊端都是显而易见的。此模式的优势在于:第一,教研载体清晰而聚焦,“课”或者“课例”的存在,让校本教研有手可抓,有迹可循;第二,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互助能极大地促成智慧共享,帮助教师澄清实践疑难,解决实践疑难;第三,集体磨课式的校本教研避免了教师的单打独斗,过程的协同有利于形成团结凝聚的学校教研文化。但是,这一模式的弊端也十分突出,具体表现在:

第一,集体磨课的导向常常是混乱和盲目的。不管是评优课,还是研究课,其性质都是“公开”的,或给专家看,或给同行看。这种“百人百味”的外部评价,很少触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心需求,容易造成教师功利目标与内心发展“两张皮”。

第二,集体磨课的方式常常是轮换式的,且绝大多数为年轻教师。这种外在的指派和隐性的制度规范充满了不平等,容易让年轻教师心生不满(如老教师从来不用做课)。

第三,集体磨课的团队教研会扼杀个人教学创新。学校教研组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这个社会中始终存在着正式和非正式的权威。而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教学创新一旦被置于同伴群体的审视之下,特别容易被权威扼杀,尤其是在学校文化趋于保守和传统的学校。尽管我们意识到了集体磨课式校本教研带来的优势与弊端,但要彻底改革这种模式,取而代之以新的模式,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任何一种理论构想要完全付诸实践,并在实践的天地里生根开花,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加之实践工作者对于改革的“畏难情绪”和对日常生活的“惯性依赖”,导致来自基层的教育创新迟迟难以出现。有幸的是,笔者参加了“基于现象学视野的微教学研究”项目,在学校英语教研组进行了关于校本教研创新的探索。

眼前一亮:校本教研的崭新尝试

回顾研究之初,此项目有两个重要的关键词:“录像片段”和“欣赏”。教学研究可以从片段着手吗?在往常的教研实践中,我们习惯了对整堂课的“摸爬滚打”,从来没有想过对其中的“片段”进行条分缕析。但是,任何一种观课都是源自个人的主观体验,这种体验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碎片化的。一堂课下来,让人感到最惊艳的永远是微小的片段。

很少有从头“亮”到尾的课堂,也很少有完美无憾的课堂。笔者思考:基于片段,可以“抓住课堂的关键环节、关键现象、关键行为”吗?如果可以,这样的甄别与判断岂不是很有挑战,同时也富有洞见与远见?

另外,“欣赏”也让人颇为振奋。观评课是建立在个体的主观体验基础上的。没有深刻的个体体验,观评课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而欣赏式的校本教研,正是切中当前传统教研弊病的一大良方。当前的磨课,虽然教师精心准备,但还是被批判得体无完肤。尽管年长者都会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你成长”,然而,这种众目睽睽之下的深度批判依旧让人心有余悸,正所谓“磨课不能承受之重”。当磨课成为教师的“苦役”时,打一针“欣赏”的药剂,磨课会不会化繁就简、举重若轻、皆大欢喜?

当然,光凭感性觉察是远远不够的,这一模式真正打动人的,还有具体落地的教研方案设计。说亮点、看亮点、议亮点、定亮点四个环节,有载体,有聚焦,有主题,有升华,一堂并不起眼的日常课也能品出不同的味道来。不仅如此,此方案设计的初衷是源于教学,又超越了教学;源于学科,又超越了学科。它的目的,是让教师形成对一般教学主题的深度理解与认识。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有深度的校本教研吗?

审慎实验:不断改进的思维探险

如何进行基于录像片段的体验欣赏式教学研究?我们“盘点”了一下自身的素材积累:自2012年学校英语团队进行分级阅读课题研究以来,有多位教师投入阅读教学研究(实验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X计划·领先阅读》分级读物),累积了近60节研究课的录像资源和5万字左右的教学设计资料。2012年,朱晓媛老师执教的阅读课《POPPET》获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

2013~2016年,学校先后有霍文保、郭向军、李瑜、杜亚芳、郑莉莉等多位教师参加北京市及海淀区阅读教学研究课展示。可以说,如何攻克阅读教学,我们是有丰富经验的。但是,如何利用这些录像和素材,从纷繁的研究课中梳理出系统性的特色思路,我们始终没有很好的办法,仅存的经验依然静止而零碎。

目前,学校英语团队有1名特级教师,2名市级骨干教师,1名海外留学7年的教师,1名有国家二级翻译证书的教师,80%的教师都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这样的团队有能力进行新教研模式的尝试。经过了项目可行性与必要性的充分研讨,学校的实践方案很快出炉(见表1)。

结合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的趋势,我们把研讨的大主题定为“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四次的小主题分别聚焦于“思维发展”“有效提问促进思维发展”“图像设问促进思维发展”“合作学习与思维发展”。

在第一次研讨中,研讨的素材来自朱晓媛老师的研究课。笔者亲自主持,邀请了英语教研员、教学干部、科研专家参加。第一次研讨结束,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有了基本共识:“思维发展是英语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为了让思维亮起来,教师们需要明确以下问题,如:思维的过程是什么?思维的品质包含哪些方面?教学目标如何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发展?英语学科思维与其他学科思维的不同之处在哪里?针对不同的思维发展,需要有怎样的教学策略和问题设计?在这次研讨中,大家也遇到了一些困惑:第一,大家对亮点的理解不一样,有的教师提出大思路的“亮”,有的教师提出小点的“亮”,“大亮”与“小亮”不一样,“此亮”与“彼亮”不一样;第二,主持人应如何引导教师进行有质量的研讨,让讨论有载体、有焦点,得出有效的操作思路与专业判断?

针对第一次的研讨,在第二次的活动中,我们在任务设计上有所改进。这次不单是对某一个片段的亮点进行分析,而是对同一位教师同一堂课的两次阅读教学片段的对比分析。这次研讨的主题为“有效提问促进思维发展”,教师们的研讨十分热烈、深入。如,教师们认为“提问要有真实性、明确性、启发性”“提问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关于提问的时机,“应先问事实性问题,再问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关于提问的艺术,可以“打破情节,提跳跃的问题”,“问题的深度一方面在于对简单问题的追问,另一方面在于对复杂问题的提问”。另外,关于文本和问题的关系,有教师认为“一个是语言学的表层含义,一个是深层含义”。综观第二次教研活动,研讨质量很高,但教师的参与热情呈现高低不同的现象。

※ 表1 基于教学片段的体验欣赏式校本教研活动步骤 ※

在第三次研讨中,教研组宣布了主持人轮流更替的决定。此举是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在李东老师的主持下,郑莉莉老师分享了她的一个微教学片段。在这个微教学片段中,她使用了包含故事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的曲线图,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图表,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发展脉络。随后,英语组的每一位教师以及专家聚焦于“图像设问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这一话题各抒己见、相互激发,围绕郑老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此次活动中,教师的积极性和研讨深度都有所改进,但也有教师指出:单独的片段,需要放在整体课堂中去理解,否则有“一叶障目”之嫌;所有教师都用欣赏的眼光,不易发现创新背后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教师对于如何改进教学仍然会束手无策。

在第四次研讨中,活动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前三次活动不同的是,此次的看亮点环节不仅仅是通过课堂录像片段,而且还引进了一堂“The Wobbly Tooth”的公开课。课上,刘佳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运用“Reading circles”阅读策略帮助学生深入阅读英语课文。学生4人为一组形成“Reading circles”,分别承担Discussion leader、Summarizer、Passage person、Wordmaster 的不同角色。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履行角色责任,分工协作完成阅读英语课文的学习任务,并积极踊跃地在课堂上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随后,教师们立即回放录像,聚焦“Reading circles”这一阅读教学片段,通过说亮点、看亮点、议亮点、定亮点几个环节,直抒胸臆,各抒己见,阐述对这一亮点的理解和看法。教师们还对如何改进这个亮点,让亮点更“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涉及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角色分配、学生分组方式、教师提问方式、教学环节设置等问题)。

综观这四次研讨,基于“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这一主题,教研组共同提炼出的亮点如下:第一,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是思维发展的源头活水;第二,问题呈现需要有生动的情境;第三,图像设问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第四,“Reading circles”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这四方面关注了问题的来源、条件、呈现方式以及解决方式,是教师从“课例”中研究出来的“理论”,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本土理论,也是有生命力的理论。

扎根理论:充满智慧的教学创造

1967年,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提出了扎根理论。这一理论将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紧密连接起来,提供了一整套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建构理论的方法与步骤,使研究者可以通过系统的分析方法对实证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以此来发展概念和建构理论。

教师的教学研究是鲜活的经验,它的存在形态是实践的,是与日常教育经验息息相通的。校本教研从一开始就为“课”而生,最后要回到“课”中去,它完全建立在真实教学经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这样的专业探究,教师得出的并非形式上的理论,而是实质理论,即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理论(适合于特定时空)。这一诉求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是不谋而合的。基于录像片段的体验欣赏式校本教研,以教师们最佳的录像片段为研究素材,通过学科教研组共同的录像分析和主题探讨,能形成适用于本校的独特方法经验与教学特色,并且还将教师个人的教学创造与学校育人特色熔为一炉,在实践中会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综观基于录像片段的体验欣赏式校本教研的优点,有如下三方面:第一,基于录像片段的教学分析能很好地提升教师的专业判断能力。专业判断包括实践性判断和诊断性判断,前者是为行动而作的判断,后者是为理解而作的判断。而从录像中挑选最精彩的亮点,则是教师用心甄别后的关键“片段”,它饱含闪光的教学思想、方法设计以及师生互动的策略艺术,对课堂具有“点睛释义”的作用。对这个亮点的分析和挖掘,能很好地生成有价值的扎根理论。

第二,序列化、结构化的研讨有效拓展了校本教研的内涵。基于录像片段的体验欣赏式校本教研要求围绕亮点进行深度研讨,这里的“深”,既有序列化的“深”,也有结构化的“深”。校本教研主题“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除了有对英语教学如何优化思维过程、丰富思维方法、提升思维品质的探讨以外,还有对其中的思维方法——“提问”的纵深研讨等(如提问的条件、提问的方式、提问的语言、提问的解决)。如此,有点有面,有学科又超越学科,教师的教学认识会更加开阔,教学经验会更加丰富。

第三,欣赏式的亮点发掘能极大地促进教学创新。我们经常困惑,为什么现在的教学,同质化的东西越来越多,个性与创造越来越少?部分原因是文化与制度规范所致。文化与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创造氛围和谐的学习共同体,也能创造个性消弭的学习共同体。由于社会组织中大量正式权威与非正式权威的存在,年轻教师的发声,尤其是个性化的发声变得日益艰难。教师从初入职到真正成长,要经历很多公开课的磨砺。每次上公开课,是勇敢尝试新思路,还是保守中庸、保证结局顺畅,这都是教师无比煎熬的选择。在学科教研组进行欣赏式的录像片段分析,其初衷就是发现创新、发展创新、张扬个性。在这里,教师的教研会停下惯性的脚步,给稚嫩的创新之苗一片沃土。

当然,要保证这样一种教研活动方式能够长久且保证较高的质量,也需要条件:第一,研讨内容与研讨成员的“异质性”十分重要。所谓异质性是指课堂实录要有创造性,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能成为开阔所有成员思路和视野的“活水”;另外,研讨人员在学科背景、专业水平上也要有层次性和差异性,如此才能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思路、观点和看法,能给人茅塞顿开的“指点”。如何保持异质性呢?有两种途径:

其一,“外来”。可选其他学校、区县、省市的优质课作为观摩、分析、学习的对象;外请高校教育教学专家及一线学科教学能手,从不同视角拓展一线教师对研讨主题的理解与认识;其二,“内炼”。通过组内成员的不断成长、在教学实践上的持续创新,保持教研组这一机体的自我造血和自觉发展。

第二,由于此教研模式实质上是寻求一种扎根理论,如果说“说亮点、看亮点、议亮点”三个环节都是对于经验资料的遴选、分析和挖掘,那么“定亮点”这一环节就需要从资料中进行编码,“识别在研讨中出现的范畴和概念,并将这些概念连接进独立存在的、正式的理论”,这是很有挑战性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积累与教育科研方法训练,这样“定出来”的亮点很可能无比平庸,难有生命力。

第三,基于录像片段的体验欣赏式校本教研需要民主开放的学校文化。一个教研组的教研文化也是学校文化的投射。学校文化开放,则教研文化活泼;学校文化保守,则校本教研陈旧。在欣赏式校本教研中,有时候权威的声音需要退居次席,这会给一个学校最核心的文化制度带来挑战。教研是教师思维的旅行,也是教师思维的探险。无论是基于录像片段的体验欣赏式校本教研,还是其他模式的校本教研,归根结底都是给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一个温暖的释放通道。校本教研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但有相对稳定的原则和要求。如果我们的教研能少一些外在评判,多一些心灵温度,相信我们的教育创新一定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猜你喜欢

教研组研讨校本
王者之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王者之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