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鹬蚌相争》教学实录及点评

2018-10-16李迎春孙亚军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赵王燕国渔夫

李迎春 孙亚军

一、故事激疑,引出“相争”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历史故事。

师: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中原大地上并立着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在黑板上贴出“秦”字圆纸板)一直想灭六国,一统天下。有一回,赵国和燕国发生了矛盾,(在“秦”字的上面贴两个稍小一点的“赵”和“燕”的圆纸板)赵王决定出兵攻打燕国,秦王听说后大喜,一统天下的机会终于来了。关键时刻,有个叫苏代的人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使赵王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避免了赵国被秦国消灭的灾难。

师:苏代讲的故事,就是这个流传了数千年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点评】上课伊始,老师用故事引入新课,抓住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而且将故事与文本很自然地结合起来,为下面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感知“相争”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出的自学要求来读课文。

(自学要求:1. 故事中写了谁与谁相争?相争的结果如何?2. 用“ ”画出鹬和蚌相争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它们争吵时的神态、动作和语气,然后同桌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3. 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后,为什么会打消攻打燕国的念头?)

(学生自学课文)

师:同学们刚刚学习得特别认真!谁来说一说这个故事中写了谁与谁相争?

生:鹬和蚌相争。

(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出示鹬和蚌的图片,并简单介绍其特点)

师:它们为什么会相争呢?归纳为一句话就是——

生:鹬啄蚌的肉,蚌夹鹬的嘴。

【点评】深刻理解的前提首先是要“读懂”。因此,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为接下来体验“相争”教学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读演结合,体验“相争”

合作研读一:我读“鹬和蚌”

师:在这个故事中,鹬和蚌相争的场面最为精彩。你们找到鹬和蚌相争的语句了吗?

师:鹬是怎么说的?

生:(读鹬说的话)

(课件同时映示鹬说的话)

师:你刚刚在读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生:我心里想,我得威胁蚌把壳儿张开,要不然我的嘴巴就没办法拔出来了。

師:难怪你读得那么狠,那么急。

师:两方相争时,如果要让对方认输,就要抓住对方的弱点。你抓住蚌的弱点了吗?

生:蚌的弱点是没有了水会被干死。

师:难怪鹬说:“你不张开壳儿,就——”

生:等着瞧吧!

师:现在,你就是那只有着十足底气的鹬,把它的话读一读吧!

师:面对鹬如此强势的威胁,蚌害怕了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课件映示河蚌的话)

生:不怕。从“毫不示弱”能看出来。

师:“毫不示弱”这个词里有一个生字——弱。(课件映示:田字格“弱”)

师:观察一下“弱”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左边瘦一点,右边胖一点。

师:左右同形的字,左边略小,右边稍大。同学们先看老师是怎么写的。(师边范写边讲解)

(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书写姿势)

师:“毫不示弱”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就是不能输给对方。

师:说得好!不服输就要找到对方的——

生:弱点。鹬的弱点是没有吃的会被饿死。

师:找到了鹬的弱点,难怪此时蚌——

生:毫不示弱。

生:得意洋洋。

师: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蚌的话?

(指名读出蚌的话)

师:他们俩读得很好,都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我们再一起读读鹬和蚌的对话,感受它们各自的心理活动。

【点评】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先让学生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体会鹬和蚌的神态、动作和心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积累,使自己学得更加自由,读得更加精彩。同时,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还融入了生字“弱”的教学。一般的教法,是把写字单独安排在课后。老师独辟蹊径,把书写生字与课文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省时又给予学生新鲜感。

合作研读二:我演“鹬和蚌”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忍不住也想来读一读,演一演。我做鹬,谁来做蚌?

(师生分角色表演)

师:看了我们俩的表演,你想说什么?

生:鹬说什么,蚌就对什么,它们谁也不让谁。

师:了不起!你发现了争吵语言的特点。你说什么,我就对什么,这就叫——针锋相对。

师:下面,就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演一演鹬和蚌的针锋相对吧!

(同桌分角色合作朗读表演。指名一组展示交流,“鹬和蚌”只相争一次,就停了下来)

师:鹬,难道你就这样认输了吗?

生:我没有认输。

师:不认输该怎么办?

生:继续相争。

师:好,继续相争吧!

(两名学生越争越激烈,一直相持着)

(师打断学生表演)

师:鹬和蚌一直争吵着,直到——

生:筋疲力尽,没有一点力气了……

师:可是它们仍然在争吵着——(示意两名学生继续争)

(两名学生用微弱的语气争着)

师:这样针锋相对的场景就叫——相持。

【点评】本则寓言的主旨在于鹬和蚌的“相持”,因此,理解课文的重点就放在理解这个词上。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读出鹬的“威胁”和蚌的“毫不示弱”,使他们初步体会双方“相持”的态度;然后,利用表演的形式理解“相持”的大意,同时利用学生好说、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合作研读三:我做“鹬和蚌”

师:鹬和蚌就这样相持下去,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鹬会被活活饿死,蚌会被活活干死。

师:这就叫——

生:两败俱伤!

师:这个故事的结局非常富有戏剧性。正当双方精疲力尽的时候——(引读)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师:这位幸运的渔夫会说什么?鹬和蚌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在课前发的作业纸上把故事续编完整。

(学生续编故事,并展示)

生:鷸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起捉住了。渔夫得意地说:“ 哈哈,这两个傻家伙,在那儿争个没完。我没费一点力气就抓到了它们,今天可以美餐一顿喽!”望着渔夫高兴的样子,鹬伤心地对蚌说:“对不起!要不是我先啄你的肉,你就不会夹我,现在我们也就不会被渔夫捉住了。”蚌也后悔地对鹬说:“我也不好,我不该和你争来争去。如果我早点放了你,我们俩现在都不会被渔夫捉住。”

师:看出来了,鹬和蚌现在都十分后悔。因为它们明白了——

(课件映示:鹬和蚌明白了: 相争,

得利。)

生:鹬和蚌明白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板书:渔翁得利)

【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巩固并内化语言,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渔翁以及鹬和蚌说的话,加之教师的及时点拨让学生达到发现和理解寓意的目的,轻松自然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善于表达,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回归典故,领悟“相争”

师: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生:如果我们赵国和燕国打起来,还不得跟“鹬蚌相争”一样,最终两败俱伤。

生:我不能去攻打燕国,一旦我们两个国家打起来,秦国会像那个渔夫一样乘虚而入,把我们都消灭了!

师:一个故事,使赵国避免被灭国。真是小故事,大智慧,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师:同学们,像《鹬蚌相争》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读一读《中国寓言故事》,你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点评】从故事引入课文教学,最后又回归到故事上,前后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教学链。在教学最后让学生明白了这一寓言蕴含的道理,老师不是通过告诉的方式,而是从“鹬和蚌明白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功引入到“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这种角色体验,使学生很自然地穿越时空,走出文本,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通过“赵王之口”理解了寓言的本意从而避免了空讲大道理的弊病。最后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鼓励他们做个有智慧的人。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灌南县孟兴庄镇中心小学,连云港市灌南县教师发展中心 )

猜你喜欢

赵王燕国渔夫
苏春燕国画作品选登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掬一捧光阴,握一份当下
助燕伐戎
赵王骨折
渔夫和小猫
箪食壶浆
《将相和》缩写
渔夫之利
天皇版“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