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古诗学“推敲”

2018-10-16吴春晓袁浩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黄山谷用字小妹

吴春晓 袁浩

【教学设计】

一、回忆《推敲》,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有很多千古名篇名句,诗人们创作诗歌时特别严谨认真,斟酌文字,所以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之说。大家还记得著名的古代大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吗?今天让我们来学学另一个关于推敲诗句、炼字炼句的故事。

二、情境学习,想象品味

(一) 聆听故事,品味文字。

1. 师:(讲故事)苏东坡、黄山谷是古代著名的大诗人,民间流传苏东坡有个妹妹叫苏小妹,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诗人。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脱口而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PPT同步出示苏、黄两人吟的诗句,并将“摇”“映”“舞”“隐”用蓝色显示)

(1) 读读想想:读了苏东坡的诗句,在自己头脑里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读了黄山谷的诗呢,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关注诗人添加的字)

(2) 全班交流:他们两人加的字,用得好吗?好在哪里?

2. 师:(继续讲故事)苏小妹也说他们加的还不错,还夸黄山谷的是个佳句,但说黄山谷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对他俩的诗句作了一番点评后,说:“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说:“妙极!妙极!”

(PPT同步出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并将“扶”“失”用蓝色显示)

(1) 各自读读,想象画面:苏东坡、黄山谷两人为什么鼓掌夸苏小妹加的字“妙極”?你觉得呢?(引导学生关注“扶”“失”,细细品读,想象画面,从诗句中体悟风与柳的情态)

(2) 小组讨论,推敲比较:你觉得他们三人中谁加的字最好?为什么?

(二)阅读思考,交流分享

1. 师:同学们说的都各有道理。苏小妹是怎么具体分析两位大诗人加的字的?好在哪里?有什么不足?苏小妹的“扶”“失”字又妙在何处?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诗歌故事吧。请快速阅读,根据“悦动学习单”的表格要求,在文中勾画相应内容。

(下发诗歌故事《给诗加腰》,PPT出示“悦动学习单”)

2. 小组合作探究。(要求:口头讨论所填内容,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3. 全班交流分享。(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在“悦动学习单”中填入相关内容,屏显如下——)

4. 小结要点:

(1) 阅读——细读诗句,想象画面;联系实际,体悟情感;思考比较,品味字句。

(2) 写作——选词用字,比较推敲,准确描述画面,表达情感。如“扶”的拟人化既准确地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不但比“摇”更形象,也比“舞”更生动得体。

(3) 写作态度——仔细观察体验,认真推敲字句,精益求精。

三、拓展延伸,举一反三

1. 过渡:古人推敲诗句的故事还有很多,大家一道共同分享。

(1) 学生交流所知的推敲文字的故事。

(2) 教师荐读故事《一字之师》,学生自读思考:为什么说用“数枝”不如“一枝”好?想象画面,说说理由。(师生交流)

(屏显)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带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瞿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土林以谷为己一字之师。(选自《五代史补》)

【字词翻译】:1. 郑谷:唐朝诗人。2. 齐己:唐朝和尚。3. 膜拜:长跪,恭敬地行礼。

2. 总结:认真推敲,让语言更有生命力。让我们学习这种精神,运用品析的方法,“实战演练”。

四、实战演练,尝试“推敲”

1. 比较选字,巧填诗眼。辩论:用上哪个字更好?

(屏显)

(1) 红杏枝头春意( )。(浓 足 满 闹)

品析:出示原诗句,引导学生“闹”字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达了春天的生动景色,“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并唤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以小见大,让人联想整个春意。从而突出了整首词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屏显)

(2) 随风( )入夜(飘 洒 潜),润物细无声。

出示原诗句,引导学生品析:“潜”不仅写出春雨的绵细无声,还写出了春雨是悄悄来临,带给人惊喜的味道,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感。

2. 思考用字趣对诗句。(留给独立思考、吟诵想象的时间)同桌合作填字对对子,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屏显)

海阔凭鱼跃,天高( )鸟飞。

远水碧千里,夕阳( )半楼。

鹤( )千年树,凤鸣百尺楼。

疾风( )劲草,烈火见真金。

(原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远水碧千里,夕阳红半楼。鹤舞千年树,凤鸣百尺楼。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3. 想象炼字给诗加“腰”。

独立思考填字,小组合作交流。

(屏显)

轻风( )秋草,牧童( )短笛。(原句:轻风逗秋草,牧童弄短笛。)

虎啸( )山岳,龙吟( )天地。(原句:虎啸撼山岳,龙吟动天地。)

五、迁移运用,学习修改

过渡:古人写诗反复推敲字句,使得诗句更加精彩,我们的日常表达也需要向古代诗人学习,注意认真推敲,让表达更精妙传神。

(屏显)

1. 请推敲文字,让词语更精准、传神。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化了河水,吹出了花苞。

讨论后,出示比较: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化了河水,吹出了花苞。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花苞。

2. 出示两三篇本班学生自创的童谣。让学生选择一篇,推敲文字,想象画面,小组合作修改。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一次步入了诗歌的王国,发现诗与生活紧密相连,仔细观察,悉心体验,写作时想象画面,认真推敲语言,会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精准、生动美妙。与诗同行,我们的生活也一定会充满诗情画意,引领我们走向远方。

七、课后延伸

1. 积累:搜集更多诗歌的故事,复述故事,传播文化,继承传统,向古人学习精益求精,炼字炼句。

2. 推敲:修改最近写的习作,像古人那样认真斟酌语言,让文字表达更精准、传神。

【课例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考查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呢?吴春晓老师提出“走进古诗学‘推敲”。这些年来,她以对古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儿童及儿童教育的真挚热爱和深刻理解,用自己的智慧、才情,创造性地设计、执教了这节有意思、有意义、有活力、有魅力的“悦动读写”课,充满童趣,新意盎然,给人启迪。

走进古诗学“推敲”,着重让学生学什么?吴老师在这节课中主要强调了三点:

1. 学习锤炼“言”。古代诗人在推敲诗句时非常重视对选词用字的斟酌锤炼,即炼“言”。对“推敲”苦下功夫的唐代诗人卢延让就曾在《苦吟》中发出“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感慨。纵观吴老师整堂课,每个环节都紧紧扣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或品读领悟,或实践尝试。如,苏小妹三人在四言联句中间加上一个“字”,使之成为五言联句的传说,突出的是对用“字”的斟酌比较;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与学生分享的是为友人改“字”炼句的诗苑佳话《一字之师》 ;“实战演练”环节,则是让学生在“选字”“对句”“加腰”的实践尝试中,体悟古代诗人咬文嚼字的锤炼功夫。从上述教学中,还可以看到,选字炼字,锤炼语文的关键在于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修改文章,就应像古代诗人这样,比较推敲,选择最妥帖、恰当的字句。读诗时也要对诗人的用字造句进行一番品味比较,领悟诗人运用语言的妙处。

2. 领悟营造“意”。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向来重视“意”——“情思”“意象”和“意境”。意象是指融注着作者情思的景、物,意境是种种意象组合而成的画面,是一首诗的整体画面与画面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思。诗人写诗在用字选词上的推敲,其实质是思想情感的推敲,是对体现思想情感的意象、意境的推敲,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思想而刻意营造情境。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看,吴春晓老师是深谙其道的。她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在品味“言”时,对“意”的关注,把“言”“意”紧紧相连。譬如,在学习苏小妹三人“给四言诗加‘字” 的传说和《一字之师》的故事时,她引导学生不是仅仅关注关键字,而是细细品读诗句,想象出画面,进入意境,凸显意象。在“实战演练”点评时,她强调用“字”之妙在于写出了意象的情态,“突出了整首诗的境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从而有助于学生对营造“意”“炼言、炼意”“言意相融”,获得粗浅却真切的感悟。

3. 传承精益求精的态度、精神。在这节课中,吴老师始终强调要学习古人写诗“认真推敲,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为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上也颇为周全而精当。譬如,上课伊始,吴老师引导学生对贾岛“推敲”故事的回顾交流,突出了古代诗人写作态度的严谨认真;学习苏小妹的传说,通过聆听、品读、讨论、交流,让学生从故事中领略了古代诗人们比较评析、切磋交流的诗歌创作生活;《一字之师》中的齐己对为自己诗句改了一字的郑谷,恭敬地长跪行礼,拜其为师,则让人感受到了古代诗人谦恭好学、见贤思齐的品格精神。无疑,凡此种种,都是我们应予学习、传承的宝贵财富。

怎样引导小学生在古诗中学“推敲”呢?

吴老师通过这节课告诉我们,要把握古诗特点,尊重学习主体,重视读写实践过程。

1. 创设故事情境。吴老师的这节课,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故事情境之中学习讨论,乐此不疲。她以回忆诗歌故事《推敲》导入新课学习;以讲苏小妹传说故事为线索,把诵读、品味三位诗人诗句的学习活动串联了起来,又以“悦动学习单”上的要求,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这一故事文本;接着,安排了师生交流各自所知的古人推敲诗句的故事,其间,重点分享了故事《一字之师》。在“实践演练”“迁移运用”环节,学生们一个个诵读想象、比较填字、修改文句和童谣,不也是在学习古人,创造着他们自己的“锤‘言炼‘意”的“推敲”故事吗?统编小语教材主编、著名作家曹文轩教授曾指出:“创作故事是一种天性的欲望,而听故事也是一种先天性的欲望——一种强烈的欲望。”显然,吴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很有见地的。

2. 重视学生经验。学习苏小妹三人为诗加“腰”的传说,从中领悟诗人用字的妙处和品析诗句的方法,是这节课教学的重要部分。通常的做法是——(1)出示故事文本,让学生初读交流,把握故事主要内容;(2)再读,让学生根据要求速读文本,把苏小妹对两位诗人用字的点评和文本作者对苏小妹用字的具体分析勾画出来,从而获得有关知识。吴春晓老师却另辟蹊径。她首先是通过讲故事逐步引出诗人们加字后的诗句,让学生认真诵读,想象诗句表现的画面,细细品味,“他们加的字,用得好吗?好在哪里?”“苏东坡、黄山谷为什么夸苏小妹加的字‘妙极?”说说自己的感悟。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而且,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将学生的已有经验作为起点和资源。学生主动经历尝试品析的实践过程,在这过程中,逐步重构、發展了各自的经验。在这样的基础上,吴老师才出示故事文本,让学生快速阅读,根据在文本中搜寻有关信息并与自己的理解相比较,思考、讨论、交流体会。这样,就把学生的经验与学科知识予以链接和融合,引导学生的经验向课程要求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3. 引导合作进阶。吴老师这节课教学层次分明,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从整堂课看,其主体内容大致分三个板块。首先,“从读中悟”,引导学生在情境听读学习中,通过聆听、诵读、想象、品味,进行比较思考,从中领悟诗人炼“言”炼“意”的妙处,学习品析诗句的方法,受到诗人精神品格的熏陶感染;接著,“在练中学”,通过“实践演练,尝试推敲”,模仿古代诗人为诗句添加关键字;最后,“迁移应用”,学习古人推敲的精神和方法,修改学生作文语句和自创的童谣。从“读悟”到“练学”到“应用”,逐层推进。从每个版块的内容看,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拾级而上。譬如,“实践演练,尝试推敲”中有三个小层次。其一,“比较选字,巧填诗眼”,要求学生在提供的一组字中,通过比较,选择一字填入诗句,难度较小;其二,“思考用字,趣对诗句”,在一组联句中,要求学生对照上句(或下句),在下句(或上句)中的空格里添加一字,变换了形式,提高了难度;其三,“想象炼字,给诗加‘腰”则是让学生像苏小妹等几位诗人那样,诵读想象比较,炼字炼句,给四言联句加“腰”,难度显然更

大了。

在上述的进阶过程中,有独立思考比较,有同桌合作切磋,有小组、全班交流讨论,师生都在读写的实践过程中体悟着、学习着古人的推敲方法和推敲精神,唤醒了、激活了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潜能。

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学推敲,教师应该率先垂范,努力使“推敲‘言‘意”成为自己语文生活、教育生活的一种习惯。记得吴春晓老师在为《七彩语文·教师论语》 (2012年6月)封面画配诗《咏椰》的写作过程中,就曾几番斟字酌词、反复推敲立意。在定稿中,她把“椰”改喻为“行者”和“斗士”,以表现其“怀揣梦想历经万里漂流,方得扎根发芽”的形象及“日日沐浴狂风巨浪的洗礼,依然向天而歌”的情态。她设计的这节课,也是在去年“一师一优课”活动中,她那节被评为部级优课的基础上,几经反思推敲、几度实践修改而成的。可以说“推敲”已成为她专业成长道路上的一种生活方式。

吴老师还常说,“走进古诗学推敲”的功能及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学生修改自己或同伴习作的能力,培养他们严谨的写作态度和反思的良好习惯。一滴水可见大海,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走进古诗学推敲”,能使广大师生在“走进”和“推敲”的读写实践过程中,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深邃和精彩,从而更热爱中华文化、更主动自觉地接受熏染,汲取精华,丰盈人生。这些已成为她所领导的教师团队的共识。可以想见,走进古诗学“推敲”,必将会使她的习作教学,她倡导的悦动课堂,她与她同伴们的语文生活和诗意人生,日新又新。

(吴春晓,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古平岗小学校长;袁浩,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指导专家,本刊特聘主编)

猜你喜欢

黄山谷用字小妹
容易混淆的词语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黄山谷论书句》
科技论文表格的编排要求(五):用线和用字
《黄山谷论书》
我的“鼠小妹”
狗小妹去采访
辽代避讳用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