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重视美育
2018-10-16叶水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人最基本的特性就在于人是一种语言的存在物。语言是思想的家园,语言也是情感的载体。中国的语言文字是音形义的统一,特别讲究辞章的结构美与音韵之美,既表情达意,也以情感人。清朝学者焦循说:“不质直言之,而比兴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务胜人,而务感人。”语文是应用性工具,又是审美的艺术。以形象与情感为特征的语文审美教育,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认识,又能让学生受到美感的熏陶,涵养审美的趣味。
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美育以性情陶冶为目标。语文教育应然是美育,而不仅仅是应用技能的训练。美育的实际作用,就在于将一种普遍性价值引入生活的当下,将人从现实的有限与相对中引向“超绝实际”的普遍性人生。 蔡元培说,提倡“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他其实最终是把美育功能具体落实在养成人的高尚精神底色,以此作为在人生普遍性意义层面上寻找生活有限性的根本改造之道。
语文教育要回归生活,它不仅仅是抽象符号的学习,更是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教育对学生的引导,不仅在于适应当下的生活,更在于超越现实的生活。 蔡元培说:“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美育发端于美的刺激,而大成于美的人生,中经德智体群诸育,以达美的人生之路。”显然,德智体美诸育关联密切,其中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美”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语文教学是民族母语的教育,母语是民族精神文化之根。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是承继民族的优秀文化,語文教学的重要职责是要学习与借鉴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思想。《论语·述而》曰:“志于道,据以德,依于仁,游于艺。”意即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评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内,这是孔子对教育的目标、课程、教学方式的精要论述。谈及人的修养,孔子更为明确地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强调诗歌、艺术对人的教化作用,对美育的重视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
在学校各学科的教学中,语文与人生的关联最为紧密,语文教学也最富有象征的意义。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丽,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人格的标志是“修辞立其诚”,这也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生命的本色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如此,所以“最好文章是恰当,最高人品是自然”。《文心雕龙》说“贲象穷白,贵乎反本”,素净自然是事物的底色,也是人生的本色。缘情入境,以美育人是语文教学的本色,也是语文教育的本职。
(叶水涛,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