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积极心理效应,敲开学生的心门
2018-10-16宁夏中宁县第六中学
宁夏中宁县第六中学 黎 明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赋予了教育创造性的特质。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和习惯都各有不同,因此做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运用积极心理效应,因事择法,因人施教,方能敲开学生的心门,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正所谓“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
一、满足爱的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儿童都有爱的需要。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说母爱伟大,那么,教师之爱又高于母爱。母爱多是本能的感情,而教师之爱则是一种教育之爱,是理智之爱,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而爱。教师的爱表现为对学生的赏识、理解、宽容、呵护、尊重、倾听、肯定、激励、期许等,一旦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给予的爱,就会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尊重、喜欢、钦佩,进而感谢、感激,甚至爱戴、报答之情,教师的教育也就会收到最高的回报,即“亲其师,信其道。”某同学迟到了,一位老师说:“现在都几点了,还来干嘛?不如回家养着!”学生解释说:“半路上车子坏了,我是跑着来的。”“别人的车子怎么不坏,偏偏你的坏了?”而另一位老师面对迟到的同学说:“看你满头大汗的,出了什么事?”学生解释说:“半路上车子坏了,我是跑着来的。”“你精神可嘉,希望在各方面都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快坐下吧!”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其教育效果自然会不同。学生今后更乐于服从哪位老师的教育和管理,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二、坚信朽木可雕,顽童可教
学习优秀的同学往往被赞誉、欣赏、信任所包围,而学习差的学生往往遭到指责、冷落。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之间的优劣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一个班级中有第一名,就会有最后一名。尽管老师的期望是每一个学生都优秀,可实际上最后一名是永远存在的。教育只有承认学生差异的存在,方能做到公正、公平、平等,方能确保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如果一个学生长期的被批评,就会丧失自信心,产生“我干什么都不行”的灰暗心理。长期下去,就会压抑他们能力的发挥,抑制他们潜能的开发。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上进、争优的愿望,内心都有一颗自尊的火种,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表扬。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差或犯了错误的同学,老师不指责,自己早已自责内疚了,如果此时老师表示尊重、理解,他将感受到莫大的师爱,产生感激、上进的动力。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学生得到老师的信任、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真诚的尊敬、信赖和上进的信心,日积月累,良性循环,就会产生老师期望的效果。因此,老师要树立每一个学生都会成才的教育观,对学生多进行正面的鼓励,让他们树起自信心,在褒奖好学生时,更应注意为后进生提供更多成功的机会。谨记教育家陶行知的论述:“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三、以诚相待,先予后取
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学生总会犯错,不犯错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换言之,学生犯错是正常的,不犯错是不正常的,而且越是聪明的学生越容易犯错。学生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老师不了解学生犯错的心理和动机,动辄就是暴风骤雨,其后果,轻则学生自暴自欺,重则学生与师为敌,甚至走向犯罪。心理学著名的南风效应告诉我们:南风取胜是因为南风顺应了行人的内在需要,使其自觉改变了行为而脱去了大衣;而北风凛冽,造成了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的心理。教育也是这样,只有顺应学生的内在需要,才能使学生自觉改变行为,进而“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只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指责训斥方法,就会造成学生“口服心不服”的现状。有一位年青的英语老师找到班主任,说有位学生上课总是把凳子弄倒,闹得课上不下去,还把作业交成活页纸。班主任没有立即处理这位同学,而是了解事情的原委:原来这位同学第一次倒凳子的确不是故意的,可英语老师不仅批评了他,告了班主任,还每节课都告诫他“你凳子再倒就滚出去!”于是,这位同学就故意在英语课上捣乱,每次做完作业就撕下来交上去。班主任找来这位同学:“你的英语基础差,老师知道你听不懂坐不住,所以凳子容易倒。老师建议你在英语课上把凳子放倒坐上。另外,你可能没钱买本子,老师可以给你买,好吗?”“老师,其实我是……”班主任挥挥手:“不用解释了,老师相信你今后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了。”从此,这位学生在英语课上再没违犯过纪律。不难看出,这位年青老师处理学生的错误显然“过度”了,不仅一时指责,而且揪住一个错误老是“翻旧账”,从而引起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出现了“你让他往东,他偏往西”的“裹大衣”行为。而那位班主任让这位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理解和宽容,满足了他的心理需求,而产生了自觉改正错误的“脱衣”行为。
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生活中最复杂最艺术的工作莫过于人的教育。因此,老师要谙熟教育心理学,巧妙恰当地把积极心理效应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就一定会敲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