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尔哈特与医学人文
2018-10-16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学院2南方医科大学3山东大学人文医学研究中心
作者单位/1.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学院2.南方医科大学3.山东大学人文医学研究中心
生命伦理学是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生物医学和行为研究中的道德问题,环境与人口中的道德问题,动物实验和植物保护中的道德问题,以及人类生殖、生育控制、遗传、优生、死亡、安乐死、器官移植等方面的道德问题,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最有生命力的交叉学科。作为一门应用规范伦理学,主要包括理论、临床、研究、政策和文化五个层面。恩格尔哈特教授(H.Tristram Engelhardt,Jr.)是当代杰出的生命伦理学家之一。
2018年6月22日,恩格尔哈特教授因病逝世,离开了我们。
在此,我们共同追忆这位最真诚的国际友人,分享医学人文永恒之美。
大师印象
文/贺 苗1
印象中的恩格尔哈特先生博学、睿智、身姿挺拔、充满激情,这一形象已长久定格于内心,以致于看到微信朋友圈里转发的讣告时,竟感觉如此不真实。翻开老照片,封存的记忆瞬间激活,时间仿佛一下子倒流至2011年暑期,我有幸应邀赴香港参加了第五届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研讨会暨第四届中美生命伦理学暑期研讨班。恩格尔哈特先生连续4天授课,时光如水,往事点滴一一浮现。
7月的香港,天气温热带雨。走在没有围墙的香港浸会大学校园里,远远地看到恩格尔哈特先生在范瑞平教授的陪同下等候在门口,与大家一一握手致意。
先生身着淡蓝色衬衫,打着银灰色、笔挺的领带,一抹银白色的须髯,高高的鼻梁上架着金丝边框眼镜,一双淡蓝色的眼睛慈爱地看着大家,周围充盈了尊重、平等和温暖。这种感觉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像是老朋友在异乡重逢。一场没有开幕式、没有领导致辞,却能近距离与大师对话的学术之旅拉开了序幕。
记忆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先生的著作与文字已在世界上镌刻出最美的印迹,其内在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
基于人性的俗世人文
文/陈 化2
当今社会,科学与文化在西方社会里已经被分割成两种文化,并且产生了鸿沟;传统依托于宗教信仰的道德共识几乎崩溃。恩格尔哈特先生以其独特视角,用哲人的深刻思考回应了这种挑战及其出路:世俗人文主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生命伦理学的发展,遭遇堕胎、安乐死等道德冲突,人们必须寻求基于人性的俗世人文主义。而人性的核心在于“人之为人的普遍性”。从这意义上说,俗世人文主义是对所有人都具有约束力、但也是内容稀少、缺乏强力的道德,是“对后现代社会里理智病症的诊断而做出的精心设计”。作为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和医学人文学者,恩格尔哈特以期建构起超越宗教与世俗之别、东西文化差异的具有普世意义的人文主义的理想,虽然具有西方普世主义文化基因的特质,但同时也彰显了其作为一名真正学者的全球情怀!
中国需要建构生命伦理学
文/陈晓阳3杨同卫3
从友人处得知恩格尔哈特教授逝世的消息,久久不愿相信。他是世界生命伦理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博施济众,著作等身,培养了一批卓越的学者。
作为当代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与医学哲学家,他留下了20部生命伦理学与哲学专著、著作和200余篇学术文章。其学术思想较早地被译介到中国,中美建交后,他又是较早一批来到中国交流的专家。可以说,许多中国生命伦理学者都接触过恩格尔哈特教授的学术思想,他对中国生命伦理学的贡献和影响有目共睹。
他尊重中国文化,一直建议并希望中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案和道路。他曾在著作中多次提出:“为了构造其所需要的医疗保健制度,中国需要为自己建构一个生命伦理学。”他还曾在会议中深切地讲到:“中国应批判性地重新考虑如何以道德和政治眼光来制定法律和公共政策,这不仅将确保中国医疗保健在财政上的可持续性,而且还应保护中国的家庭传统和家庭文化不被边缘化。”
恩格尔哈特教授的智慧、达观、热情,感染了中国医学伦理学人。
哲人仙逝,思想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