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与传播
2018-10-15孔峥
孔峥
摘要: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当中,电视节目如何抓住时代机遇、优化传播方式俨然成为新媒体电视时代予以重点解决的发展问题。结合目前来看,多数优秀的电视理论节目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受阻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新型媒体形式对传统电视节目造成了严重冲击。电视理论节目必须迎合时代发展,积极创新与改进,以其达到预期的节目效果。针对于此,文章主要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与传播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电视理论节目;创新与传播
电视理论节目主要是以聚焦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宣传工作为主,利用相关理论宣传主题与舆论关注热点,形成具备议论性的节目内容。在实际录制过程中,电视理论节目往往会结合嘉宾访谈、电视短片或者主持人叙事等手段展现电视主体内容,尽可能地将存在的理论问题以大众解读的方式加以解决。可以说,电视理论节目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对受众群体实施理论宣传与教育的功能作用,大体上属于一种具备理论性与讨论性的电视节目类型,值得推广与创新。
一、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理论节目实行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电视理论节目引领思考、答疑解惑俨然成为当前时代纠正人们意识形态偏差问题的主流电视节目类型。可以说,电视理论节目能够有效提升观众理论素养,确保各项理论内容与知识得以灌输到观众的脑海当中。然而,长期以来,电视理论节目题材过于严肃,且内容理论性较强,存在一定的教条化倾向问题。再加上互联网的急速发展有效改变了原有传媒生态,使得受众群体的收视习惯与总体特征发生明显改变。在这样的形式主导下,电视理论节目存在的弊端问题更加明显,往往会陷入收视率低迷、影响效果不佳的困境[1]。
为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建议电视理论节目必须实行创新发展措施,以其达成预期的节目效果。在具体创新过程中,建议电视理论节目应该做好节目策划工作,确保理论内容更加接地气。与此同时,电视理论节目场景应该深入基层群众当中,与观众群体之间构建感情沟通桥梁。唯有切实创新,才能够实现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之路。由此可以说,电视理论节目必须进行及时变革与创新,确保电视理论节目得以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达成预期的收视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与传播途径
电视理论节目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的时代背景中,必须积极转变以往的固态传播模式,创新节目表现手法,实现与观众面对面交流、脱口秀等模式相结合的节目形式,确保节目播出效果。举例而言,浙江卫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节目就深度结合了新媒体技术,大胆创新,在网络客户端以及微信公众号上实现传播,基本上形成了比较有影响力以及号召力的电视理论节目阵地。针对于此,建议各大电视理论节目应该纷纷效仿,结合新媒体时代要求,实现创新与传播[2]。具体措施如下:
(一)打破传统电视理论节目的局限性,注重双向互动效果
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例,在第二季《红船》8期节目的时候,以习近平总书记《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为主要参考内容,在现场以朗诵、故事讲述以及嘉宾互动的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依照每集20分钟的体量,深入弘扬与继承红船精神。在现场节目录制过程中,节目组专门设置了朗诵区,利用现场音乐伴奏以及光效等方法,加强观众与主持人、嘉宾的互动效果,在讨论过程中,深化个人情感,达到预期的节目效果。
(二)打造多媒体传播途径,实行大小屏融合并呈现节目内容
针对现阶段多数电视理论节目传播途径过于单一化的问题,建议各大电视理论节目可以纷纷效仿《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栏目,联合多家电视新闻协作网与地方新媒体,运用多媒体矩阵网络优势,加强节目的推广力度。在节目播出之后,还可以利用两微一端的方法实现持续推送要求,致力于形成网络二次传播体系,夯实节目播出效果。与此同时,电视理论节目可以联合相关媒体网站、客户端、新浪微博等商业网站实现同步推送要求[3]。
(三)节目策划贴近民生问题,确保节目场景深入基层群众
电视理论节目在策划方面应该做到积极创新,如策划环节应该综合考虑如何将理论问题更加接地气地呈现在观众群体面前。针对于此,建议节目策划人员应该选取话题针对性较强的理论问题,取得观众的关注度。与此同时,在节目场景的设置方面应该深入基层群众当中,并用网络化、故事化的语言表述相关理论问题。如吉林卫视推出的记录式理论宣传栏目《好好学习》就充分践行了上述要求,节目以纪实的方式展现出个人学习体验方式与相关过程,能够引起基层群众的共鸣。
三、结论
总而言之,基于媒体融合背景下,传播格局与受众习惯都在悄然变化。针对于此,电视理论节目唯有积极迎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才能够进一步打响自身的号召力,实现节目内容的传播与推广,满足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在具体创新过程中,建议电视理论节目应该积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正确引导受众群体,将理论宣传内容做成有品质、有高度的电视节目。与此同时,电视理论节目在内容设置、节目形态方面必须积极创新,以期达到赢得收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为.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与传播[J].视听纵横,2018 (03):47-48+1.
[2]洪天辉,张春朗.区域性广电传媒与新媒体的“大融合”之路[J].中國电视,2010 (08):72-75.
[3]张君昌.中国特色广播电视理论的系统创新[J].电视研究,2014 (0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