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适应性困难因素分析与心理辅导策略
2018-10-15李弘扬李妩祎霍小舟徐文彬
李弘扬 李妩祎 霍小舟 徐文彬
摘 要: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入校的学生素质各不相同,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新生对于新学校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对于新学业的学习压力无法适应、对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压力以及自我管理欠缺等等问题。为了提高高校新生适应能力、解决新生适应性困难,笔者从高校新生心理状态出发,通过多角度剖析探究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策略。
关键词:高校新生;适应性困难;心理辅导
在我国,高校是学生通过重重考试和激烈竞争才得以进入的,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提升个人素质和培育人才的重要摇篮。高校生活对于每个新生的影响也是各有不同,有的学生可以很快的适应到新环境当中,而有的学生却无法迅速完成角色转换,出现了适应性困难,进而影响了他们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本文从心理辅导层面探究解决新生适应性困难的策略,进而帮助新生提高适应能力,也为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提供参考。
1高校新生适应性困难因素分析
一些高效新生之所以存在适应困难主要是受到地域差异、家庭教育、个人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其中,新生的心理状态的调整尤为重要,因此,笔者重点从新生的心理状况和普遍性问题出发,归纳出了三个高校新生适应性困难因素。
1.1欠缺自理能力
高校通常都是需要住校的,有一大部分新生在高校之前都成長在比较稳定的生活环境当中,在父母的陪伴下和帮助下生活,从未曾独自生活过,因而,不少新生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自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新生的初次离家、初次独立,由于缺少了家人的监督和管教,一些不良习惯也立马显现,进而造成了生活上的障碍和新生情绪上的波动,同时,新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也容易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1.2学习压力加大
高校教学和高中教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模式,教学方式的突然转变,让许多新生都产生了心理不适应。部分新生对于新的教学就可能会出现畏难情绪甚至是胆怯退缩的心理。特别是对于教育基础薄弱的生源地的新生来说,学习基础可能有所落后,所面临的学习压力也会较其他学生更加的大,当他们在学习当中无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有取得相应的学习效果时,必然会出现心理落差的学习适应性困难。
1.3人际交往困难
在我国,包括高中教育之前的所有教育阶段,基本都是应试教育为主,学生的升学压力和考试压力导致学生对于人际交往欠缺经验。而高校生活中,人际交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在高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是通过人际交往来熟悉彼此认识彼此,但是,一些新生在入学后仍然局限在高中同学、朋友的联系,没有积极的投入到新的社交圈、朋友圈的建立当中,也有有个别的新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平时闷头不语,不愿意和人交流,这些情形都使得新生在无形当中锁闭了自己的心理,也增加了孤独感。
2针对高校新生适应性困难问题的心理辅导策略探究
高校新生在面对种种问题时的心理波动是比较大的、不稳定的,也是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调节的,而心理辅导正好可以帮助学生稳定情绪、缩短适应期。针对高校新生适应困难,笔者提出了如下心理辅导策略:
2.1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评筛查
新生心理测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心理测评可以把握新生的心理动态,筛查出新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根据设置相应的问题来测试新生对于高校生活学习的适应程度,分析新生可能存在哪方面的困难,当某项适应性困难突出时,教师应当及时约谈学生,帮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心理辅导。当出现比较群体性的适应困难时,学校应及时开展团体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帮助新生们解决难题。
2.2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入学教育内容当中
大多高校针对新生都有一次入学教育课程,在入学教育课上可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树立新的人生规划和目标。也有一些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入学教育,但流于形式实效不大,也没有针对新生适应性困难因素进行重点辅导。为了更好的发挥心理辅导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性的困难,学校可以针对普遍性的人际交往适应性困难、学习不适应、生活不适应等问题纳入到入学教育的必讲内容,并注重培养新生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帮助新生建立良好心态来应对高校生活。
2.3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由于新生的心理状态处于不稳定期和多变期,在刚开学的阶段,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帮助新生调整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题可以根据新生需求来确定。比如以缓解学习压力为主题、以如何与人相处加强人际交往为主题、以生活实践互助为主题等等,还可以请有关方面的心理专家来进行专题讲座,帮助新生对新环境作出主动的心理调适。
总之,高校是国家孕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摇篮,高校新生对于新环境的适应性问题很可能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高校应通过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以便他们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范韶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6,34(2),94-97.
[2] 郭春明.当前我国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要问题及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32-34.
通讯作者:徐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