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暑期支教问题及相关对策
2018-10-15王雪晴李傲
王雪晴 李傲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等因素,各地在教育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近年来,许多大学生积极响应团中央和教育部的号召,利用暑期奔赴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活动。本文笔者通过亲身支教的感受,总结出大学生支教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为大学生更好地助力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暑期支教;问题与对策
一、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的积极发展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发展农村教育,很多高等院校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扶持农村教育”的号召,积极组织在校大学生深入广大农村地区实施开展支教活动,扶持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纽带,为大学生提前接触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大学生暑期支教现状及乡村夏令营调查研究报告》中估计每年有超过10万名在校大学生参与暑期支教,在438位受调查的大学生中,74.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良好的能力胜任支教工作,即使未参加过支教的大学生也有较高的自我评价,这为乡村夏令营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人才基础。支教活动大都在偏远的山区,大学生支教团体的加入,为当地匮乏的教育资源注入新鲜“血液”。
二、大学生暑期支教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技能不足,教学效果欠佳
许多暑假支教人员都是非师范生,他们没有系统地接受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对教育学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非常欠缺,缺乏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此外,由于暑假“三下乡”社會实践活动都是通知较晚,大部分支教团队都是匆匆组队,并没有考虑太多的成员素质问题。参与人员往往没有接受相关的培训,也没有对要讲授的课程进行备课和演练,种种因素使得他们很难把握课堂教学秩序以及学生们的心理活动规律,而且部分知识的讲授不够清晰易懂,结果造成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欠佳。
(二)动机不够纯正,形式主义严重
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为学生积极搭建平台。然而在执行中,一部分大学生参加暑假大学生支教活动,并非是出于献身公益和助力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的目的,而是将支教活动当作是自己丰富人生简历的垫脚石,为了获得学分、拿奖学金、考研、申请出国留学、求职等。他们对暑期支教活动的认知存在严重的偏差,因此在支教期间没有真心投入,敷衍了事,过于走形式。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开始抨击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并质疑他们的动机。
(三)支教时间过短,盲目追求全面
大学生暑期支教大都时间较短,以10-20天居多,这直接影响到了支教的效果。短期支教符合大学生的时间安排,能为有意愿开展支教实践提供一个机会,但却对支教客体造成了负面影响。在短短十几天后,孩子们刚刚获得的新鲜感和适应感就会烟消云散。短期支教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素质类课程”为主线。相对于本校老师以语文、数学科目为主,支教往往开设诸如美术、音乐、体育、科学、英语等素质类课程,初衷是让学生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开拓眼界,增长见识。但支教队员很少能考虑到孩子们的掌握情况,都是自我展示,以自我为中心,往往造成了“填鸭式”教学,导致孩子“消化不良”。看似课程设置丰富多彩,而真正能让孩子们有所收获,有所铭记的很少。
(四)支教随机规划,缺乏长效机制
大多数支教组织并没有一个长期固定的支教地点,每年都要重新联络和选定。这也导致了学生要不断适应新的支教老师和支教的方法,同时给支教经验的积累和交流和传递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学生志愿者平台支教人员的不固定和流动性问题,会造成大学生支教没有系统性,支教内容没有连续性和持续性,使大学生支教难以对学生产生的稳定的持续的影响。支教活动缺乏各地区高校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对于支教效果的长期经营,对于贫困地区教育的长期帮扶有很大影响。
三、解决大学生暑期支教问题的对策
(一)规范团队建设,提升支教水平
首先,为了确保支教队伍的质量,应在活动开展前的两三个月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人员的选拔。选拔队员后请专业老师和有丰富支教经验的学生为队员进行培训,培训后去除那些不合格的队员。根据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成员的情况,设置教学目标,制定完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保证支教队伍的质量。
(二)建立长效合作,系统安排支教
针对支教中的不连续性等一系列问题,高等院校应出面与当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在当地定点学校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确定长期帮扶对象。社会实践要真正做到长期有效、双方受益,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那种一年换一个地方的形式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高等院校应将暑期“三下乡”这种短期支教逐渐演变成长期支教,探索课堂教学和基地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协调发展,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切实的指导,推动支教工作的系统化建设。只有把支教活动放在常规化、制度化的上进行合理的安排以及验收,才能维护支教的质量和声誉。
(三)支教成果验收,支教经验传递
在众多的暑期支教组织中,往往比较重视对支教活动的开展,而忽视了对支教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和验收。只关注形式而不注重完成质量,这也是近年来支教活动备受争议的焦点。相关高校的支教组织人员,要建立支教成果的验收规则,设置奖惩机制,将验收结果反馈于以后的工作安排。通过总结和记录,可以对支教过程中出现问题予以分析,用以下一届的支教培训,保证支教活动的高效进行。在这种循环提升的过程中,使支教机制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瑞.大学生支教的问题与对策——以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9.
[2]冯艾,范冰.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第一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46.
[3]赵子龙.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支教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