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
2018-10-15熊平安
熊平安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大学生的系列必修课,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以及思想理论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供需失衡。本文分析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现状,结合供给侧改革的实践方案,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创新途径。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校思政课堂改革
2015年,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供给侧改革”引起关注并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热词。习近平在2015年11月10日上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经济改革的重要性,并提出“在适度扩大总内需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的内容,第一次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方针政策,并作为中央政府针对经济改革的重要政策取向。供给侧改革虽然是围绕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但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改革思路,不仅可以在钢铁、煤炭、水泥等传统行业实行,也可以在高校范围内普及与推广。
高校属于供给侧的特殊组成部分,即受教者必须支付学费才能接受教育,才能完成最简单的“供需买卖”。但是,高校又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市场,它通过一定的资源投人和运作机制,输出专业知识和专门人才,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目前,我国高校课堂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教学内容无法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遭到他们的抵触,供需错位问题严重。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高校课堂的改革也有着现实和指导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大学生的系列必修课,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以及思想理论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供需失衡。本文分析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现状,结合供给侧改革的实践方案,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创新途径。
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供给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政治素质的主渠道和前沿阵地,对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理解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认清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总的来说是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衡,其主要表现为:
(一)供给的主体方面
教师是教学供给的主体,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人生的引路人,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依赖性、向师性。然而在民办高校,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来源比较分散不稳定。为了降低成本,部分高校不愿意多引进专职教师,一般都有外聘教师和相近学科管理部门的教师担任。相近学科部分教师缺乏夯实的理论基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言行不一,思想上不能感染学生;部分外聘教师的责任意识淡漠,只求完成教学任务不求教学效果;部分来自管理部门教师不注重教学方式一味地灌输理论,只会引起学生的抵触、逆反,不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二)供给的内容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时效性很强的课程,教材作为供给的主要内容,尽管几乎每年教育部都会对其作一定的修改,但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尤其是“形势与政策课”教材的改革创新相对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来说相对滞后的,部分课程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各任课教师大多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育,缺少对最新时事政事的解读。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可能无法满足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系列课程其涉及到五门课程,各课程之间、各课程与学生在高中学过的政治课中存在重复的部分,供给内容存在同质化问题。
(三)供给方式方面
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但部分民办高校由于主客观原因,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往往呆板单一、缺少灵活多样性,课堂几乎完全由教师控制,实践课程没有切实落实,学生无法参与其中,只是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另外,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对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有明确的课时建议,但部分民办高校为了节约成本,不断缩减课时或者是安排百人以上的大课堂,由于课时少、课堂大,导致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无故缺勤等情况时有发生。
(思)供给环境方面
大学是孕育、改造、丰富和发展学生精神世界、启迪学生思考学习的场所,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思想引领发挥着重要的阵地作用。但随着大学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对青年学生具有较大吸引力的负面文化也涌入校园,导致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呈现出娱乐化、庸俗化的倾向。例如,一些高校有些活动主办方曲解学生对“美”的价值诉求,将本应是以道德和社会贡献标准评选的“最美学生”变成比颜值的“校花校草”评选。这种扭曲的校园文化价值导向一定程度上损毁了大学精神,致使大学的育人导向出现偏差。
三、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供给侧”改革创新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相比具有特殊性,其实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这个特殊性奠定了思政教育供给侧的特殊地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具有足够强大的引领力,向受教育者提供高级的“产品”,引领或培养受教育者对“产品”的需求。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供给主体能力本领
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既要掌握丰富全面的理论知识,又要对社会现实问题有准确而全面的认知,不仅要把理论和观点讲透彻讲到位,而且要能够始终跟踪在舆论第一线,在纷杂的思想交锋中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明确的、正确的认识。
(二)分析学生特点,打造供给内容的精细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包括丰富的知识内容,教学内容不仅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而且是历史史实与现世背景的统一,所以在供给内容方面,要优化增量,盘活存量,提高精细度。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输出时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第一,根据学校生源的差异,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同时可以多选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比如,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师可利用周末的时间组织学生参观本地或邻近地区的红色景点,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历史人物的经历及历史事件的过程,更能让他们认识自身所处的幸福生活、学习条件是来之不易的,从而不断开阔视野,爱惜生命、珍惜学习机会。
第二,由于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思维具有批判性等特征,教师应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设计,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与讨论。但是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喜好和兴趣,确保通过此教学活动既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又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此外,与大学生多样化的情感需求相适应,教师要努力确保教学内容的丰富化与扩大化。
(三)结合教学内容特征,探索多样化的供给方式
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枯燥性与抽象性,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差异,要分层分类灵活地选择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供给的有效性。主要运用的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讲授式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论性比较强,首先要求教师应该把教材中的理论和观点讲透彻讲到位,这种讲授式教学模式能够将教学重难点在较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对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实用,当然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活动多元化、情景化和生动化。
第二,发现式教学模式。发现式学习,教师在讲授教材理论的基础上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同时提供必要的辅助资料,启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源头。对此,可以组织引导大学生开展有关专题问题社会调查,使他们了解中国的过去、现状与发展趋向,了解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将此纳为思想政治课的一个环节,不断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政治参与渠道,提高政治鉴别能力,促进正确的政治意识的养成和行为方式的確立。
第三,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师事先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热点问题的信息搜集,让学生准备课件,并向教师及其他同学讲解,加强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这种教学模式,教师着重在引导、纠错、点拨等方面下功夫,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第四,合作学习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般都为大班授课,学生人数较多,可先将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根据教师选取的题目,结合小组成员的兴趣进行分组讨论。
(四)完善制度,呵护文化,净化供给环境
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受到一定的教学环境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尤为明显,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并注重对校园文化活动监管和引导。
第一,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完善科学的师风师德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建立责任奖惩机制,使制度真正起到规范、调节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有序、平衡运行的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供给”提供激励和保障。
第二,注重学校的自然条件、校园美化和文体设施等客观实在物构成的物质环境建设,使其体现育人主题,体现人文关怀,让物质环境具有教育感染意义,潜移默化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时效性。
第三,挖掘学校已经形成的良好的校风、校规、学风和教风等软文化,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文化环境、学术环境、校园网络环境等人文环境的建设,实现教育环境的渗透。
“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总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下,为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变化、增长的需求,从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环境四个角度人手,不断拓宽供给思路,搭建新型供给平台。使供给侧具备足够强大的“引领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实现教育供给端的转型升级及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良性互动,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达到提高思政理论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56.
[2]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2016-03-16(16).
[3]耿加进.高校思想引领“供给侧”改革省思——兼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与系统优化[J].江苏高教,2017(5):74-77.
[4]黄爱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5.
[5]郑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7(3):99-103.
[6]贾建梅,白晓琦.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学生信仰教育供需调查[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9):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