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问题”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动力

2018-10-15高小梅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表现性情境问题

高小梅

连续15年蝉联世界华人首富的李嘉诚曾经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也是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细思量,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只有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央,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励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特别是要注意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进而让他们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样,“学生语文学习生活”这个“鸡蛋”才会从内打破,尔后,“一声婴啼,划破长空 ,照亮寰宇……”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最可爱是那“一蹙眉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真正有问题

我们的祖先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必须是一个主动求索的过程,而用问题指引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境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一)创设“真诚”情境,让学生敢“疑”乐“问”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只有通过主动的参与、自主的探索,才会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可现实中,大多学生发现了问题不敢提问,进而造成无疑可问,甚至不想主动探究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场面。所以,老师要积极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与学生产生真实的、平等的对话交流。

1.尊重学生人格。当学生的问题不明,或者方向偏颇时,作为老师不能斥责,要走到学生中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2.尊重学生提问。老师要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提问,鼓励他们刨根问底,不要对学生标新立异的想法随便地否定,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中敢于问,主动问。

3.留给学生适当的自由度。在老师的引导下允许学生“离题”“出格”“出错”的质疑行为,保护学生大胆质疑的积极性。

(二)教给实在方法,让学生善“疑”会“问”

北宋教育家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良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和勇气,但“敢问”“好问”“勤问”,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要想让学生面对一篇文章能真正提出问题——“善问”,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提问”的方法。

1.从题目生疑。俗语说:“题好文一半。”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题眼,反复推敲,有利于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2.从文中重要词句入手生疑。引导学生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本质特征却又看似矛盾的词句质疑。例如,教学《三打白骨精》,不妨引导发问:“‘山坡上閃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这句话中的‘闪,能不能换成‘走?”如此,学生自己便能主动积极地学习课文,弄清思路,把握主旨,体悟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二、更丰饶是“自组织”的教学佳境——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生发智慧

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真正的问题,教师加以引导并及时开展有效的“教学对话”,这样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对话和探究活动而扩展自我实践、促进生命成长的方式。这就是语文课中的“自组织”。

三、很难得是“生成——表现性”目标价值取向——“疑”成活水流不断,“如许清澈”思无穷

“生成——表现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不同问题的不断解决而生成的与教师和学生个体的主观价值密切相连的目标。建构主义课程观强调教学目标的“非终极性”和与参与者个体密切相关的“个体性”,在课堂教学情境中不断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此类问题的“发现——解决——再发现——再解决”的过程构建了课程的内容。

面对学生可爱的生命,我们做小学语文老师的,一定要用“最可爱的那一蹙眉的问题”“让‘鸡蛋,从内打破”!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表现性情境问题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