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助产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018-10-15李欢玉
李欢玉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助产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使现代化教育水平与社会所需医疗卫生人员的需求相适应,高职助产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高职助产专業如何准确定位等问题是课程改革面对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高职教育;助产专业;改革目标
一、助产专业发展状况
1. 助产专业的发展历史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20世纪末在高职院校开展助产专业以来,虽有不少院校相继设置了该专业,但并未得到高度重视。我国对助产士依旧具有认识不清现象的存在,2008年我国《护士条例》颁布,第一次对助产士做了法律上的定义,并且要求助产士必须获得护士执业资格后才能上岗,对助产士的岗位要求提升了标准。一方面,《护士条例》的颁布,使我国助产士更加具有专业素养,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助产士上岗资格要求较高,并由国家统一规定,使大量报考人员和助产专业人员纷纷转投其他专业,导致了大量人才流失。
高职院校为助产专业设置的相关专业为护理专业,我国高职助产专业课程的改革,使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与助产专业不能同时教学,减少了护理专业与助产专业同步发展的机会,且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相对于本科院校较差,资源稀少且国家重视力度不大,使得我国助产士相对于其他国家人数较少、素质较差。
我国是人口大国,使助产士面临很大压力,“单独二孩”政策放开以后,产妇数量激增,而助产士数量却没有同比增长。国外助产士比例为1∶1000,而我国大概为0.03∶1000,巨大的比重,导致我国助产专业压力巨大。国家和社会一方面对助产士人员需求较大,另一方面助产专业人员又达不到国家标准,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对助产士人员的培养迫在眉睫。
2. 助产专业发展状况
我国高职助产专业培养的目标是能够熟练掌握助产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助产士,能够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临床助产、护理、母婴保健等工作,同时要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助产士的工作既要帮助产妇生产,还要对产妇进行产后护理。而目前我国剖腹产的比率非常高,对于剖腹产比率大、助产士以及医疗保健人员较少等现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经在着手降低剖腹产比率,鼓励自然生产。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改革,对助产士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因此,对助产专业人员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大,广泛吸收社会上有意向的人员进行助产专业培养,高职院校的助产专业培养任务非常繁重。
二、高职助产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 完善综合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助产专业均依附于护理专业,助产专业自身的特点不明显。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资源相对短缺,使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助产专业与医疗单位、医院等合作较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大部分高职学校助产专业教师为医院在职人员,到高职院校来兼职上课,由于没有专业的教师技能培训,使助产专业课堂的效率较低,教师授课的大部分内容都有关实操,学生没有实操作环境,导致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无法同步进行。
2. 高职院校助产专业授课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专业医护人员到高职院校兼职授课的现象在助产专业课堂上非常普遍,由于这些授课教师的专业是助产工作而不是教书育人,使得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本计划内容不符,授课人员缺少传授知识的技能,使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不高,课堂上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助产课程的进度缓慢,学生学习效率较低。
3. 缺乏助产方面的专业教材
我国助产专业起步较晚,国家重视力度不足,高职助产专业一直没有国家规定或非常专业的教材,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助产专业所用教材都为本校自行编制,还有些学校使用的是护理专业的相关教材,因此,高职助产专业缺乏国家层面的专业教材。
4. 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一问一答,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是高职院校助产专业的惯用授课模式,目前已经在高职院校尝试的案例教学,也只停留在理论层面,部分高职院校组织开展实训课程,但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一个教师,在实操的过程中,教师不能面面俱到地进行指导,使得高职院校的助产专业仍停留在实操性差的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高职院校由于资源较差等原因,多媒体教学辅助计划还未被纳入助产教育中,电化教育模式有待发展。
三、高职助产专业课程改革的策略
1. 建立助产专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助产专业面向的是家庭,需要助产士有很高的专业素养,高校普通的理论知识授课无法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要加强医疗机构与高职院校的深度合作,使学生可以随时到医疗机构进行实习交流。在助产专业领域,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实操实验室、制订实操手册,规定助产领域的服务标准,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尽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毕业实习的单位和机会,争取与医疗机构发展专业合作教育模式,使医疗机构与高职院校实现双赢。
2. 加强高职院校助产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助产专业就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在社会需要大量的助产专业人员的同时,高职院校要注意人才的培养,首要因素就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广招人才,积极从社会上招纳贤士,完善自身的教师队伍,在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到学校授课的同时,也要经常委派教师到医疗机构去学习现有技术知识,使助产专业教师紧跟时代,及时掌握先进的助产教学内容,以便能够顺利地授课,为社会培养专业的助产士。
3. 完善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针对高职院校缺少国家级层面教材的这一现象,不仅需要我国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为其汇编,也需要高职院校自身的努力。在国家规定的专业课本没出版之前,高职院校应组织医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与教育领域的人员进行综合编制,争取学校自行编制的教材不仅具有医学领域的内容还要有教育领域的内容,高职院校应有计划地开展教材编制活动,相应加入护理学、助产知识理论等内容,使教材不要过于片面,在教材的制作上统筹多方面知识,有利于全面培养高职院校助产士的综合素质。
4. 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高职院校助产专业面临学生毕业上岗率较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的现象,应多组织学生进行实操演练和学习,转变教学方式。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等辅助教学方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当中,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有利于学生对助产知识的理解。现代社会社交网络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线上交流,将每个学习群里加入专业助产士,遇到问题及时解答,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助产专业领域的知识,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郝玲.高职助产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2):152.
[2]高正春,何军.高职助产专业“两结合+四模块”课程体系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6(3):283-287.
[3]华嘉志,王娅茹,李晓红,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助产专业护生助产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7(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