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晚清时期中西文化的交融

2018-10-15冯荣珍乔衡

青年时代 2018年21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影响

冯荣珍 乔衡

摘 要:晚清时期,西方文化强势东渐,它的到来致使“中学”受到了冲击,掀起了疯狂学习西方文化的浪潮。对于未知的、全新的西方文化,不乏有很多学者去讨论怎样学习西方世界的文化,也有人只是盲目地去学习而并没有去认真思考。对于突然来袭的文化,使得本土文化面临巨大的挑战,中西文化的交流是在所难免的,从一开始的抗拒到后来的相互融合,这一过程的史实昭示:先进性文化的融合,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及根本路径。“中体西用”是在西潮东渐的转型期对中西文化的一种定位,通过“中体西用”这一方式,搭起了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使得当时的人们能够更好的认知这个世界。

关键词:中西文化;传播交流;影响

一、《劝学篇》对“中体西用”思想传播的贡献

近代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随之涌入的不仅有害人的鸦片,而且有近代西方的宗教学说、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与当时老百姓的认知有着很大的差别,传统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多方面产生了冲突,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成为当时重大的社会问题。

不少名人志士参与其中,欲寻找合适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魏源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去战胜他们。所以之后就出现学习西方文化的现象,像效仿西方的船坚炮利兴办机器制造、开办学堂等等,这些学习都是主要体现在技艺、富强之术等层面上。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使得人们意识到,除了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还要学习西方的西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张之洞及时地推出了以“中体西用”为主要思想的代表作《劝学篇》。张之洞主张“学兼汉宋”,认为汉学和宋学都有不同的用处,通过说明汉学和宋学,并无完全对错优劣来对比中学和西学,认为两者从本质上是相同的。张之洞的《劝学篇》可以说是“中体西用”思想的代表作,张之洞对“西学中源”说进行了梳理,从书中可以看出有很多名作的影子,比如冯桂芬“中本西辅”和郑观应“中本西末”思想内容。张之洞通过对这些著作的整合,形成了有体系的思想,所以《劝学篇》就成了阐述“中体西用”思想的代表作。

除了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张之洞也有充足的实践经验,他在抚晋时开办洋务局,在督粤时兴办兵工厂,制造兵船等。这都使得张之洞能够更好地从实践背后总结,为“中体西用”的传播提供了基础。在张之洞的《劝学篇》没有出现之前,世人都是以自己的方法、方式去传播“中体西用”,在这之后,光绪皇帝颁布诏书,内容是有关《劝学篇》的相关变法,使“中体西用”变为社会所认同的统治思想。这些更一步促进了“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

二、晚清时期中西文化观演化:抵御、自觉、融合

文化总会有互相抵御、相互融合的时候,在清朝晚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侵入,中国本土文化慢慢地产生了变化。两种文化的交流也经过了很艰辛的路,在西方文化来到东方世界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表示害怕接受这种文化,认为这种文化是一种邪教,衍生了中国人的文化担忧心理,对外来文化的害怕。随着西方文化展示出来的先进,许多人意识到了西夷文化的好处。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感慨西方大炮的威力之猛,当时的人们关注点首先集中在西方先进器物上面,随后人们又发觉这样的局限性,除对西夷先进器物的高度肯定外,有识之士已然开始关注西夷制度的先进性。开始关注西方的政治制度,例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议会民主制度等等。《瀛环志略》中就对西方民主制度多有褒扬:“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由此可见,在当时西方的民主制度是很受思想人士的追捧,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即使再先进的东西,也遭到了传统文化的“围剿”,很多的人都觉得先进器物是“奇技淫巧”,认为都是邪术。就连主张学习夷技的林则徐,在他内心深处,对西方文化的其他方面还是抵触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朝战败,左宗棠喟叹:“书成(指《海国图志》)魏子殁,二十余载,事局如故”。让西方器物文明充分展现了它们的强势,由此以“富国强兵”为宗旨,接受西方文明并开始追求西方器物文明,洋务运动由此展开。中西方文化开始慢慢结合在了一起,晚清中西文化观的另一深刻现象,是逆西学的强势影响,回归中国文化。虽然中国本土文化的抵制客观存在,但是外来的文化终究会与本土文化吸纳,融为一体,文化之间的融合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它让“中体西用”真正地实现了,并且使得国家可以进步,二者相结合并不是完全消逝本土文化,而是把本土文化更加发扬,先进性的相容、相融、整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顺势者昌,逆之者亡。

三、“中体西用”对儒家宪政思想的影响

宪政思想自清末传入以来,就引起了国人无限的向往和追求,外来思想的先进性致使国人对其美好愿望。但即使宪政思想很先进,它对国人而言依然有困难,到底西方的宪政思想适不适合在中国成长呢?

在中国有着浓郁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部分学者提出了新的观念“儒家宪政”,他们认为儒家宪政的发扬能使我国走出宪政构建的困境,在新思想的前提下,融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使得宪政思想看起来能够贴合实际。儒家文化近代启蒙大师康有为对宪政思想的解读给了人们更多的启示,他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对于宪政思想,要结合实际“中体西用”,侧重在中学上“中学为体”保持儒家思想的传承性,康有为遵循着以儒学为线索的思想体系,指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消除中西方界限。 同时康氏认为法律也是儒家宪政思想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聚大众则不能无律法以治之……国有法,天之理也”不能完全照抄西方的国家,用儒家的道德伦理原则来结合西方法律,解决中国本土问题。“中体西用”的制度建立也是康有为想要实现的梦想,“否定专制制度,肯定个人权利”,是他思想的核心内容,康氏批判当时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认为专制制度更是造成西学东渐以来中国政局挫败的原因,康有为提出君主立宪制,以限制君主的权利,同时提倡立行宪法,用宪法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宪法的核心是会保障人权,吸收西方宪法制度,根据中国儒家思想全新地阐述民权。

康有为首创民权思想,大胆引入西方的思想观念,使傳统儒家中的民本思想过渡到民权思想;尽管康有为积极地使中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达到“中体西用”,但实际上康有为还是比较守旧,为了促进中国政治民主改革,康氏把西方民主制度中的民权、博爱等思想拿来中国适用,但完成的前提是“中体”;所以康有为引经据典,在儒家传统经典中找出证据,证明其实西方的思想早前儒家就出现了,康有为已经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却仍要搬出孔孟子,“托古改制”,目的是不想西方文化将旧的价值体系破坏,失去传统文化。从文化的角度看,儒家宪政思想只是人们焦虑中想实现“中体西用”的选择,宪政思想虽然看起来能够解决当时的一些问题,但是儒家宪政思想却存在一些不足,但不管怎么说,“中体西用”确实对儒家宪政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决定了宪政的方向,也是值得世人赞扬的。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思想的碰撞,改变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冲击让知识分子意识到“中体西用”的先进性。“中体西用”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轻易就能实现,它是当时先进人士想要中国进步的一种方式。“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结合了中西方思想的特点,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成为当时社会热议的话题。在中国固有的传统下,与西方先进的思想结合,并不是只存在当时的社会,当今社会也需要“中体西用”,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和思想的融合会使得国家繁荣富强,多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同时不忘自己本土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够持续进步,走上强国之路。

参考文献:

[1]夏东元,郑观应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苑书义等.张之洞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3]王哲.《论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文化语境的合理诉求》,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009.

[4]秦进才.《【劝学篇】与“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河北师范大学,2014.

[5]庞绍堂.《抵御。自觉。融合》,(思想史研究),南京大学,2009.

[6]张敏.《“中体西用”:儒家宪政思想的中国叙事》,西南政法大学,2012.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影响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中西文化的异质共生——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的“意”与“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