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桐壶》中的白居易思想

2018-10-15孙静

青年时代 2018年21期
关键词:源氏物语长恨歌白居易

孙静

摘 要:《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生活的时代深受汉唐文化的影响,其中尤以白居易的影响最大。源氏物语无论是手法还是中心思想深受白居易诗歌的影响,特别是多次引用《长恨歌》中的诗句,巧妙地与人物相结合。《桐壶》是该作品的第一卷,这一卷的内容是《源氏物语》这部作品中最能够体现白居易思想的一章。

关键词:白居易;紫式部;长恨歌;源氏物语

中日两国文化源远流长,汉唐文化对日本文学发展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同期的《源氏物语》就是汉唐文化对日本文学影响的体现,并开出了艳丽的花朵。十一世纪初的《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巨著,被尊为日本古典文学的典范之作,并且,成为了后世日本文学的蓝本。美国历史学家和外交家赖肖尔先生曾称《源氏物语》是“世界上第一部伟大小说”,这本将近百万字的小说也是堪称日本古典文学范本的名著,是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

作者紫式部在书中以主人公光源氏为中心,讲述了他与众多女性人物之间的故事,反映了日本走婚时代女性的悲惨命运。这部巨作的作者紫式部,因其父亲与哥哥的关系,对中国文化十分熟悉,尤其在当时的日本,白乐天是家喻户晓的伟大的中国诗人,因此,白乐天诗集在当时成了风靡全日本的重要书籍。

紫式部是日本平安时代的女性文学家。出身贵族,其父藤原为时是一名中国文学学者,其兄长亦擅长汉诗。紫式部自幼受父亲、兄长的影响,学习中国诗文,熟读中国典籍。适逢平安时期,汉文化盛行,白居易作品远渡日本。紫式部受到白居易作品的影响,在其《源氏物语》中大量引用了白居易的詩词。其首卷《桐壶》更是与白居易的《长恨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紫式部与《源氏物语》

日本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的著名女作家紫式部(973-1015),紫式部本姓藤原,字不详。按照日本古代妇女没有名字的惯例,紫式部只是后人给她写的作品上加题上的名字。因其长兄任式部丞,而当时宫中女官往往以其父兄的官衔为名,以显其身份,所以称为藤氏部;后来因她所写《源氏物语》中女主人公紫姬为世人传诵,遂改称紫式部。紫式部出身于充满书香气的中等贵族家庭,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女子,其祖父等辈及兄长都是当时有名的歌人,父亲更是长于汉诗和歌,对中国古典文学颇有研习。作者因此自幼得以随父学习汉诗,并熟读中国古代典籍,她不仅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十分了解佛经和音乐。紫式部的家庭背景以及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为日后写《源氏物语》引用白居易思想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紫式部家道中落,曾给一个官吏做过小妾,丈夫去世后,依赖父兄生活,寡居十年。后进宫做了彰子皇后的侍读女官,这篇小说就是她写给皇后供天皇消遣的读物。因为有宫廷生活的直接体验,对当时日本贵族阶层婬逸生活及男女间的情爱之事有全面的了解。加上作者内心细腻、敏感,所以《源氏物语》读来令人感动就仿佛一部古典静雅而又美丽哀挽的“言情小说”。

《源氏物语》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一位,描写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是日本最早的唱片小说,书中反映了平安时代的文化生活和社会背景,在贯彻写实的“真实”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创造了日本式浪漫的思想。

二、白居易的兼济与独善思想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河南郑州人。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歌题材丰富,形式多样,被称为“诗魔”和“诗王”。出生于宦官家庭,11岁时逢战乱,并开始了流浪生活。后经过努力,参加科举并中第。白居易一生两大思想:一是为官兼济天下即得志时利用职责尽己所能为百姓办好事,谋福利。而是独善其身,即不得志时要修身养性。白居易把这两大思想运用到了极致,并以身作则,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策略,用他那颗兼济天下黎民百姓之心,为百姓谋福利,值得诗人思考。

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朝廷是非不分,贬白居易为江州司马。白居易受到沉重的打击,但也因此得到了别样的收获。在《与元九书》体现了白居易谪居江州使他改变了许多对世界、对世道的看法,他是用另一种态度在重新审视和对待生活,换一种方式诠释自己一以贯之的理想和抱负。他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江州司马任上的白居易回顾为官之路的坎坎坷坷,特别是回顾这次被贬江州的前前后后,他意识到自己因为诗歌而成名,同样也因为诗歌而遭贬,意识到自己的政治处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还像在左拾遗任上“惟歌生民病”,天子是不愿意听的,何况自己已经贬谪在外,根本就没有接触朝廷的机会。然而,积极用世、兼济苍生的志向依旧扎根在心头,并没有受到江州之贬的打击就此减退。江州司马任上他在等待时机,果然,四年后白居易由江州履新忠州,有了释放积蓄能量的机会,于是便由兼济天下向兼济一方转移,揭开了兼济一方百姓的新篇章。

江州之后,白居易先后任职忠州、杭州、苏州刺史,他的“兼济天下”的思想在“行”和“做”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忠州,他带领州民植树种花,修白公路,架白公桥,减轻税负,省事宽刑,做了许多惠及百姓的事情。在杭州,他带领州民筑堤捍湖,增加了西湖的容量,解决了杭州地区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又带领州民疏浚城中六井,解决居民吃水问题。离任杭州时,还把自己的“余俸”留给“府库”,以减轻州民的负担。在苏州,他带领州民开七里山塘河,沿山塘河扩展山塘路,并在阊门与运河相连,从而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使得山塘地区成为繁荣的江南市井。白居易的施政作为深得民心。元和6年白居易与其母亲生活在乡下,对农民生活有了深刻的理解,让其厌恶了宦官生活,并出现了隐居思想,并消极对待政治,在阶级斗争中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从此思想发生转变,并意识到以诗为剑,反对恶势力,呼吁黎民百姓。

三、《桐壶》中的白居易思想

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贯穿着浪漫的爱情色彩,又不乏讽喻之意。全诗以主要篇幅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结局,爱与哀的极度融合,正是《源氏物语》以及后世日本文学作品的感情基调。另一方面又极具讽刺之意,再真挚、浓烈的爱情终究敌不过江山社稷还有命运,让人不得不同情。而桐壶与天皇之间的爱情故事更与《长恨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思想,被紫式部接纳融合,很好地在《桐壶》卷中全面体现了出来。

(一)思想体现

《源氏物语》的第一卷《桐壶》卷,讲述了一位出身卑微的女子“更衣”深得天皇喜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更衣惨遭后宫妃子嫉妒,郁郁寡欢,生了大病,使得天皇越发疼爱。与天皇育有一子后,病故,这让天皇无心朝政,整日以泪洗面。恰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有着相似之处。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长恨歌》中的“芙蓉如面柳如色,对此如何不垂泪”。《桐壶》一篇描写的虽是日本的帝王妃子,但是与《长恨歌》相同的情节,有着异曲同工之效。桐壶帝与唐玄宗虽然都身为帝王,但是对爱人爱之入骨。桐壶帝在更衣死后,无心朝政,退位让贤。这与唐玄宗在杨贵妃去世后,孤苦一人追随杨贵妃。二人虽为帝王,但是这段可歌可泣的爱仍,另诗人叹为观止。在此处《源氏物语》与《长恨歌》不谋而合,可谓日文版长恨歌。

开篇《桐壶》卷中写到“桐壶帝在思念病逝的更衣时,便想到了唐玄宗借助临邛道士探得亡魂的故事,可惜只是想想便作罢了。”而在《长恨歌》中道士招魂的部分正是全诗情节的高潮之处。虽然《桐壶》卷中并未写到招魂一事,但也为后来的情节埋下了伏笔。白居易的道家思想在《桐壶》卷中已有显现。

另外,虽然《源氏物语》引用了很多长恨歌的情节,有很多讽喻情节,但是并没有真正具备训诫意味,仅仅是通过引用描绘小说情景,并未原封不动进行引用,而是引用了对文章情节起构成作用的一部分,通过引用《长恨歌》情景,突出故事情节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唯美,凄凉爱情故事。比较符合日本人的审美观念,虽然引用了白居易的詩歌,但并不是对所有白居易思想的和盘接受。白氏诗歌中的“感伤”“闲适”之情,与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化背景十分一致,迎合了日本文人的审美趣味。引用那些符合日本平安时代贵族的闲适之境,男女恋情的诗文,《源氏物语》可谓投日本人所好,深受平安时代贵族喜爱,得以广泛流传。另外,由于《源氏物语》是为贵族提供的娱乐书籍,使得紫式部对白居易思想的取舍,做到了“选其景,滤其境”。

(二)原因分析

紫式部之所以会如此恰如其分的运用白居易诗词以及思想,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作者本身家庭环境、身份,时代、社会环境等因素。但是,白居易诗词及其思想本身的特征,是绝对不可忽视的一点。白居易诗歌简单易懂,具有平民性充满现实主义色彩,对于日本人来说虽然运用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是熟知汉唐文化的紫式部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另外,《源氏物语》的背景与白居易诗歌背景类似,作者间具有相同经历,同生为宦官家庭,遭遇家中倒落。其次白居易性格与平安时期日本人相似,同时汉唐文化对日本影响深刻。同期的日本人深受汉唐文化影响,崇拜尊重同时代诗人。

四、结语

白居易思想对《源氏物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位作者生于同一时代,处于同样的由盛世转为衰落的社会背景下。同为宦官后代,并经历了家中由盛及衰。因此各自在文章中埋藏了尖锐的社会问题。再从紫式部的家庭背景来看,其深受父辈影响,熟知汉唐文化,并喜爱白居易作品,为《源氏物语》化用白居易思想埋下了伏笔。可以说《源氏物语》借助白居易诗歌中的写实、浪漫与悲情主义思想,又结合日本文化特性,实现了写实主义和日本浪漫思想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森一郎.源氏物語の表現と人物造型[M],和泉書院,2000.

[2]日向一雅.源氏物語の世界[M],岩波新書,2004.

[3]朴晓琳.论白居易思想对《源氏物语》的影响[D],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系,2015.

[4]梁桂熟,杨乔君.白居易诗歌中道教思想对《源氏物语》的影响——以《长恨歌》为例[D],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

猜你喜欢

源氏物语长恨歌白居易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长恨歌
——笔画设计
即事
浅析源氏恋母情结——读紫式部小说《源氏物语》
兰峪水,长恨歌
关于《源氏物语》中异文的比较——以对桐壶更衣描写为中心
理性思考 深切同情——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之法探究《长恨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