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卫生用农药安全管理的探讨
2018-10-14孙慧艳薄怀艳李闯钟华锋
孙慧艳 薄怀艳 李闯 钟华锋
摘 要:随着农药管理配套规章制度的落实,提高了登记的门槛,我国卫生农药安全管理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加强卫生用农药安全管理的有关问题,浅谈我国卫生用农药的发展,安全管理的有效举措等。以期能够进一步强化我国卫生用农药的安全管理力度,推进卫生用农药管理的专业化与规范化。
关键词:卫生用农药;安全管理;含量;使用
为保障人们生活品质,确保人身安全,我国对卫生用农药的安全管理的做了进一步的规定,并强化卫生用农药的登记门槛,强化对其的管理。但在不断的努力下,仍旧需要加紧研究,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在农药配比等方面加深研究,以实现卫生用农药管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卫生用农药安全管理综述
中国农药协会在2016年发布《农药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销售额在50亿以上的农药生产企业达到5家以上,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的农药生产企业达到30家...培育2-3个销售额超过100亿、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而我国关于卫生用农药又提出了新的政策与要求,强调要取消“消灭”一词,并利用预防与控制来代替。并对其中的制剂与含量进行了规定,要求混配制剂的有效成分不得超过2种,有效成分和剂型相同的混配制剂,配比不得超过3个。其中,卫生用农药占卫生用产品的64%,但其中不合格产品的仍有15%,其中非法添加隐性成分屡见不鲜。我国农药市场呈并购。整合的方向发展,加之对农药混配制剂与产品的管理,当前卫生用农药的管理方向呈上升趋势。
二、加强卫生用农药安全管理的分析
1.关于混配制剂的问题研究。关于混配制剂的研究,日本等多个国家均规定,同剂型的混配制剂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并要求各组分的毒性靶标作用点若相同,则需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若毒性与国家规定不相符,则不允许批准。虽然国情不同,但目标相同,仍具有可借鉴之处。当前,我国对农药风险评估仍处在发展中阶段,需要对混配制剂进一步研究与分析。当前,已经有超过25%以上的产品中,存在1-2个组分超过最高限量,甚至出现大于100%或更高的产品。且当前在室内使用较多的卫生用农药为菊酯类农药,其中的混配制剂毒性呈相加态势。在密闭的空间内使用,含量增加,即毒性也随之增加。当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存在危险,有潜在的安全隐患。对此,应暂时使用WHO推荐的卫生用农药最高限量的有关规定,以及新产品有效剂量的折百计算法。并在日后的研究中,以此为基础,对混配制剂的折百计算法进一步研究,对其含量加以限制,进而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2.分析WHO中没有的剂型限量。若该剂型在WHO中未曾出现,则可以参考与其相近的剂型。例如:WHO中对杀虫剂的限量范围中不包含喷射剂。但在防治蟑螂的列表中,可参考该标准,利用其与气雾剂基本相近的特点,来分析喷雾剂中的剂量含量。另外,笔剂是我国研究的产品,在WHO中也未曾提及,对此可参考粉剂的含量标准,进行研制。
而对于新开发的产品,无论是否需要稀释,都应对其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有效成分含量范围,或暂定一个有效成分含量范围。在日后的实践过程中,再对其加以研究。
3.加强安全评估。我国对农药的管理向来十分重视,在历届农药评审会议中,多次强调要加强安全评估。针对评估的方法、场景、以及主要参数、不确定系数、风险评估指数等都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借鉴国际先进的评估技术,以及评估经验,建立了风险评估方法与程序。对各种室内、室外的场景进行了农药的风险评估,形成完整的评估报告。
美国及欧盟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逐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农药风险评估体系,风险评估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即便我国农药评估风险与评估指标相对薄弱,但经过众多年的努力,已经朝向安全农药管理方向发展。在日后的研究中,应引进风险评估机制,并制定卫生农药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风险评估研究的有关科研队伍,对民众健康风险评估的有关问题切实研究,并全面推进农药用药风险的评估体系。以实现企业安全开发、人民安全用药的新环境。引导企业不断研究新卫生用农药,积极借鉴国际专业技术,研究出对环境低危害的新型产品。以实现我国卫生用农药的安全使用环境,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用药空间。拓展农药市场,与国际接轨,在保障人畜健康的前提下,增加产品种类,以及剂型。
4.以预防为基本理念。我国卫生用农药应转变观念,从重点关注防效,转变为安全与防效并重。在卫生用农药管理的过程中,应树立安全管理理念,以此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重视安全,继而转变观念,以预防为主。利用空间驱避的方式,来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治能力。即,利用最低有效剂量的理念,来推行当前卫生用农药,以实现安全的使用方式,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低剂量,既能够保证该农药在使用过程中有效实现其基本效果,又能够保证人们的安全,避免发生危险。出口卫生农药的企业也应该重视合理添加有效成分,以兼顾药效和生态环保要求。满足国外对于卫生农药产品的法律法规要求。
另外,应尽快建立配套的生物药效评价方式,以及评价标准,多鼓励用微囊、成膜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升卫生用农药的技术含量,以及安全系数。鼓励开发低风险类的卫生用农药,优化农药产品的配比与结构,利用先进的施药技术,减少卫生用农药的用量。增加农药的针对性,降低卫生用农药对人类的药效。以此,来降低农药的用药风险,创造安全的用药环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提升卫生用农药安全管理的有关举措,得出应合理规定混配制剂的含量,保证混配制劑的比例中的含毒计量在规定范围内。对于WHO中未规定的剂型限量,可借助相近的标准加以参考。加强对农药使用环境的安全评估,提供更加完整的用药环境分析报表。对出口卫生农药产品也应满足其进口国家分法律法规要求。转变理念,由传统的防治理念,转变为当前预防为主的用药理念。并保证在低用量的方式下,提高农药的针对性,降低用药风险。
参考文献:
[1]王以燕,姜志宽.卫生用农药登记管理与生产应用的新政策变化和要求[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8,24(01):1-5.
[2]杨红艳.国内外卫生用农药的风险评估概况[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2,18(6):471-473.
[3]王以燕,姜志宽.我国公共卫生用农药的发展及应用概况[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6,27(05):42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