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债务衡量指标及政府降杠杆策略探讨
2018-10-13刘江云
[摘 要]文章主要对衡量宏观经济债务、构成及杠杆率等经济指标的含义、作用进行探讨,目的是要分析近年来我国债务总量上升的原因、债务构成状况及其可能造成的风险,用以解析政府降杠杆的目的和采用的路径。使人们认清伴随经济飞速发展出现的巨额债务问题,如果不防患于未然,必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关键词]宏观经济;债务指标;降杠杆
[DOI]10.13939/j.cnki.zgsc.2018.28.005
1 政府提出对宏观经济领域“降杠杆”的原因
“杠杆”在经济金融领域指“以较小资本投入撬动较大资产规模,获取更高利益”,其本质是一种信用扩张带来的债务规模。当经济走向上升时,加杠杆可促进经济增速;当经济下行一些高杠杆的经济体会出现无力偿债问题,出现信用危机,如果不能有效降杠杆侧会爆发经济金融危机。降杠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减少债务水平;二是增加资产收入规模。怎么调整经济结构降低杠杆,则根据经济主体的不同特征对症下药。
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在积极推动结构转型的同时也带动金融市场资本结构发生变化。在央行较低利率政策持续十年的背景下,一些经济领域杠杆水平不断上升,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及产能过剩问题。因此,近几年政府坚定推动供给侧改革,而做好“降杠杆”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理顺产业背后的金融杠杆结构,做到合理降杠杆,有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2 衡量宏观经济领域杠杆水平的主要经济指标
2.1 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M2/GDP)指标解析
从M2/GDP来看,M2叫广义货币,它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在我国它是由一定时期内各经济主体货币流通总量(M0)加上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构成。其中:货币流通总量(M0)加上活期存款构成狭义货币(M1),它是流量指标,M1反映了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可能存在潜在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商品有涨价风险;中央银行可以据此实施不同的货币政策。作为存量指标的M2在不同国家有其不同的统计口径,但意义基本类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它是一个流量指标,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指标。M2/GDP的比值衡量一个国家全部经济交易中杠杆率高低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程度越高。但是由于统计口径不同,M2与融资主体存在结构差异,使该指标不能准确反映宏观经济杠杆率状况,因而一般也是从其变化趋势判断风险变化程度。据统计,在2016年末,G20各国家中该指标最高的是日本,达250%左右,中国排名第二,接近210%。近年来,美国的M2/GDP比重基本稳定在70%左右。2014年至2017年我国M2/GDP比值分别为193%、206%、208%和203%,呈现持续快速上升的趋势。
2.2 非金融部门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非金融部门债务/GDP)指标的解析
由于非金融部门是由政府、居民、非金融企业三部门组成,也被称为实体经济部门。该指标的优势是不仅反映实体经济部门债务总体状况,而且能清晰显示各部门债务构成,为决策者提供调整宏观经济结构的依据。央行数据显示,2015年,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总额109.83万亿元,国内GDP为68.55万亿元,负债率为160.22%;2016年底我国实体经济总负债为188万亿元人民币,同年GDP为74.4万亿元,负债率达253%;IMF测算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在2016年末为235%,其中,国企部門为74%,私人企业为54%,广义政府为46%,地方平台为18%,家庭部门为18%;国际清算银行(BIS)则认为中国的宏观杠杆率是257%,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66.3%,家庭部门为44.4%,政府部门杠杆率为46.4%。无论用哪一个指标或统计口径来衡量,中国宏观杠杆率近年来持续快速上升已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中国经济能否健康稳定运行的隐忧所在。
可以看出,在中国目前的融资体制下,M2/GDP与非金融部门债务/GDP基本具有相同的内涵,两者变化的原因及其经济后果大致相同。
2.3 宏观经济杠杆率的结构及效率指标解析
根据杠杆率指标构成理论,非金融部门债务/GDP=非金融部门债务/资产×资产/GDP。其中:非金融部门债务/资产为资产负债率,资产/GDP则表明资产产出率。资产负债率取决于融资体制及资产价格,是一个结构性指标;资产产出率反映产出效率的高低,并能够反映偿债能力的潜在风险,能更深入反映一国国民经济负债状况,所以可成为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可靠依据。用以上分解指标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债务内涵显示出,一是宏观杠杆率的逐年上升,资产产出率指标贡献更大;二是资产产出率与偿债能力密切相关,意味着潜在的风险程度。总之,虽然宏观杠杆率的分析方法和观点各不相同,但都在从不同角度说明一国负债程度及存在的潜在风险,为一国政府采取何种政策调整经济提供理论及现实依据。
3 中国宏观经济“降杠杆”途径
3.1 政府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宏观杠杆率作为工作重点
①淘汰资产负债率高的国有“僵尸企业”;②发展股权融资降低资产负债率;③通过债转股降低债务存量;④针对地方政府杠杆率快速上升风险巨大问题,采取市场化原则,引入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投融资模式,加强政府公共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合作,尽量使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处于可控范围之内,达到降低宏观杠杆率的目的,并已取得明显效果。
3.2 提高投资效率,有效降低宏观经济资产负债率
我国宏观经济资产负债率持续快速上升与政府偏重投资推动经济的政策相关。随着资本形成规模不断增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造成宏观杠杆率快速上升,投资效率下降问题也凸显出来。为逐步摆脱粗放型投资依赖的经济增长方式,政府提出经济转型向高质量、高标准、技术创新方向转化,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利于优化消费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降低资产产出比与资产负债率,采取降低宏观经济杠杆率来降低潜在金融风险。
3.3 鼓励金融创新,化解金融风险
宏观经济杠杆率高企使金融领域风险加剧,政府调结构的同时,金融企业自身也有降风险需求,金融创新化解风险成为可能。当然应该清楚金融创新只能分散不能消除风险,但是通过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发展,有利于盘活企业资产,降低债务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例如政府允许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推出资产证券化来盘活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化解商业银行的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有助于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
总之,中国宏观经济杠杆率高企不但是货币总量问题也是非金融部门债务和金融部门债务结构问题,更是投资效率问题,国民经济供求总量、各部门内部结构、融资结构、资产产出效率等都是决定中国宏观经济杠杆率的因素,因而,在调结构降低杠杆率的基础上防范宏观杠杆率风险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吴建军,田惠敏.结构视角下我国货币存量与国内生产总量比例问题研究国家[EB/OL].http://theory.gmw.cn/2018-01/30/content_27526527.htm.
[2]郑嘉伟.杠杆率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6:36-58.
[3]王征洋.中国宏观债务的市场风险及化解对策研究 [D].南京:南京大学,2017:62-85.
[4]丁安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全凭“危险”债务?分析方法存在重大缺陷![J].新财富杂志,2017(8):18-19.
[作者简介]刘江云(1961—),女,汉族,上海人,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市场、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