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国际竞争力存在的新问题
2018-10-13马婧雯朱进军
马婧雯 朱进军
摘要: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国际竞争力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面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形势,大学生国际竞争力也存在很多新的问题。文章将从其内涵出发,探讨当今大学生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的新问题。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大学生国际竞争力;新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0-0229-02
多年来,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重点建设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为此提出的双一流建设,对大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大学生国际竞争力培养提出很多新的要求。
一、内涵和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于大学生国际竞争力还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义,较为普遍的认为国际化人才需具备的素质基本包括国际态度、国际意识、国际活动能力和国际知识。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基于这四个方面把大学生国际竞争力的内涵理解为大学生能够具有国际意识,以国际态度不断学习国际知识,有能力参与国际活动的一种综合能力。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应是育人[1]。据统计,我国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26.6%,而发达国家人才对GDP的贡献度在50%至70%之间。为什么我国人才“大而不强”?[2]高校对大学生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在国内立足,更能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也应提高目标,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二、存在的新问题
2017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出台,面对新环境、新要求,如何在建设时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生是一项重要议题。我国高校国际化工作已开展多年,但大学生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面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目前推行的双一流建设新形势,大学生国际竞争力更是存在诸多新问题,对照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当前大学生国际竞争力存在的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关注时事和社会问题对大学生不断更新观念、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对时事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反应了一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诸多针对大学生时政关注度的调查和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对时政问题并不是太关心,较之时尚娱乐新闻,大学生对国际时事和国家大事的关注度不值一提。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3],要教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2.熟练运用英语水平低。在英孚2017年11月8日发布的英语熟练度指标(EF EPI)全球排名中,中国的英语熟练度水平稳步上升,位列第36位,达到自2011年指标发布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整体仍处于低熟练度水平[4]。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英语教学的改革,但是效果不太理想,在国际化日趋成熟的今天,英语应用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参与国际活动离不开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导致英语水平成了大部分大学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瓶颈。各项调查显示,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在寻找就业岗位和薪酬待遇上均有明显的优势,生活质量也相对较高。所以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新问题不再是英语知识技能本身,而是应不断提高对英语这种语言工具的熟练掌握程度。
3.缺乏領导力。领导力指与个体素质有直接关系的促进领导目标实现的能力[5]。美国是世界上最先重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国家。这种教育显著提升了大学生的个人和社会责任感、积极行动意识,增强了沟通交流技能、处理问题能力、决策技能等综合素质。同时,大学生领导力的提升对高校周边社区有突出影响,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力。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忽视包含领导力在内的通识教育,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专业知识的培养上[6]。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领导意识与技能,甚至很多学生和教师根本不清楚领导力究竟指的是什么,更谈不上对自身领导力的培养和建设,这一现状对大学生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非常不利。要培养大学生国际竞争力,首先要重视对领导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是重中之重。原因很简单,领导力的有无和高低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也是其在社会上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2000年美国雇主协会(NACE)曾经开展过一项研究,结果发现雇主希望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具备的七项技能中,六项与领导力有关。所以,领导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人才素质的提高,也是一种必要的资源和竞争优势所在[7]。
4.忽视学术科研能力。多数高校偏重评估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而忽视了对大学生此方面能力的培养与考察。高校科研能力的培养还往往缺乏统一的相关标准和理念。很少有高校在培养具有科研能力人才的方案中,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人才培养目标。许多学生在做研究时还缺乏扎实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而由教育制度造成的直线式思维,更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探究精神不够,对所学知识缺乏思考与质疑,不能激发大学生关于学术研究的想法。学术科研能力是本科以上学历学生的一项重要素质,在本科生阶段就加强锻炼对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5.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上个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重视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现代教育经过多次改革和探索,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但是现实中大学课程大多设置大课,缺乏个性化教学,这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形成。创新能力的缺乏又直接导致大学生国际竞争力无法得以提升。
三、应对新问题的几点建议
1.提高社会参与度,增强责任意识。大学生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都离不开实践。在提升英语水平方面,高校可以利用校内外国际留学生、国际交流中心等来加强大学生口语交流能力,通过接触国外友人、国际交流事务来增强对各国文化的了解,促使他们融入英语语言学习环境。组织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来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从中还可培养领导管理能力,通过与社会不同人的亲密接触来增强对社会的了解,深入群众生活,开拓视野,发现问题,揭露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同时,倡导服务学习,将社会实践与学术课程相结合,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与技能,还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另外,社会周边资源是高校和大学生极其重要的实践场所,建立多边机制,形成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对提升大学生竞争力有众多益处。
2.改革课程设置,提升学生领导力。高校在设置英语这类语言课程时,注重对实用性的挖掘,使大学生能够在实际活动中熟练运用,回归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本质,以此工具促进大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而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学科之间相通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关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在引进美国等先进课程的同时,更要发展“本土化”领导力教育,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精神面貌的领导接班人。努力将学术研究精神、创新精神通过个性化教学课堂传递给学生,教师在课外适当有效帮助学生组建科研团队、创新项目小组,从帮教到学生自主完成实践活动。
3.实施科研训练计划,激发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高水平大学和双一流建设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唯有重视对大学生这一主体人群的创新能力培养才能有效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在高校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案、升级教学手段的同时,应加快建设创新实践平台,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中,既重视对人文知识的传授,也不忽视对科学知识和科研意识的培养。
四、结语
提升大学生国际竞争力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国高校在国际态度、国际意识、国际活动能力、国际知识等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建树,但还远远达不到国际社会予以新时代大学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许宁生.“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育人”[J].中小學电教,2017,(3):67.
[2]程卫凯.对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制度优势的思考[J].中国人才,2013,(1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