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根溯源、回归初心

2018-10-13周瑜琳

青年时代 2018年23期
关键词:回归工匠精神培育

周瑜琳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心灵的导师和引路人,对高校的稳定、发展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当下高职院校中,辅导员的职业现状却令人堪忧。角色定位模糊、队伍稳定性差、社会认同感低、职业素养低下等负面特点凸显。追根溯源,这与高职院校尚未回归、培训工匠精神密不可分。本文从工匠精神谈起,分析高职院校中辅导员工匠精神回归的必要性,呈现辅导员工匠精神培育的土壤,剖析辅导员群体工匠精神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初探个体和群体共同构建高职院校辅导员工匠精神的策略,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回归;培育;工匠精神

一、高职院校回归辅导员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工匠精神”即职业化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1] “工匠精神”在华夏大地传承已久,从春秋战国的工匠师祖鲁班到隋朝赵州桥的设计建造者李春,从“同仁堂”到“云南白药”,从“德胜洋楼” 到“中国高铁”,从古至今,各行各业,都淋漓尽致地体现着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当今社会,工匠精神不仅适用于制造领域,同样适应于在教育领域的高职院校辅导员群体,显而易见,在各行各业各群体中回归“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共识。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工匠精神离不开培育的土壤

当下,我国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更加离不开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交叉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对调动辅导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保持较为持久的兴趣具都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輔导员树立立足现实、从基础做起的意识,有利于端正刻苦勤奋、忘我奉献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提炼和延伸。今天,我们更加强调辅导员要爱岗敬业,辅导员对工作岗位的追求和热爱,就是爱岗敬业的真实体现。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鲜活的青年群体,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做好促进学生工作。为此,紧紧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相互交融,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就是辅导员工匠精神落地生根的优质土壤。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工匠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在当下的高职院校中,辅导员普遍缺失工匠精神,其缺失原因主要归因于以下方面:

(一)职业认知模糊,盲目从业

因迫于就业压力,在求职应聘辅导员岗位时,对辅导员岗位认知模糊,急切上岗。当其从事辅导员工作一段时间后,自身难以适应岗位压力,对工作敷衍了事。便追崇“骑驴找马”,一旦寻得自认为更好的发展平台后,匆匆离岗。由此形成了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动大、稳定性差的原因之一。

(二)急于求成心切,缺乏敬业精神

目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群体以90后居多,他们过多追求享乐主义,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对待工作,功利心强,追求短平快,更加看重职业背后的经济价值,忽略自我成长和自我学习的重要性,与工匠精神中的“静心问道”相差甚远。

(三)角色对比差异大,认同感低,职业倦怠期提前

我国《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明确规定:“高校辅导员是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既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又要组织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但就现实而言,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弱、行为习惯差等的特点,辅导员老师的工作内容则显得更加繁琐和日常化,辅导员老师往往充当着“119”的尴尬角色,丰满理想和骨干现实的对比差异,使得辅导员老师们身心疲惫,无力感突出,自我认同感降低,职业归属感减弱,职业倦怠期随即提前而至。

(四)学历提升,职业素养不高

当下,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整体学历呈上升趋势,但个人修养与学历并不成正比。

(五)职业薪酬问题多,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薪酬问题多,普遍表现为薪资水平偏低,对内公平性不够,对外缺乏竞争,薪酬体系不合理,薪酬形式单一,不注重非货币薪酬,激励机制不够。物有所值,技艺精湛的工匠理应体现出相对应的经济价值,同理,高校辅导员的薪酬管理必须改革。

四、培育高职院校辅导员工匠精神的主要对策

《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2]“既来之,则安之”原意为“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作为高校辅导员,从”被安顿”到“安顿”,需要高校管理者和辅导员共同努力,培养工匠精神和营造工匠氛围。现从辅导员个体和高校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策略:

(一)从个体角度出发

1.调整从业心态,认清职业定位

作为一名即将从事高校教育的准辅导员老师,在上岗前,通过参加高校岗前培训,深刻地认识到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认知到学生管理工作繁琐、多变的特点,需“耐得住平淡,守得住寂寞”,不忘教育初心、坚定从业信念,勇往直前。

2.择一事,终一生

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应领会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即:应从自身出发提升自我修养,视学生工作为修行,视学生品质如生命,视学生成长成才为作品,努力戒除功利心、浮躁心和投机主义,择一事,终一生。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的成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的一位历史老师那样:“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3]。换言之,高校辅导员老师应“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要将教育管理学生作为终身事业,专注、执着于引领学生心灵成长,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做到用情、精细、极致、创新,并在此过程中努力去体验和寻找到辅导员职业的幸福感。

3.除“匠”气,树“职人气质”,提升自我

“职人气质”一词,源于日本,指专注工作,高度自信,不为利益所动,不受外界干扰,耐得住寂寞,不惜时间,精益求精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然而“职人气质”一词进入中国却变成了“匠气”。“匠气”在中文语境中包含有视野狭窄、粗俗鄙陋、缺乏大局观等贬义,如中国旧时戏称教师为“教书匠”同理。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摒除“匠”气,树职人气质;领悟“职人”精髓,潜心学习,开拓视野,提升自我修养素质;培养高雅兴趣爱好,树立全局职业观;加强自我管理,不妄自菲薄,树立自信,在学生工作中践行职人精神。

4.对抗职业倦怠,制造积极情绪

“倦怠”一词最早由美国加州大学教授Christina Maslach和著名临床心理学家HerbertJ.F Reudenberger 提出,是指人们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经研究发现,这种工作重压未必来源于过大的工作量,或者过长的工作时间,更有可能源于“无力感”“无方向感”等消极情绪。古人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 乐是一种兴趣,也是一种基础,当这种热爱积累发酵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蜕化成使命感。由此可见,职人精神的第一要素是乐趣和热情。作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首先应主动寻找工作中的乐趣点,增加自我对工作的热情,使之成为做好工作的动力。为此,每一个高校辅导员都要科学、理性认知职业倦怠感,不断寻求工作中的乐趣和制造积极情绪,这样才能对抗和克服职业倦怠感。

(二)从高校管理层面出发

1.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对辅导员个体的熏陶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专注统一、感恩”等思想,对于培养辅导员的专注和敬业精神都有着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意识,起到发挥协调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高职院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需有意识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陶,通过组织、开展时效性强的中国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如传统文化书籍阅读、传统文化讲座等,有效提升辅导员群体的职业素养,引导辅导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专心于专业岗位建设,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

2.科学改革辅导员薪酬体系

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科学改革辅导员薪酬体系,例如:提高辅导员薪酬水平,丰富薪酬形式,增加对内公平性,加强对外竞争力,同时注重非货币薪酬,增强激励机制。通过改革薪酬体系,提升个人主观能动性,保证辅导员在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经济水平和社会尊重度。

3.尝试对辅导员职责进行限定和分流

高职院校尝试对辅导员工作职责进行限定和分流,将辅导员的核心职责确定为“干部兼教师,服务加教育”。对一些特殊工作,如公寓管理、贫困资助、党团工作、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可由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以使辅导员工作沿着职业化-专业化-事业化的纵向趋势和职业化-科学化-人性化的横向趋势发展,真正“让辅导员工作成为充满活力的光彩事业”。

4.引领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

高职院校要注重引领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可通过学风建设、互动学习、社会实践、榜样示范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自管能力,从而间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使辅导员可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抽离出来,加强自身学习、思考和工作方式创新,努力做到游刃有余,轻松愉悦地做好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5.科学构建高效辅导员双重身份的管理方式

作为教育职能部门,必须树立科学的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管理理念。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人本管理理念出发,重点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培养辅导员群体的自尊、自立和成就感,让辅导员不断地追求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的自我实现,有效落实高校辅导员“双向成长”发展计划,建立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出台相关政策,落实保障制度,并结合辅导员岗位实际,打通辅导员的管理干部及教师双重身份的渠道,统筹规划辅导员的发展,逐步形成高校辅导员双线晋升、双线考核、双线激励的机制。

6.建立起支撑辅导员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和价值观文化

高职院校要遵从“德才兼备、自制自管、关爱关注”的原则,对辅导员群体进行管理和培养,激发辅导员群体的最大主观能动性,打造良好的工匠氛围,培养辅导员工匠;价值观是人们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价值取向。辅导员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形态,它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和高校的大力鼓励和实质性的长期激励,才能慢慢形成。近年来,国家教育政策对于辅导员岗位的认定、奖励机制的建立是促进辅导员工匠精神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要鼓励更多的人才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让辅导员群体更有尊严、价值感和幸福感的工作着,以做思政“工匠”为荣,以成就学生为傲,促成高校辅导员工匠精神尽早形成。

7.打造“优质工匠辅导员”,做好榜样示范

鼓励高职院校建立科学、完善的辅导员奖惩制度,设立“优质工匠辅导员”奖项和奖金,给予辅导员老师精神与物质的表彰和鼓励。通过榜样示范,在辅导员群体中树立“我优秀、我骄傲”的自我成就意识,以“工匠精神”促进辅导员成长。同时,对于那些工作懈怠、不思进取、混日子的辅导员则实行降级制度,并限期要求其通过自身努力提升级别,否则将被淘汰出局。

五、结语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5]一事精致,便能动心。当你倾尽一生的精力与智慧去做一件事,那这件事离做到完美,做到极致也就不远了。这是我国清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纪晓岚先生对“工匠精神”做出的最好诠释。在我国高职院校蓬勃发展、辅导员需求量日益增大的今天,高职院校要努力反屏弃墨守成规的教书匠,热烈欢迎具有工匠精神的辅导员老师。期许通过个体、高校、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促使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落地生根,形成紧接地气、与时俱进的高校辅导员工匠文化。

参考文献:

[1]付守永著《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進化》,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4,第002页.

[2] 孔子著《论语·季氏》.

[3] [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06.

[4] 孔子著《论语》雍也篇第六.

[5]清.纪昀著《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

猜你喜欢

回归工匠精神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