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希腊重步兵方阵的发展与衰亡
2018-10-13刘涛
刘涛
摘 要:城邦文化是西方军事实践的源头,希腊重步兵方阵孕育于希腊地区“小国寡民”的城邦文化土壤,城邦国家、直接民主制和公民兵役制度是希腊重步兵出现的重要社会原因。在古典时代,希腊重步兵方阵具有简单、粗暴、高效的作战特点,同时因受限于兵种单一、战术单调等缺陷而逐步走向衰亡。
关键词:希腊;重步兵方阵
一、希腊重步兵方阵的出现
公元前8世纪前,由平等财产所有者形成的组织出现了,即城邦(城市国家),城邦文化是西方军事实践的源头。城邦国家这种相对封闭的“小国寡民”政治特点,催生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出现,这就与近东地区(也就说所谓的东方)君主制截然不同,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出现了新的发展路径。一种具有广泛基础的寡头政治和一种财产平等的文化精神被建立起来。在整个希腊语世界超过1000个以上的城邦中,出现了一个投票公民阶层,即所谓的城邦公民。希腊城邦国家此时实行的是典型的公民兵役制度,即:只有城邦公民才有服兵役的权力和资格。在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中,公民的定义是十分明确且苛刻的,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所有条件的人方可具备公民权:①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②拥有一定财产;③能自备武装服兵役;④成年男子。这也就意味着非本城邦居民、赤贫的穷人、女人和未成年男性都不能拥有公民权,同样也就不具有服兵役、参与军事行动的权力和机会。
打仗是一件非常艰苦和危险的事情,为什么只有社会结构中的公民才能拥有作战的权力和资格呢?那是因为服兵役是城邦公民的一种政治特权,只有公民才有权力服兵役为城邦进行战争,一定程度上服兵役可以看做是城邦公民缴纳的一种直接税、一项政治特权。城邦公民根据自身财产的多寡分为多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公民从事固定的兵种。希腊城邦中公民按照年收入的多寡大致分为四个等级:年收入在500麦斗以上的被稱为“第一等级”,主要充当骑兵;年收入在300麦斗到500麦斗之间的被称为“第二等级”,同样主要充当骑兵;年收入在200麦斗到300麦斗之间的被称为“第三等级”,主要充当重步兵;年收入在200麦斗以下的被称为“第四等级”,主要充当轻步兵或者海军。希腊社会同后世很多社会一样,社会结构大致呈橄榄状,极富裕和极贫困阶层人数相对较少,且当时马镫尚未出现,骑兵在战斗中作用发挥有限,战场主要作战兵力和决胜力量是人数较多的中间阶层组成重装甲步兵。
由于城邦国家“小国寡民”的政治特点,国家财政能力和行政组织能力没有能力保有一支成规模的常备军,因此相互之间的战斗一般都是“有限”战争:规模有限、时间有限、烈度有限、目的有限,围绕一个争议问题,用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打败对手解决问题。骑兵、轻步兵和海军都不可能同时满足上述政治要求,唯有重步兵可以满足上述全部政治目的和军事要求,因此在社会结构中人数比例较多的中间阶层组成的重步兵成为希腊城邦国家之间进行战争的主战兵种和主要战争作战样式。
二、希腊重步兵方阵的发展
希腊步兵方阵遵循着悠久的土地制习俗和既定的军事仪式,整场战争仅限于包裹在青铜装备下的持矛方阵之间短短一个下午的交战。冲突激化时——公元前五世纪之前,几乎罕有超越边疆的领土争端,因为城邦会一致同意通过他们的装甲队伍迅速作战来解决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步兵本质上并不适合希腊的自然地形和地貌。但绝大多数希腊农民既不愿意单独作战,也不愿意离开它们所心爱的土地,更不用说去对抗那些骑在马上的权贵或在山间与那些显然比他们卑下的无地的散兵作战。相反,他们依据那种占统治地位的土地制选择了他们的农业战争形式,将自己布置在方阵这种防范严密的队伍中,农民与农民在土地上为土地而战。整支全副甲胄的队伍高举盾牌,前三列长矛挥出,不管是轻装部队还是骑兵部队都无法战胜这密林般的方阵。一旦希腊战争仅限于重装甲步兵之间的战斗,那么不管是富裕阶层还是平民阶层在战场上都退居次要地位——迅速增长的自耕农独立拥有财产,他们职业性地参加战争,以促进有利于他们的政治和经济法规的建立。
由于希腊各城邦普遍实行公民兵役制度,富裕的公民充当骑兵,数量众多的自耕农充当重步兵,较为贫困的公民充当轻步兵,所有作战所需的装备给养都由参战人员自行负担。以重步兵为例:武器装备由每个战士自己购买,这种武器装备大约要消耗75磅木材和金属,它们包括:胫甲、头盔、凹面圆形盾、护胸甲、双锋矛和较短的佩剑。(20磅重的盾牌,30—40磅重的护胸甲,10—20磅重的胫甲、头盔、剑和矛)。75磅大约相当于34公斤,要熟练地运用上述武器装备作战,需要较为强健的体魄,巨大的凹面圆形盾基本能保护半个身躯,与周边同伴合作还可以组成盾牌墙阻挡对方轻步兵和骑兵投掷的远程攻击武器的攻击;青铜质地的胫甲、头盔和护胸甲基本可以抵御对方近距离的武器攻击;长约三米的双锋矛是重步兵方阵的主战武器,即可作为远程投掷武器对敌方进行远距离打击,更为重要的是组成方阵后能形成形如刺猬的长矛墙,是方阵的主战兵器;短剑则是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近身格斗而配备的自卫武器。
希腊重步兵方阵异常密集,全部由重步兵组成一个方阵,纵深为8列横队,各队间隔距离,在行军时为2米,攻击时为1米,迎击时为0.5米。在战斗过程中,双方士兵列阵组成方阵,由于长矛的长度一般在三米左右,所以只有前三到四排士兵能将长矛向前平放直接参与战斗,后排战士紧贴前排,整个方阵保持密集阵型缓慢向前移动。双方方阵以同样的方式、近乎相同的速度相向前进,直至相互碰撞在一起,后排士兵用盾牌顶住前排士兵向前移动,直到眼睁睁地看到对方士兵长矛刺入前排士兵躯体,自己再端平长矛充当前排士兵的角色继续与敌人方阵相向前进,战斗往往以一方方阵彻底瓦解而告终。
这种以重步兵为主要作战兵种的作战样式,呈现出鲜明的作战特点:简单、粗暴、高效。古希腊这一时期的战争还只是一种有限战争,战争目的有限、战争手段有限、战争过程造成的杀戮有限。希腊城邦文化不同于古代近东文化,其繁荣确切地说是因为组织化的杀戮和军事防御花费一直都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前,这种公开相向的战争形式下,希腊城邦的战斗往往两败俱伤,但军备的保养开支一直很低。所有方阵中的武器都是相同的,所以他们可以相互循环使用,而且这些武器既实用又便于维修。没有纯粹的军官队伍,各方在一场阵地战争中的伤亡率都保持在10%左右。
三、希腊重步兵方阵的衰亡
在希腊城邦永无休止的“村长”级别内斗中,希腊重步兵方阵仍然被广泛地重复使用着,并且也曾经在与貌似强大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马拉松战役中有过令人惊艳的表现。但仍然难以掩饰和克服希腊重步兵方阵兵种构成单一、战术单调、过分依赖近战步兵而忽视多兵种协同;其长矛长度较短,难以形成有效屏障阻挡敌军近身;士兵装备价格昂贵,兵源有限等等不足和缺陷,这些缺陷严重限制了希腊重装步兵战斗力的发挥。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战争模式一直按照希腊式的重步兵战争——这种类似“村长战争”的模式演进下去则很难促成人类军事制度的发展。因为战争一般在一个下午结束,参战人员从乡间集结——到达战场——结束战斗返回家乡,整个过程一般不会超过三天,因此自身携带的给养基本够用,不会产生出军事后勤保障的客观需求;战争模式变为了以重步兵这单一兵种的对决,其他兵种退居次席,兵种之间协同基本不存在;作战样式固定,军事谋略也不肯能有所发展;战争规模和战争烈度被严格控制在“有限”、“合理”的范围内,因此战争对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刺激作用基本可以忽略。
这时,希腊文明圈边缘一个原本被希腊城邦文明视为蛮族的城邦正在汲取希腊军事制度文明的基础上做出凤凰涅槃版的重大军事变革,这就是马其顿。经过马其顿腓力二世在希腊重步兵方阵的基础上的大胆创新,马其顿方阵出现了。马其顿方阵由重步兵、轻步兵、重骑兵、轻步兵和攻城兵等组成。一个马其顿基礎方阵满编时除4096名重步兵外,还包括2048名皮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1024名骑兵,总计8192人。四个基础方阵组成一个联合方阵,总计大约3.2万人。马其顿方阵由步、骑两个兵种合成,大阵由近2万人组成,纵深8—24列不等。到亚历山大时代,整个阵势由两个方阵构成,人数增加到3万多人。步兵方阵各单位无间隔,形成一个紧密的正面,像一堵墙似的向前推进,两翼骑兵起保护作用,并实施反击。希腊重步兵方阵中步兵的长矛通常在3米左右,在战斗中只有最多3排士兵可以将长矛伸出方阵前方。而马其顿长矛则普遍在5米以上,这样他们至少可以保证前5排士兵将长矛平握以增加攻击距离,并且在方阵前形成一堵难以攻破的矛墙;同时与东北方赛西亚等游牧蛮族的频繁接触,马其顿人拥有了希腊人难以企及的优秀骑兵,以及更为优秀的弓箭手,这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多兵种协同能力。与希腊重步兵方阵相比,马其顿方阵略显疏松,而且由于需要双手持握超长矛杆,马其顿方阵中士兵所装备的盾牌尺寸较之希腊方阵更小,这两点使得马其顿方阵无论是在近身肉搏或是抵御远程投射武器时的防御能力都比不上希腊方阵。但是较疏松的阵型使得方阵的移动更加灵活,同时士兵间更大的缝隙使得方阵前五排士兵都可以将长长的矛杆戳向前方,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充分利用冷兵器时代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和“火力输出”,使得马其顿方阵在大规模交战中拥有更大的优势。
在加强升级版希腊重步兵方阵——马其顿方阵面前,虽然希腊重步兵方阵在后期也进行过一些发展和改进,例如底比斯人发明了利用轻盾兵和骑兵牵制敌人一个侧翼,主力则以倾斜阵型攻击另一侧翼的经典战法,并凭此战法曾经战胜过不可一世的斯巴达,在马其顿方阵面前,原本引以为傲的希腊重步兵方阵往往不堪一击,逐渐走向
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