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

2018-10-13刘金娥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科学方法三维目标初中化学

刘金娥

【摘要】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的改革。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是把以往重视知识教学目标改革为三维目标,实现三维目标,要通过渗透“微粒观”和结构决定性质、用途的科学思想、用实际实验方法来熏陶出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实现三维目标。

【关键词】初中化学 科学方法 培养 三维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179-02

前言:初中化学教学新理念是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们学习到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来适应现在的生活或者未来的社会发展,具备在未来生存能力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要求教师们要具有一定的能力来实现新课标下的三维目标,第一维目标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们落实得都非常的到位;第二维目标要求教师们要深入的思考,把知识和科学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第三维目标要建立在学生本身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实验的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所以科学方法对于初中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渗透“微粒观”的科学方法

“建立物质构成的微粒观”是学生化学素养中最为本质的部分,是初中化学教育中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方法的核心,“微粒观”的关键不在于能否记住书面上的概念,而是在于学生能否把概念中蕴含的观念融入到自己的观念中变成学生自己的理念,从而得到在实际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也就是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相关问题时是否能够合理,令人信服,经得住反驳,所以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关键是“建立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例如在九年级的化学课中就有这样的一个实验:瓶子里装有酒精,放在90℃以上的热水里,然后再从热水中拿出来,学生们就会观察到一种神奇的化学现象,酒精从有到无,从无到有,常规的教学中教师肯定是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而学生的解释肯就是气化了,液体变成气体看不见了,实验就这样草率的结束了,这样就失去了一次培养学生们化学科学方法的机会。教师应该继续深入的引导,设置问题:为什么变成气体就看不见了呢?酒精也是无色的为什么就能看见呢?微粒是本身就小还是因为加热分散了以后变小的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的提问就会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给出一个自己认可的解释。“微粒观”让学生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经历了自己的创造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出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归纳总结。在整个过程中保证了学生微粒观的自我构建,对知识得到充分的理解,体验到了科学研究的艰难和乐趣。

二、渗透结构决定性质和用途的科学思想

培养学生化学的科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引导学生们从物质的构成来入手,通过科学的方法推测出物质的性质,从而推断出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和用途。例如在九年级化学课本中一节课为: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通过对比金刚石和石墨两种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来总结出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区别就在于内部的结构是不同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鲜活的教学道具模型和视频,设置问题: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的单质,为什么他们有那么大的差异呢?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激发了同学们想要解开谜团的欲望,教师通过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模型来直观的展示给同学们,是他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结构决定性质和用途,培养了科学思想。

三、用实验熏陶出科学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真正的概念和原理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教师在课堂中应该重视和加强实验的教学方法,在实验过的过程中不但轻松的让学生领会了知识,还激发学生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团结、进取、创新的学习精神,因为实验可以熏陶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能启发学生多思考,注重观察,细心探究,认真操作,真实记录的科学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例如在九年级化学3.1节中,演示的就是铁丝在氧化的过程中燃烧的实验,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问:为什么要在瓶内装上少量的水或者瓶底铺上薄沙呢?铁丝的末端为什么要系上火柴杆?燃烧后生成的黑固体又是什么呢?等等类似的问题,锻炼学生敢于提问的能力,提问就是一个思维创新的过程,让学生们讨论,然后得出结论,则更加深入的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方法,所以创新思维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和素养,形成科学方法。

四、培养创新思维,形成科学方法

科学思维能力是学生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培养学生能力也是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创新思维贯穿全程,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可以形成科学方法。例如教学白色污染时,通过生活中的污染严重的现象,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防止污染,作为中学生哪些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哪些做不到但是可以向其他人宣传的,让学生对环境保护尽自己的力量;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 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烧碱催发海蛰、蹄筋;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事实,使學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结语:初中化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同时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重要素材,教师在化学的教学中,用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让学生们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丁希明.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学习,2014(11):34.

[2]孟庆梅.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4(10):89.

[3]李善健.刍议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J].数理化学习,2014(07):71.

猜你喜欢

科学方法三维目标初中化学
“四个全面”蕴含的科学方法对政治工作的启示
三维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