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好“四化”策略 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2018-10-13汪桂英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四化数学思维数学课堂

汪桂英

【摘要】数学教学是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思考活动的过程。教师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抓好“四化”策略,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数学维,构建有思考、有数学味的数学课堂,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构水平。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数学思维 “四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142-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自我思维、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学习的成效,离不开教师恰当的“导”。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如下“四化”,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力。

一、化“新知”为“旧知”,让学生的思维能展开

小学数学教材按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编排的,数学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教学中,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入手,化新为旧,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学生主动展开思维,参与数学知识结构的再发现与再创造,实现认知的经验的迁移或同化。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以14×12为例),教师启发学生利用点子图,思考:“能否把14×12转化成已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呢?”“一语点醒梦中人”,学生纷纷尝试,探索出了诸多计算方法,如14×10=140,14×2=28,140+28=168;14×3=42,42×4=168;14×4=56,56×3=168;14×6=84,84×2=168等等。可以看出,这里看似方法多样,但是都是学生借助转化思想,化新为旧,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来思考的。再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先出示3/6+2/6让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相加的计算经验,然后让学生将算式“3/6+2/6”化简为“1/2+1/3”,让学生思考:“异分母分数相加能直接计算吗?为什么?”“能否把异分母分数相加转化成同分母相加?怎么办?”,这样从新旧知识联系点入手,为学生的数学思维点明了方向,有利于学生轻松、顺利地寻找到异分母分数相加计算的方法,感悟了化新为旧的转化思想,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开展,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的思维能突破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一般是以直观思维与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概念、定律、法则等比较抽象,加上小学生年纪较小,生活经验比较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他们的思维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应基于教学内容的特点,善于通过直观化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单,尽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数学。有效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能使学生正确理解有关于角的概念,笔者设计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1)感知角。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物进行直观的观察,比如:红领巾、三角板,打开的小剪刀所形成的角……,获取角的鲜明、直观经验。(3)抽象角。通过演示具体的实物,把两根线的一端固定好,再旋转起其中的一根线,此时教师可以边演示边直观地进行说明:像这样由一条线(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我们就能得大小各异的角,从而让学生从这些具体实物中把“角”给抽象出来。(3)创造角。让学生用自制好的学具动手做一做,创造出一个角来。这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不仅让我们的学生轻松的掌握了角的概念,还为学生以后学习周角和平角等概念做了准备,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三、化“静态”为“动态”,让学生的思维能体验

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获取知识的动态过程。单一、封闭、静态的数学知识学习,不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体验新知。而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化静为动,有利于学生更深刻、更形象参与数学学习。因此,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力求把静止的知识动态呈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思考、猜测、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开放的探究时空中,激活学生法潜在的数学思维,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不能满足单一性的讲解式推导教学,而应变讲为做,让学生在开放的实践情境中,用“剪”“割”“移”“补”等操作方法,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进行探索。有的小组认为:“我们可以在两条斜边的中点分别向底边作高,然后沿着高把两个小三角形切割下来,再旋转并移到中间图形的两边,拼成我们已学过的长方形。”有的小組这样解决:“我们可以直接把梯形的一组对角连接起来,使它成2个三角形,只要求出这2个三角形的面积就可以了。”还有的小组则这样来处理:“我们可以先从上面的两个顶点分别向下作高,然后再切割成2个三角形与1个长方形,这样把图形都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积了。”……这样通过动态性的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刻体验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过程,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参与度。

四、化“虚渺”为“真实”,让学生的思维能看见

学是为了更好地用,数学仅关注虚拟式的演示是不够的。若能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数学,则有利于让学生的思维被看见,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与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此,要把数学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活动,以触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性,学会创造性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人民币的认识”时,在学生了解人民币后,我设计了以下到小小商店的“购物活动”:

师:请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当售货员。其他同学当顾客,每人只有1元钱。喜欢买什么就买什么,不过要一个一个地去买。

学生活动,教师行间观察、倾听、指导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用1元钱买了什么?

生1:我用一元钱买5支2角钱的铅笔。

生2:我用一元钱买2本5角的本子。

生3:我用一元钱买一只2角钱的铅笔,找回8角钱。

生4:我用2张2角和1张1角的钱买回一把5角钱的小刀。

……

通过创设“购物”这一真实的生活情境,贴近了学生生活,开拓了可供学生数学思维的时空,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去发现、去解决数学问题。落实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这一课程理念。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根本。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努力抓好以上“四化”、去启发他们积极从事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欲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四化数学思维数学课堂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