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育科研的思考
2018-10-13周慧
周慧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各个学科都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与理念,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除了要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还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工作,教师要善于转换教学角色与教学理念,自己作为正确的指导者,引导学生具备较强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也是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教育科研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131-02
笔者是一名小学数学教研员,主要分析如何正确的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最大限度的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因为小学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也比较差,所以都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以小学生的角度去设定教学方案与目标,引导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渐培养优秀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长久的数学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
一、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师的准确定位
新课程标准,不仅仅需要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其次最重要的是需要改变教学模式与行为,首先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准确的定位自身角色,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数学教学的主体对象,而自己应该成为小学生正确的指导者与促进者。小学生正是思维、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要给予小学生足够的想象、自由发挥空间,才能够让小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性思维能力与逻辑性思维能力;其次,小学数学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与建设者,而不再是数学考试的指导者与数学习题的研究者,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掌握现代的教育技术与先进的数学教育观念,成为善于合作、学习的探究者,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拥有较强的数学创造力。新课程理念比较注重教学方面的创新,并且要注重在教学中回归生活,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去大胆的质疑与思考,充分体现出数学这门学科的生活性、趣味性、时代性。
二、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
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反思,这样才能够提高自身教学素养,从而能够更好的引导、教育学生。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而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善于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可以实行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形式,这样既能够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进度与需求,同时教师还能够在师生互评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与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小学生的好奇心、好动性比较强,教师要善于结合小学生的特征来开展教学,让小学生能够自主的投入到数学课堂学习中来,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更好的配合教师开展数学教学工作,师生之间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共同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三、提升数学教师的“人文素质”
要想提升小学数学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首先要提升数学教师的“人文素养”,数学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改变教学方式的基石。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充分的理解人,才能够在尊重学生价值与自由的同时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本身对于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评判性,所以要不断的提升评判的层次与水平,并且在授课过程中把自身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传达给学生,小学生只有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与生活态度,才能够更好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更为透彻的理解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够仅仅局限在数学教材上,而是要不断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让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完整的叙述数学法则、定理、定义。
四、在数学课堂上创设具备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正是形成固定数学思维模式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备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这样既能够提高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其次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究意识,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教师要善于结合小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来设定问题情境,这样能够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的时候,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数学活动,让一部分小学生扮演售货员,另一部分小学生扮演顾客,来计算购物所需要花费的总价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氛围中更好的理解、应用数学知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工作中,教师不仅仅要创新数学教学模式与理念,还要提升自我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引导、指导学生。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优秀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能够拥有克服困难、独立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才能够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谢革新.弗莱雷解放教育思想视角下数学新课程实施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07):100-102.
[2]任洁.新课标下高师数学教育学课程实施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5):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