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与影视视野下的艺术教育对传承、保护满汉文化的策略探析

2018-10-13李硕夫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保护传承

【摘要】对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最好的方式并不是有意识的进行保护或者传承,而是要让这些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传承。戏剧与影视视野下的艺术教育对满汉文化所起到的就是潜移默化的传承与保护作用。因此,《戏剧与影视视野下的艺术教育对传承、保护满汉文化的策略探析》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戏剧 影视 艺术教育 传承、保护 满汉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021-02

一、对满汉文化传承、保护现状

满汉文化是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传统文化之一,所以相对来说,我们现在所接触到很多文化、习俗等多多少少都受到了满汉文化的影响。满汉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瑰宝,也是满汉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但是据实而论,有些地方对满人文化的传承、保护的工作做得就比较好,例如东北三省,就从衣食住行上面来讲,穿旗袍还是穿坎肩已经不能作为区分满人还是汉人的依据了,也就是说人们传承满人的文化已经逐渐由有意识逐渐向无意识转变,这种文化已经逐渐的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甚至都并不是很清楚旗袍的起源,只是为了追求时尚或者美,这种文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东北有名的小吃——猪肉炖粉条,似乎已经与天津“狗不理包子”、北京烤鸭等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征齐并肩了。豆包、酸菜等曾经的满族食品也逐渐成为现在很多家庭当中的家常便饭。虽然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食物的起源来自于哪朝哪代,但是我们不可否认,这也是对满汉文化的一种变相传承和保护。

在戏剧与影视视野下的艺术教育似乎逐渐成为保护满汉文化的最佳选择之一。首先,我们要明白,对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最好的方式并不是有意识的进行保护或者传承,而是要让这些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传承。保护仅仅是作为濒临消逝的文化进行最后一搏的无奈之举,如果一种文化、风俗习惯在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广泛使用,那么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就是坚不可摧、得以永生的。现在,很多满汉文化其实已经逐渐的被人们遗忘、摒弃。比如,满人的“裹小脚”,我们也能够将他们这种做法看成是一种文化,但是由于这种文化得不到人们的承认而逐渐被淘汰,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其实是短暂的,只有那些优秀的满汉文化、或者非常具有实用性的满汉文化才能在人们之间传承、保护的更为顺利。有的满汉文化从建立之初就赋予其长久的生命力,而有的满汉文化的生命力就非常的短暂,甚至有的满汉文化在建立之初就“不幸夭折”了。总之,每一种文化的生命力都是注定好的,主要取决于这些文化的性质,优秀、实用的文化总是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

从戏剧与影视视野下的艺术教育方面来看,我们能够现在,比较“纯正”的满族或者汉族文化已经变得越来越少,相反,满汉民族融合的文化则越来越多。很多的戏剧与影视作品逐渐成为我们了解满清文化最常见而且乐于接受的方式。从这些戏剧与影视作品中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这种融合的进行并不是有意识、有预谋的,而是来自于民间,是一种具有自发性、大范围特性的民族文化融合运动。这种情况尤其在中国东北以及北京周边等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在这部分地区我们甚至可以说满汉民族文化融合的程度早已达到不分彼此的程度。曾经满清皇族的专属之地——承德避暑山庄早就不是满族文化的代表性建筑物之一,没有了满汉之分,已经成为无数中外游客休闲度假的历史文化胜地之一;汉语以及普通话以及成为中国各个民族应用最普遍的语种,成为各个民族进行交流的最重要工具。在对任何一种文化进行传承以及保护的过程中,都不太可能能够原汁原味地进行“复制粘贴”下来,这些文化都会失去或者被添加上一些具有时代特性的东西,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能够对这些文化进行传承以及保护的一种方式。传统文化更多的是为了解决本年代的需要而创立的,所以,当时代在不断进步、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可能这些传统文化并不能满足人们实际生活、学习的需要而逐渐失去其活力,甚至于最终会失去其生命力。就以现在我们经常在一些戏剧与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这些满汉文化为例,很多文化并不是原汁原味地被继承,而是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不断改进、演化而逐渐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化特征。满汉文化融合就是一种文化的自我保护或者人们并无目的性的保护它们的方式。很可能只有融合以后的这种文化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传承下去的重要途径或者方式。

二、戏剧与影视视野下的艺术教育对传承、保护满汉文化策略探析

任何的一种文化,在不同的视野下对其进行传承以及保护的方式可能是不同的。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视角来看,对满汉文化进行传承、保护最好的方式就是要使得这部分文化更能够满足他们日常生活、学习以及生产的需要,他们更讲究文化的实用性,对文化的艺术性其实并不怎么看重;而在戏剧与影视视野下的艺术教育背景下,对传承、保护满汉文化进行讨论时,更多的是看这些满汉文化艺术性的体现,注重的是这些满汉文化艺术性的多少,其次才是其实用性,当然,将这些满汉文化以戏剧或者影视艺术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也是其实用性的体现,只不过是对精神上而已。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人学习、了解到的满汉文化很多都来自于一些戏剧与影视等艺术作品中,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一些编剧以及导演工作上的疏忽,很多满汉文化都错误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所以,如果想在戏剧与影视视野下,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对这些满汉文化进行传承、保护,首先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一)保证戏剧与影视作品中满汉文化的真实性

如果想在戏剧与影视视野下,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对这些满汉文化进行传承、保护,首先应该保证作品中满汉文化的真实性,要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绝对不能曲解这些文化,给观众造成一些误解。现在,很多关于满汉文化的戏剧或者影视作品中,都不注重对文化的还原,仅仅追求收视率,仅仅为了抓住观众的眼球、吸引他们的兴趣。比如风靡一时的穿越剧,这种影视作品不仅不是对满汉文化的一种传承、保护手段,而且还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在他们潜移默化中就接受了这些“被扭曲的满汉文化”,尤其是对那些没有接触这方面内容的人来说,很容易造成“先入为主”的思想,坦然接受这些虚假的文化,而对那些真实的满汉文化产生怀疑。所以,为了能够借助于戏剧以及影视作品向人民传播满汉文化,首先要做到的是让相关人员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保证这些艺术作品对满汉文化的还原程度,绝对不能为了提高收视率、博得观众的眼球就变相的扭曲真实的满汉文化,这种做法不仅是对这些文化的侮辱,甚至会让这些扭曲历史文化的人遭受子孙后代的唾骂。优秀的历史文化是用来传承保护的,而不是为了博眼球而用来扭曲的,每一个合格的公民都应该承担起传承、保护历史文化的光荣使命,绝对不能为了一己私欲而让自己背负千古骂名。

(二)加强学生传承、保护满汉文化的意识

艺术教育方面的学生是能够借助于戏剧与影视作品而更有效对这些满汉文化进行传承、保护的未来,这些学生当中的很多人可能就是未来有名的导演、编剧等,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学生传承、保护满汉文化的意识,让他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将传承、保护满汉文化当成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结束语

一言以蔽之,满汉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瑰宝,也是满汉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要传承、保护满汉文化。任何的一种文化,在不同的视野下对其进行传承以及保护的方式可能是不同的。在戏剧与影视视野下的艺术教育也是一种对满汉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的有效策略,它对满汉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孙鹏.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02).

[2]李德君.中国影视民族學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J].广西民族研究,1992(04).

作者简介:

李硕夫(1984,10-),男,汉族,四川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保护传承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