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高考改革的几个认识误区

2018-10-13李海军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竞赛中学大学

李海军

【摘要】本文针对新高考改革实施前后社会热议的职业生涯规划热、走班制教学、学生竞赛学习热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其中的认识误区以及与新高考改革的关联程度,并部分给出了针对这三个问题的学校教育实施策略。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 认识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30-02

新高考改革,既是国家新的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途径,也是从人的多元智能角度顺应人的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选拔措施。新高考改革立足于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公平性,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拥有更广泛的选择空间,是基于新时代特点的对人才评价、选拔的巨大进步。卓越的顶层设计需要精准的教育实践来达成。目前,进入高考改革的省份发现了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所谓弊端,没有进入新高考改革的省份过度关注了对一些弊端的争论,在实施了近30年的高考选拔方式占领思考本位的前提下,教育工作者不能很快提升对新高考改革的全面认识,不能准确制定、实施新高考改革目标引领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各准备进入新高考改革的省份都在匆忙准备硬件设施,缺乏对新高考改革系统、全面、正确的认识和在目标引领下基于学校特点的特色办学思路的形成。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对新高考改革的几个认识热点进行剖析,进一步明确对新高考改革的认识和加深对人才成长规律的认知,希望对各学校准确制定、实施新高考改革目标引领下的教育、教学实施方案有所帮助。

一、新高考改革是否必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中国的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源于本世纪初,其目的在于更早的让学生选择未来的职业倾向,使学生增强对学习的选择性,明确学习的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优点在于通过集中学习、讨论使学生能全面认识社会职业,以学生对职业的兴趣激发对相关科目的学习兴趣,从目标引领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教育的宏观目标看,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过程,目的在于认识人的社会组织性和如何发挥人的个人能力促进社会组织的进步。因此,中学教育是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中学教育的基础性决定培养的重点在于促进人的社会化,而不是培养具体从事某种职业的专项技能。以职业倾向为目的的打基础或专项技能学习与中学教育宏观目标不能完全契合。

从教育的微观目标看,知识只是育人的载体,在物质层面上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并在学习过程中领会具体科学的特点和哲学意义上的一般方法论,在精神层面上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科学的诞生、发展、更新、完善的过程学习使学生形成勇于探索、豁达坚韧、执着追求的精神。不能充分认识到知识在育人过程中的载体作用,就不能在更高层面上实施中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教育,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科学基础和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质才能实现关注人的个体发展的教育微观目标。以职业倾向为目的的打基础或专项技能学习只是中学教育微观目标中的一个小的分支。

任何对社会发展起正向推动作用的活动都会使一部分人受到启发并受益于此,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可以开展,这只是实现中学教育宏观和微观目标的实践载体之一,并不是中学教育过程中没有替代载体和必须开展的活动,也与新高考改革的关联不大。

二、新高考改革是否必须全面实施走班制教学

中学走班制教学本质上源于家长对教育公平性的诉求,一方面,在高考学科学习上使学生可以公平选择优秀教师的课堂,另一方面,在学校基于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开设大量选修课和实践活动的前提下,学生可以依据个人兴趣点选择性学习。对高考学科的学习,在新高考改革之前,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师或不同的难度等級;在新高考改革之后,学生又可以选择不同的学科。在新高考改革之前,中学走班制教学的产生根源还在有优质教师资源有限,而优质教师资源有限是永远无法避免的,因为相同起跑线的人到达终点的速度和耐久力是不同的。

是不是新高考改革就要全面实施走班制教学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语文、数学、外语仍然是高考的必考科目,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是必须要学好的。这些科目的教学是否要进行走班制,要依据学校的教师资源情况而定。完全的选课制度会使有名望的教师应接不暇,而教学能力偏弱的教师门可罗雀。不同层次的学生仅凭对老师的喜欢程度进行选择,会使得组建的班级学生差异较大,不利于因材施教的实施基于不同教育目标的能力提升教育。故语文、数学、外语科目的教学应适当采取固定行政班级与选课走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总体原则应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适当分层组织。

其次,以行政班级为组织形式所达成的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以集体荣誉感为依托,以家国情怀教育为载体,进而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是行政班级通过日常管理对学生教育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培养国家和民族栋梁为目标的中学教育不能只是进行科学和技能的教育,学生不能只关注学哪些课、取得更好的成绩,要运用班级这个载体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使学生形成集体主义精神并逐步升华为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从学生的系统性培养角度,需设置较为稳定的行政班级由班主任针对性的组织设计个体培养方案。高中学生正处在趋于生理成熟的青春期,还没有真正融入社会的经验,高中教育过程恰是通过具体教育实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过程。这个教育过程需要家庭教育,更需要类似班主任角色的教师通过学习、生活实践引导其成长。如果学生仅仅奔波于各个学习教室学习知识,而没有在真正的班集体中历练,从教师角度没有实现教育育人的目的,从学生角度便是自然生长,失去了高中教育的育人功能,使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失去重要的阵地。

此外,优质学校也需要通过学生成绩满足家长需求、回应社会期待,而抓成绩过程中行政班级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抓学生成绩的过程并非完全是教育的功利主义,也是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精益求精、坚忍不拔、务实求真的人格品质的过程。

如上所述,行政班级形式所起到的教育育人的作用是重要的或不可替代的,尽管完全走班教学也能实现部分功能,但并不系统、完善。虽然新高考改革6选3的模式共提供15种选择,但根据大学招生的专业要求也并非具有完全的随机性,大多数学生会倾向于偏文或偏理的选择。因此,笔者建议教育实施过程可采取部分确定选择的学生组建稳定的行政班级,部分不确定选择的学生在语文、数学、外语科目的學习上组建稳定的行政班级并辅以其他学科的走班教学模式。

三、新高考改革是否需要大多数学生学竞赛

在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浙江,学生学竞赛的热度远超改革之前;竞赛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成为了学生申报各大学自主招生的主要条件。这些现象是否预示着,新高考改革后,学生必须要学习竞赛呢?

答案是否定的。在浙江省,2017年的各知名大学招生确实吸纳了一批竞赛获奖学生,但这些大学在其他非试点省份同样吸纳了一批竞赛获奖学生,且浙江省在新高考改革之前竞赛教学的成绩就是非常突出的。同时,2017年各知名大学在浙江省开展了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招收了比竞赛获奖更多数量的学生,这意味着,针对新高考改革的新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以大学自我特色建设为中心的学生选拔机制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果。还要注意到的是,各知名大学的招生总量是有限的,在原来的高考招生制度下,能考取知名大学的学生数量也是非常有限的。

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在没有执行新高考改革的省份,大学的自主招生不超过招生总量的5%,并针对有学科特长和研究潜力的学生。竞赛获奖学生是最具代表性的学科特长学生,符合现行的对大学自主招生方面的相关规定并具有较强的公平性,同时,大学自主招生也为在作文、英语、科技发明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开辟了窗口。

那些在竞赛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绝大多数在高考领域也是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真正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是学习的能力和品格,而不在于选择了哪个学习方向。实施新高考改革后,有能力搞竞赛的学校加强开展对学生学科特长的培养是必要的,这符合因材施教的倡导且在改革之前同样如此。从大学招生层面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正在趋于完善和成熟,学生考取大学的途径趋于更加多元化,这也是新高考改革的目的之一。

学生学不学竞赛要依赖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能力,学校搞不搞竞赛要依循学校特色发展建设方向,大多数学生学竞赛不是新高考改革的要求,也不是顺应人才成长规律办教育的方式。

四、结语

新高考改革的目的在于激活当下的高中教育,为学生成长提供多元的选择,为大学探索针对自身特色发展需要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人才选拔搭建平台。中学教育工作者应在新高考改革的目标引领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积极探索更加综合、完善、稳步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竞赛中学大学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在多解中学创新
我看竞赛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