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斑东风螺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2018-10-13蒲利云司和沈铭辉王国福张国庆李炳顺
蒲利云 司和 沈铭辉 王国福 张国庆 李炳顺
摘要 本试验开展了水泥池条件下方斑东风螺与光裸方格星虫、文蛤的生态养殖效果比较。结果表明,方斑东风螺单独养殖的平均壳高增长率、平均壳宽增长率及增重率均高于混养,但混养模式较单独养殖的成活率高;在混养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混养品种的密度,以获得较高的增重率和成活率。
关键词 方斑东风螺;生态养殖;成活率
中图分类号 S966.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7-0220-02
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Lamarck)],俗称花螺、香螺,隶属于蛾螺科(Buccinidae),为肉食性浅海底栖经济贝类,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海和南海、东南亚国家的沿海地区。方斑东风螺以其肉质鲜美、酥脆爽口,成为名贵的海洋经济腹足类动物,是国内外市场近年十分畅销的优质海产贝类。
目前,水泥池养殖是方斑东风螺人工养殖的主要生产模式, 单位面积产量、用水量和饵料是成本构成和影响利润的主要因素,探索光裸方格星虫[1-3]、文 蛤[4]与东风螺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条件,对方斑东风螺养殖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方斑东风螺人工育苗技术以及水泥池养殖的研究[5-12]已有较多报道,但是有关东风螺养成期生态条件方面的试验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水泥池条件下方斑东风螺与光裸方格星虫、文蛤的生态养殖技术,通过利用光裸方格星虫摄食养殖池底部砂层的有机碎屑,以及利用文蛤滤食养殖水体中的浮游污染物,达到净化养殖底部砂层和水体、提高养殖产量、减少疾病发生的目的,进一步促进方斑东风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项目实施地点和设施条件
项目实施地点为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琼海科研基地室外水泥池,养殖水泥池面积15 m2(10.0 m×1.5 m×1.0 m)的共54口,面积10 m2(10.0 m×1.0 m×1.0 m)的共54口。池底均铺有塑料底板和筛绢网,其上铺有厚度为5 cm的海沙。内装有充气石,上方遮盖帆布,可防雨防晒,用黑布在四边遮光,调节光照强度。
1.2 方斑东风螺与不同品种混养的壳高、壳宽、体重及成活率比较
利用24口面积为15 m2的室外水泥池,设计4个试验组,即方斑东风螺单独养殖,投放密度为1 300粒/m2(Ⅰ组);方斑东风螺与光裸方格星虫混养,投放密度分别为1 300粒/m2和100条/m2(Ⅱ组);方斑东风螺与文蛤混养,投放密度分别为1 300粒/m2和25粒/m2(Ⅲ组);方斑东风螺与沙虫和文蛤混养,投放密度分别为1 300粒/m2、100条/m2和25粒/m2(Ⅳ组)。每个试验组有6个平行組,水温变化范围为18.5~32.0 ℃,海水比重为1.015~1.021,连续充气,使溶解氧保持在4 mg/L以上,pH值为7.8~8.5,开展方斑东风螺与不同品种的混养试验。经过6个月的水泥池养殖,比较方斑东风螺与不同品种混养的壳高、壳宽、体重的生长效果及养殖成活率。
1.3 方斑东风螺与光裸方格星虫不同密度混养效果比较
利用8口面积为15 m2的室外水泥池,设计4个试验组,每个试验组方斑东风螺的投放密度均为1 000粒/m2,而Ⅰ组、Ⅱ组、Ⅲ组、Ⅳ组混养的光裸方格星虫投放密度依次为50、100、200、300条/m2;每个试验组有2个平行组,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开展方斑东风螺与光裸方格星虫不同密度混养试验,经过3个月的水泥池养殖,比较方斑东风螺与光裸方格星虫不同密度混养的增重率及其养殖成活率。
1.4 方斑东风螺与文蛤不同密度混养效果的比较
利用8口15 m2室外水泥池,设计4个试验组,Ⅰ组、Ⅱ组、Ⅲ组、Ⅳ组方斑东风螺的投放密度均为1 000粒/m2,混养的文蛤投放密度依次为10、25、50、75粒/m2;每个试验组有2个平行组。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开展方斑东风螺与文蛤不同密度混养试验,经过3个月的水泥池养殖,比较方斑东风螺与文蛤不同密度混养的增重率及养殖成活率。
1.5 方斑东风螺与光裸方格星虫和文蛤不同密度混养效果比较
利用8口面积均为15 m2的室外水泥池,共设计4个试验组,即Ⅰ组、Ⅱ组、Ⅲ组、Ⅳ组方斑东风螺的投放密度均为1 000粒/m2,混养的光裸方格星虫和文蛤投放密度分别依次为25条/m2和10粒/m2、50条/m2和25粒/m2、100条/m2和50粒/m2、150条/m2和75粒/m2;每个试验组有2个平行组。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开展方斑东风螺与光裸方格星虫和文蛤不同密度混养试验。经过3个月的水泥池养殖,比较方斑东风螺与光裸方格星虫和文蛤不同密度混养的增重率及养殖成活率。
1.6 水质处理及日常养殖管理
方斑东风螺水泥池生态养殖用水经沉淀池沉淀、粗沙层过滤、细沙层过滤,进入室内蓄水池再沉淀后使用。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有海草床净化养殖水体,养殖中后期不定期地加入适量活菌等水质调节剂,以稳定水体,保持良好的养殖水质环境。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投喂1次,总投喂量为螺体重的5%~10%,投饵时将冻杂鱼切成小块后均匀地撒布于沙上,投喂后1 h左右,用捞网将剩余残饵捞出,试验期间换水量为100%~200%。
2 结果与分析
2.1 方斑东风螺与不同品种混养的壳高和壳宽比较
方斑东风螺与不同品种混养的壳高和壳宽生长结果见表1。经过6个月的养殖,Ⅰ试验组即方斑东风螺单独养殖的平均壳高增长率和平均壳宽增长率最高,分别达到了158%和182%;其次是Ⅲ试验组,壳高、壳宽、增长率分别为135%和155%;最低为Ⅳ试验组,即方斑东风螺与光裸方格星虫和文蛤混养,壳高、壳宽增长率分别为123%和147%,与Ⅱ试验组较接近。
2.2 方斑东风螺与不同品种混养的增重率和成活率比较
方斑东风螺与不同品种混养的增重率和成活率的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平均体重为0.36~0.38 g/粒的方斑东风螺苗,经过6个月时间与光裸方格星虫和文蛤的4种组合混养,其中,增重率最高的为Ⅰ试验组即方斑东风螺单养,但其养殖成活率最低,仅为81.00%;其次是Ⅲ、Ⅱ试验组,增重率分别为1 295%和1 283%;而增重率最低的为 Ⅳ试验组,即方斑东风螺与光裸方格星虫和文蛤混养,增重率仅为1 166%,但其养殖成活率达到最高,为88.35%。
以说明在相同养殖面积的条件下,随着生物种类的增加,养殖密度达到一定程度,相互间影响其正常生长,方斑东风螺单独养殖比混养的平均增重率都高;但混养的2个品种中,文蛤具有滤除养殖水体的功能,而光裸方格星虫具有降解底质污物的功能,有净化养殖水体及底质环境的作用。因此,混养模式的成活率高于单独养殖模式。
2.3 方斑东风螺与光裸方格星虫不同密度混养效果
由表3方斑东风螺与光裸方格星虫不同密度混养效果比较得出,平均体重为0.23~0.26 g/粒的方斑东风螺苗,经过3个月的养殖,分别与光裸方格星虫按不同密度组合混养,其中Ⅰ试验组的增重率最高,达到了935%;其次是Ⅱ试验组,为772%;Ⅳ试验组的增重率最低,仅为662%。而养殖成活率最高的为Ⅱ试验组,达到94.04%;Ⅰ试验组与Ⅱ试验组比较接近;Ⅳ试验组的成活率最低,仅为89.81%。由此得出,随着混养品种光裸方格星虫密度的增加,即从50条/m2增加至300条/m2,方斑东风螺的增重率和养殖成活率也在逐渐下降。
因此,在生态养殖方斑东风螺的生产过程中,如选择光裸方格星虫作为生态混养品种,光裸方格星虫的投放密度应控制在100条/m2,以便获得较高的增重率和养殖成活率。
2.4 方斑东风螺与文蛤不同密度混养效果比较
方斑东风螺与文蛤不同密度混养效果见表4。可以看出,平均体重为0.22~0.26 g/粒的方斑东风螺苗,经过3个月的养殖,分别与文蛤按不同密度组合混养,其中,Ⅰ试验组的增重率最高,达到了936%;其次是Ⅱ试验组,为909%;最低的是Ⅲ试验组,仅为785%。而养殖成活率最高的为Ⅰ试验组,达到了93.02%,Ⅱ试验组与Ⅲ试验组的成活率比较接近,分别为91.10%和91.05%;Ⅳ试验组的成活率最低,仅为90.11%。通过比较发现,随着混养品种文蛤密度的增加,即从10条/m2增加至75条/m2,方斑东风螺的增重率和养殖成活率也在逐渐下降。因此,在混养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混养品种的密度。这是因为密度过大时,会影响主要养殖品种的增重率和成活率。
2.5 方斑東风螺与光裸方格星虫和文蛤不同密度混养效果
由表5可知,Ⅱ试验组的增重率最高,达到了826%,Ⅰ、Ⅲ、Ⅳ试验组则比较接近,增重率分别为727%、764%和 728%。Ⅰ、Ⅱ、Ⅲ试验组养殖成活率均比较高,分别达到93.18%、94.25%和93.12%,最高的也为Ⅱ试验组,达到94.25%;最低的为Ⅳ试验组,但也达到了91.24%。
通过比较发现,随着混养品种文蛤密度的增加,即从10条/m2增加至75条/m2,养殖成活率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且均在90%以上,说明所设定的密度范围均获得较好的养殖效果。
因此,在开展方斑东风螺与光裸方格星虫和文蛤的养殖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养殖品种与混养品种的密度,以便获得较高的增重率及养殖成活率。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方斑东风螺单独养殖的平均壳高增长率和平均壳宽增长率及增重率均高于混养,但混养模式较单独养殖的养殖成活率较高。在混养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混养品种的密度,以获得高的增重率和养殖成活率。
4 参考文献
[1] 李凤鲁,孔庆兰,史贵田,等.中国沿海方格星虫属(星虫动物门)的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0,20(1):93-99.
[2] 文雪,蒋艳,邹杰,等.方格星虫滩涂人工养殖试验[J].科学养鱼,2011(1):38-39.
[3] 蒋艳,蔡德建,邹杰,等.方格星虫苗种池塘中间培育试验研究[J].广西科学,2010,17(2):175-177.
[4] 陈坚,柯爱英.贝、蟹、藻多池循环水生态养殖技术研究[J].科学养鱼,2010(1):35-36.
[5] 罗杰,杜涛,梁飞龙,等.方斑东风螺养殖方式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2004,28(7):39-43.
[6] 黄瑞,苏文良,龚涛文,等.方斑东风螺养殖技术研究[J].台湾海峡,2006,25(2):295-301.
[7] 刘永.方斑东风螺的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06,27(1):22-24.
[8] 黄建华,王国福,苏天凤,等.水泥池养殖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的生长特性[J].南方水产,2006,2(5):1-6.
[9] 王志成,谢若痴,蔡德健.方斑东风螺池塘养殖试验[J].水产科学,2005,24(10):35-37.
[10] 杨章武,谢阳,蔡清海,等.不同环境条件对方斑东风螺幼螺生长、存活的影响[J].福建水产,2007,26(2):33-37.
[11] 郑冠雄,邢贻远.方斑东风螺水泥池养成试验[J].水产科技情报,2006,33(1):46-48.
[12] 郑冠雄,郭泽雄,廖威.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Lamarck)室外水泥池养殖技术[J].现代渔业信息,2005,20(9):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