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县暴雨洪涝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分析
2018-10-13张翠花李军史正燕
张翠花 李军 史正燕
摘要 利用湟源县2012年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资料和历次洪涝灾情降水资料,分析湟源县暴雨洪涝灾害分布特征。利用湟源县近年区域站降水资料,初步确定了形成暴雨洪涝灾害临界雨量值,并提出了灾害防御措施,以期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关键词 暴雨洪涝灾害;普查分析;防御措施;青海湟源
中图分类号 P426.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7-0211-02
暴雨洪涝灾害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农牧业损失,还会造成大量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制约着广大易发山洪地质灾害区经济社会的发展[1-2]。如2010年7月6日暴雨洪涝灾害,造成湟源县直接经济损失2.25亿,死亡13人;2016年8月18日短时强降水引发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全县9个乡镇受灾,小时降水量达52.4 mm,直接经济损失逾8千万元。因此,开展湟源县暴雨洪涝灾害普查分析,全面了解现阶段湟源县容易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和降水情况,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为当地党政部门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提供科学的参考。
1 暴雨洪涝灾害标准
据《气象灾害标准》(DB63/T372—2001)规定,洪灾是由于大雨或暴雨引起的山洪暴发或河水泛滥,常冲毁农田、淹没作物;同时暴雨还会引发地质灾害,造成山体滑坡,导致道路、桥梁、建筑设施损坏及人员伤亡。本文选取历史气象灾情资料,对暴雨洪涝灾害进行统计分析。
2 孕灾条件
湟源县总人口13.6万人,国土总面积1 509 km2,湟水干流和药水干流上零星分布着18座小水电站,横跨湟水河、药水河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等逾40座。湟源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413.5 mm,全年降水80%集中在汛期(6—9月)。湟源县位于湟水河上游,海拔2 470~4 898 m,河流沟岔纵横,地形复杂,坡度较陡,整个地形由西北向东南边境倾斜,以山地为主,境内河流86条,常年有水河流25条,药水河为湟水河上游重要支流,在两河及其支流两岸为狭窄冲积川地,是受洪涝灾害威胁严重的地区。
3 暴雨洪灾特征
湟源县1966—2015年暴雨年份33年,共发生51次,共造成143人死亡。以2010年7月6日灾害最为严重,全县9个乡镇17 494人受灾,1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25亿元;1993年4次,为50年中暴雨次数最多年份。较严重洪涝灾害有17次之多,每次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1 暴雨年代际变化
湟源县发生暴雨次数为51次,20世纪60年代5年出现7次,70年代9次,80年代10次,90年代12次,2001—2010年8次,2011—2015年5次。60—90年代暴雨趋于增多,2001年后呈减少趋势,暴雨次数年际变化不大。
3.2 暴雨月变化
湟源县暴雨主要出现在7—8月,占56%;其次为5—6月,占16%;9月占14%(图1);各月出现次数没有明显规律。70—80年代,暴雨只在7—8月出现过,其余月份未出现;90年代主要出现在5月、8—9月;2001—2010年集中出现在6—9月,10月至翌年4月未出现过暴雨。
3.3 暴雨灾害变化特征
近50年,湟源县暴雨灾害次数呈增加趋势,以20世纪90年代最多,6—9月暴雨灾害发生概率分别为20%、38%、36%、8%,集中在7—8月,个别年份5月下旬或10月上旬也出现过。暴雨灾害白天发生概率为30%~40%,夜间为60%~70%,夜间为主要发生时段。年发生率为68%(34年/50年)。
4 致灾因子(降水)分析
4.1 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湟源县暴雨洪灾主要是降水分布不均匀、突发性短時强降水形成的大面积洪灾。短时强降水来势凶猛,历时短、强度大,强降雨持续10~30 min,易形成地面径流,洪灾破坏力大,抢险与防范措施不及时,气象灾害损失大[3-4]。
4.2 汛期降水量空间分布
湟源县汛期降水量西部偏多、东部偏少,以元山村—波航村—东科寺为界,自西北向东南减少。湟源县汛期降水量平均最大值为大华镇巴汉村(415.9 mm),平均最小值为和平乡茶汉素村(259.3 mm),两者相差156.6 mm。可见,湟源县汛期降水量最大中心在大华镇巴汉村,最小降水中心在和平乡茶汉素村,与汛期降水量平均值分布基本一致(图2)。
4.3 汛期短时强降水量时空分布
短时强降水是造成湟源县暴雨洪灾的主要因素。湟源县主汛期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总体北部多、南部少。以巴汉村—波航村—茶汉素村分界,短时强降水累计降水量北部偏多、南部偏少;以乌图村—波航村—茶汉素村分界,也呈东北向西南减少趋势。城关镇、乌图村、前沟村、啦啦口村、响河村出现短时强降水站次为9~11次,其中响河村最多,为11次;然后为城关镇、乌图村、前沟村、拉拉口村、茶汉素村、波航村、东科寺、元山村、巴汉村、波航村、白水村,其中白水村最少(4次)。短时强降水累计降水量最大值城关镇为142 mm,最小值白水村为46.2 mm。可见,湟源县主汛期短时强降水主要在7—8月,其中8月占年总站次的59.8%,短时强降水累计降水量占69.9%。
5 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
5.1 过程降水分析
分析2016年8月18日湟源县区域站降水资料,“8.18”暴雨洪涝灾害主要是由于降水时段集中、历时短、强度大而导致。降水集中于17日20:00后,18日10:00结束,各站点小时降水量超过20.0 mm(除个别站点外),其中最大在城关镇,为52.4 mm;最小在大华站,为13.1 mm。因降水时段集中、雨量大,致使两河及其支流两岸狭窄冲积川地河水迅速泛滥成灾。
5.2 湟源县单站暴雨洪涝临界雨量指标
因湟源县流域暴雨洪涝灾害在有区域站雨量资料仅有1次,各站相应时段临界雨量初值使用本次过程相应降水量代替,不存在通过比较选取极小值的问题。在临界雨量累计时段选择上确定1、3、6、24 h,具体各站临界雨量初值:1 h为13.1~31.1 mm,3 h为19.2~35.9 mm,6 h为19.2~37.3 mm,24 h为19.6~43.8 mm。
5.3 历史灾情降水分析
分析湟源县1989—2016年11次暴雨洪涝灾害历史单站降水过程,得出各次临界雨量初值。11次暴雨中,1、3、6、24 h累计降水量平均雨量值分别为20.7、26.1、28.5、32.3 mm,最大值均在2016年8月8日,其次在1989年7月20日;最小值除1 h在2010年6月7日外,其余3个时段均在2009年8月18日。
按照上述方法,在历史灾害单站降水临界雨量初值基础上,结合历史降水过程与雨量初值,确定临界雨量变幅,取值区间为临界雨量。1、3、6、24 h历史降水过程临界雨量分别为10~15、15~20、20~30、30~40 mm。
6 防御措施
一是提高暴雨、短时强降水预报预警服务能力,根据区域自动站监测,及时发布短时强降水气象信息及预警。二是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提高民众防灾意识,充分认识暴雨洪灾的特性,增强规避风险意识和增强防御观念,变被动受灾为主动躲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是根据本地气候特点制订防汛抗洪应急预案,加强组织安排、及时避让,建立健全雨量观测和预警预报机制,制定和落实群防群治防御规划[5]。
7 结语
(1)近50年来,暴雨出现51次,发生洪灾52次,主要出现在7—8月,占比达56%。暴雨灾害的发生次数呈现增加趋势。
(2)湟源县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湟水河河谷地带,呈河川地区高于高山地区、沟深地带高于高山的分布特点。
(3)由于歷史灾情资料及降水资料不完整,仅用单次降水过程或十几次降水资料分析临界雨量是不够的,随着区域自动站建设和增加,需要用更多的降水、灾情和水文资料订正,本次分析临界雨量在实际气象预警业务服务中仅作为参考。
8 参考文献
[1] 陈桂亚,袁雅鸣.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方法研究[J].人民长江,2005(12):40-43.
[2] 李树军,袁静,何永健,等.基于GIS的潍坊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0):295-301.
[3] 巨克英,海显莲,韩有才.青海省暴雨洪涝气象灾害特征分析及其预报[J].青海气象,2011(3):7-9.
[4] 邓国卫,孙俊,阮贵宾,等.四川省暴雨洪涝灾情特征及主汛期环流背景分析[J].高原气象,2017,36(6):1521-1532.
[5] 马月玲.宁夏隆德县暴雨洪涝灾害分析与防御对策[J].中国防汛抗旱,2013,23(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