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能源外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8-10-12包博文

中国市场 2018年29期
关键词:中国倡议一带一路

包博文

[摘 要]能源是世界各国的重要利益博弈点,关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其自身的能源储备不足以支撑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俄两国国土相邻,拥有良好的地缘优势,且俄罗斯拥有巨大的能源储备。中俄开展能源合作,不仅可以使中国的能源供应更加稳定,而且可以为俄罗斯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更需要与俄罗斯精诚合作,满足更严格的能源安全需求。中俄在石油、天然气等多领域开展合作,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面对诸多制约因素,文章针对各方面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促进中俄互信与合作。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能源外交;“一带一路”倡议

[DOI]10.13939/j.cnki.zgsc.2018.29.007

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物质保障,是进行工业建设的血液,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是世界各国的重要利益博弈点。所谓能源外交,是指国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围绕自身的能源战略目标,在能源的进口、出口及其他事项方面展开的外交活动。[1]中俄两国在能源外交方面展开合作,是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权衡利弊、综合考虑的结果。21世纪以来,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外交取得诸多积极的成果。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未来中国政治、经济建设的战略重心,中国的能源安全与能源供给稳定面临着更高层次的要求。俄罗斯与中国确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能源大国。在这个背景下,认清中俄能源外交的战略意义,客观分析两国能源外交的现状与制约因素,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对于当下的中国是十分必要的。

1 中俄能源外交合作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中俄两国在能源战略上的利益一致、政策互补,取得了一系列的积极成果,也增进了双方在其他领域的战略互信。中俄两国开展能源合作必然巩固了两国的伙伴关系,使两国在政治、经济与能源安全上的联系更加紧密。深层来看,中俄的能源合作分别满足了两个国家的利益需求。

1.1 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首先,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油气进口依赖度逐年升高,需要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者。俄罗斯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在地缘上也拥有与其展开能源合作的优越性。作为中国的完全战略协作伙伴,俄罗斯势必成为中国稳定的能源来源之一,不仅降低能源运输的成本,而且为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提供助力。

其次,加强与俄罗斯的能源外交合作可以提高能源供应稳定程度,保障国家安全。因为“能源安全”的原则之一,就是能源的来源或去向多元化。[2]中国目前的石油进口主要依赖于中东和非洲国家,这些地区常年战乱不安。有近80%的进口原油和绝大多数的液化天然气运输均要通过马六甲海峡。[3]该战略要道一方面被美国海军所控制,同时海盗活动依旧猖獗,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是中国追求能源来源多元化的重要一步。

最后,“一带一路”明确主打能源市场,且俄罗斯是重要的沿线能源大国。中俄能源合作,有助于完善“一带一路”平台建设,搭建沿线基础设施,为世界其他国家展示成功的范例。从而增强“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力,尤其是增加广大中亚地区国家的参与意愿。

1.2 对于俄罗斯的重要性

首先,俄罗斯凭借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展的能源外交极大地助力其发展国内经济、巩固大国地位。丰富的油气资源广泛地分布在俄罗斯巨大的国土上。根据2016年英国BP公司的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底,俄罗斯石油资源证实储量为140亿吨。[4]与世界各个能源进口国开展能源贸易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与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因此俄罗斯的“能源经济”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可以看出短期内,俄罗斯以能源原材料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会有所改變。

其次,与中国开展能源合作可以获得能源开发的技术与资金。为了提高国内“能源经济”的稳定性,俄罗斯正在寻求更加多元化的、全方位的能源勘探与开采,以预防潜在的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和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目前,俄罗斯已经向联合国提出允许其开发俄属北冰洋沿岸的丰富油气资源,极端严寒的自然环境使勘探与开发工作需要巨大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作为物质支撑。同时,作为俄罗斯能源外交的重要基础设施——油气管道,正面临严重的老化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技术进行修缮维护,从而避免安全隐患。[5]而中国恰恰可以给予俄罗斯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再次,加强与中方的合作可以缓解来自欧美国家经济制裁的压力和“页岩气革命”的能源竞争。2007年,美国凭借对页岩气的开发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使世界能源格局产生巨大动荡;2008年经济危机使俄罗斯经济遭遇重创;自2013年起持续升温的“乌克兰危机”使美国和欧盟国家开始对俄罗斯进行长期的经济制裁。俄罗斯必须寻找对策,应对被动局面,缓解不断加深的外部能源威胁。俄罗斯能源出口的对接国家越多样,其“能源经济”承担风险、抵御波动的能力越强。而中国作为俄罗斯最大的战略协作伙伴,同时又拥有巨大份额的能源需求,势必可以满足其稳定经济的需要。

最后,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能源需求对接,可以加强俄罗斯在中亚国家的战略存在。中国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地处中亚里海的原独联体国家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并且都迫切希望与中国实现“互联互通”,坐上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俄罗斯希望借此机会,使“欧亚一体化”与“一带一路”进行对接,与中亚国家加深合作,继续保持并加深其在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影响力。

2 中俄能源外交的总体现状

自1996年中俄能源合作拉开序幕以来,两国虽然历经波折,但也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中俄两国的油气贸易日益紧密,并且合作方式从单纯的油气贸易拓展为上游油气田勘探开发、中游的管道基础设施建设和下游的能源原材料加工的产业链全方位多元合作。

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的官网:自1996年开始的20年间,中俄石油贸易量呈现波动上升,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石油量从31.9万吨增加至4243.2万吨。[6]中俄石油贸易进展显著。期间,中俄签署了若干重要协议与合同推动中俄石油合作。在中俄政府的推动下,中俄原油管道全线于2011年1月1日正式运营,实现了输送方式由铁路运输向“管道运输为主、铁路运输为辅”的转变,被誉为中俄“能源合作新的里程碑”,开启了中俄能源合作的新时代。

自中俄开展能源合作以来,中俄双方便开始洽谈天然气合作,但直至2009年,天然气贸易才在有限的程度内逐渐展开。同样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的官网:2009—2015年间,中俄天然气贸易量在10万~40万吨波动。2015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占中国天然气进口总量的0.4%,仅为19.9万吨,占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总量的0.2%。中国进口的天然气中80%的左右来自亚洲地区,俄罗斯出口的天然气中将近80%出口到欧洲地区。[7]然而,在两国政府的推动和国际地缘环境的影响下,2013年以来,中俄在天然气合作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2014年1月,中石油成功入股诺瓦泰克公司旗下亚马尔液化天然气公司,占有9.9%的股份,与诺瓦泰克公司、法国道尔达石油公司共同开发俄罗斯北极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2014年5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订《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商定建设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8];2014年11月,中石油和“俄气”再签《关于沿西线管道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9],中俄天然气合作步入快车道。

随着美国及其带领下的歐盟各国对俄罗斯展开持续的经济制裁,欧盟各国自乌克兰危机之后,开始纷纷摆脱对俄罗斯的油气资源供应依赖,寻求能源供应多元化,俄罗斯在欧洲的能源外交受到愈来愈强的压力。面对这种压力,俄罗斯开始对能源出口方向做出转变,实行“东西方并重”的能源策略,拓展与中国之间的能源合作。这对于中俄两国来说既构成了机遇,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面对“乌克兰危机”“页岩气革命”等遏制力量,虽然俄罗斯开始进一步迈出与中方加强能源外交合作的步伐,但是它始终希望自身的能源战略向欧洲倾斜,并且能够在与中国的能源合作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俄罗斯显然不会放弃庞大的欧洲市场,其对于中国的能源合作的诚意仍旧需要受到进一步的考验,这种疑虑的源头从俄罗斯对中国毫不退让的天然气价格就可见一斑。俄罗斯许多对中方的能源政策都十分强硬,其本质上仍旧在把持着能源大国的话语权,仅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往往使中国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也不利于双方的战略互信。

不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欧亚大陆一体化”战略,都对中俄两国提出了更加艰巨的要求。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是其开发经济的重要立足点,也是“一带一路”的必经之地,然而这片广大的地区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投资条件极差、法律法规不健全,势必会对两国合作提出内部挑战。

因此,即使中俄两国的能源外交已经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内忧外患仍大面积存在,只有正确分析并处理好能源合作的制约因素,才可以减少损失,防范风险,达到各自的国家目标。

3 中俄能源外交合作的制约因素分析

3.1 俄罗斯方面

首先,“中国威胁论”与能源“贸易保护主义”在俄罗斯国内盛行。作为能源大国的俄罗斯始终希望在与各出口对象国的能源外交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又希望获得多方位的合作伙伴。近年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快速提升,与俄罗斯的差距逐渐拉开,国外“中国威胁论”不断冲击俄罗斯的敏感神经,导致俄罗斯对中国信任不足。一些俄罗斯人甚至宣称,中俄能源合作使中国飞速发展的同时,会使俄罗斯沦为“中国的原材料附庸国”。在这种舆论背景下,俄罗斯总是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制定贸易保护的合作规则,中国企业在俄罗斯进行谈判时总会遭遇不公正待遇。

其次,俄罗斯从未放弃能源政策的“重欧”特点,其与中国的能源合作或许成为缓兵之计。乌克兰危机后,美国与欧洲国家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俄罗斯为了应对局势,将“脱亚入欧”的政策调整为“向东看”战略。然而从上文中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的资料中看,欧洲国家仍然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主体目标国,俄罗斯绝大多数的油气管道均通向欧洲,中俄能源合作或许只是俄罗斯改变能源出口单一现状的战术举措。这个因素使中俄双方在能源合作中一直难以突破现有的信任水平,双方彼此相互戒备。

最后,俄罗斯远东地区投资环境差。这首先表现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对能源的勘探开采、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同时俄罗斯远东地区能源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虽然普京上台之后对金融寡头进行了整改,但是寡头势力过于庞大,俄罗斯政府主要采取依靠与政治并用的方法来予以对待。这导致俄罗斯的能源寡头在政治法律上拥有一定的职权,他们更加注重能源法律的利己性。俄罗斯政府官僚机构的冗杂与腐败也一定程度上阻挠了中国的投资者进入俄罗斯能源市场。

3.2 中国方面

首先,中国的能源法律制度相对滞后,仍处于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转型时期。例如学者颜倩雯认为:“在《能源效率标示管理办法》中的大多数条文为宏观性指导,在涉及实施、监管、处罚等实际问题时缺乏详细的规定。”[10]虽然近年来中国依次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但是对于《能源法》的修订颁布却一再推迟,使中国的能源贸易常出现现实与法律规定无从对接的尴尬局面。

其次,中国企业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缺少话语权,在与俄罗斯的能源外交中处于被动地位。中国的国有能源企业巨头的国际化水平不高,且在海外投资较晚,相比较而言在资金和技术上并不占有绝对优势。同时,一些中国企业在进入俄罗斯能源市场的前期缺乏调研和投资环境评估,导致自身处于被动的信息匮乏状态。

3.3 中俄共同的外部挑战

美国、日本和韩国是中俄能源合作最大的竞争者。美国一直将俄罗斯置于其全球能源战略的重要地位。美国并不想中俄之间加强能源合作,从而使自己对于中俄两国能源影响力减弱。同时美国紧紧抓住俄罗斯能源行业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的问题,与俄罗斯石油巨头进行合作,企图控制俄罗斯石油产业上游开采和管道走向。日韩两国同样也是东亚地区关键的石油进口国,中日韩三国都从自身的能源安全考虑,希望与俄罗斯展开能源合作,提高其能源进口的多元化。日本与中国对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能源竞争尤其激烈,日本对于中俄能源合作的干预甚至破坏作用不容忽视。

4 针对制约因素的对策

4.1 中俄政府应该加强战略互信

中俄之间的能源外交合作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其对于两国构建战略互信有深远的意义。反过来,双方在战略层面的互信也会服务于更好的能源合作。受到“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俄罗斯对于中方的能源外交总是心存疑虑。中俄双方应该加强互信互利建设,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充分意识到两国命运的深层联系。借“一带一路”与“欧亚一体”的契机,中方应该加强对于俄罗斯基本国情、利益诉求、投资环境的学术研究。以深入人心的方式,输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表明中国不谋求世界霸权地位的友好态度,加大对自身正面国际形象的宣传。要切实落实完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强顶层对话的同时,不能忽略民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从首脑交流到民间互动,从政治互动到经济、文化、学术互动,中方都应端正态度,改变国内部分群体存在的对俄轻视的态度,开展多方位的合作,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4.2 中俄应构建完善的能源法律与高效的协调机制

《能源法》作为中国能源法规的根本,处于长期空缺的状态,这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能源合作具有消极的影响。中国应该加快完善本国的《能源法》,不仅有利于保护我国能源行业的利益,而且可以推进双边能源合作的进步。俄罗斯将战略目光投放于远东地区,试图与东亚各国开展能源合作,也必然要从法律制度层面打造规范的投资与开发环境,切实保障合作者的利益,才有助于更广泛地招商引资。

同时中俄两国应该充分利用“中蒙俄经济走廊”“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的、渠道正规的协调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多为能源大国,本着实现共同利益的目标将中亚各个能源大国联合起来,打造区域能源经济一体化,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类似这种沟通协调机制,有助于合作各方公开透明地深入交换意见,减少了不公正的待遇,可以有效地使成员国追求自身利益行为被约束在理性的限度之内。多边的协调机制,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拓展新型的能源合作形式,对于能源出口国与进口国来说,都是提高自身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

中国还应秉持多边友好合作的思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加强中美、中日等国家间的合作。对于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而言,能源外交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加剧国家间的竞争,使国际形势紧张,不利于和平稳定发展;另一方面,恰当的沟通与合作可以使能源出口与进口国都达到“能源多元化”的目的,既可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还可以增强本国能源安全程度。

4.3 加强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增强中国能源外交话语权

中国的国有能源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原因,在国际能源合作领域的话语权亟待提升。尖端技术的研发,是与其他国家竞争与俄罗斯合作机会的重要筹码。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恶劣自然环境,对勘探、开采、运输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方应加强有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培养,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人才保障。

同时,中国也应该在外交、金融等多领域挖掘人才,研究与分析俄罗斯当下的能源投资环境,了解俄罗斯国家内部的利益集团对能源政策的影响。从而寻找对策充分利用俄罗斯金融寡头对能源外交的影响力,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厘清其关键的利益需求,投其所好,从而减少损失,使能源合作更加深入。

5 结 论

中俄能源合作对于两国的能源安全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两国战略对接、利益互补的关键节点。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中俄两国应该抓住机遇,在已经达成的诸多成就的基础上,理性地取舍国家利益,追求可持续的平等互利,增进战略合作伙伴的互信程度。只有冷静分析局势,客观认识到彼此存在的不足与优势,对制约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才可以尽可能满意地达到双方合作的根本目的,完成各自的国家目标,实现共同利益。

参考文献:

[1]刘焱.21世纪以来中俄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2]DANIEL YERGIN.What does“Energy Security”really mean?[J].Wall Street Journal,2006(7).

[3]方婷婷.俄罗斯管道外交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应对[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6):98-101.

[4]赵树合.俄罗斯石油储量2044年或枯竭[N].中国石油报,2016-03-22(4).

[5]麻希源.简析俄罗斯与中国开展能源外交的动因[J].南方论刊,2017(9):29-31.

[6]United Nations.UN Comtrade Database[EB/OL].[2017-02-04].https://comtrade.un.org/data/.

[7]United Nations.UN Comtrade Database[EB/OL].[2017-02-04].https://comtrade.un.org/data/.

[8]杜燕飞,王静.中俄签署东线管道供气购销合同,年供气380亿立方米[EB/OL].[2014-05-23].http://energy.people.com.cn/n/2014/0523/c71890-25056648.html.

[9]新京報.习近平会晤普京,中俄签西线天然气协议[EB/OL].[2014-11-10].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4-11/10/content_545239.htm.

[10]颜倩雯.中国与俄罗斯能源合作法律问题研究——以中俄跨国能源管道为个案[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19-20.

猜你喜欢

中国倡议一带一路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