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德育浸润小学体育课堂

2018-10-12祁素贞

黑河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渗透策略小学体育

祁素贞

[摘要]体育课程以及育人载体,不仅要培育学生的运动技能,改善身心健康水平,还要实施和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促进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帮助小学生健康和快乐地成长。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重视传统教学方案的优化和创新,积极增加创新性的教育内容,丰富德育途径,让品德教育可以浸润课堂授课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体育活动中收获积极的情感,实现多元教育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品德教育;渗透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和落实,体育课程的教学地位与日俱增,体育教学开始承担越来越重要的教育功能。通过体育课程的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提升运动能力和技巧,促进体育行为习惯的改进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对此,教师应将德育元素进行有效的设计和广泛应用,将其看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让小学体育课堂在德育的浸润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示范导行,进行行为习惯教育

在体育课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都是教师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示范性教育,让学生学习教师的语言行为、日常行为举止、仪表神态和工作精神等,如在体育课堂上应该如何正确着装,穿合适的运动服、运动鞋;说话要讲普通话,吐字要清楚;与他人沟通交流时要耐心、细致;体育行为要大方、正确并确保安全性等。其次,教师可以选择班级上的优秀学生进行“示范导行”,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如在体育课堂上认真听讲和刻苦训练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主动帮助他人的学生,以及学习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教师不仅要进行及时的表扬,还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向表现好的学生学习,学习他们的规范行为、优秀品质以及令众人信服的道德水平。再次,施教者要提升自我思想道德形象,以高尚品德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老师、崇拜老师,这样更有助于教师针对不同对象实施“示范导行”教育,如对于体育课堂上“调皮捣蛋”或“不守纪律”的学生,教师不要一味采取过分体罚的方式,必须先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及危害,然后学生才会对错误进行主动的改正,逐步养成正确的体育行为习惯。

二、集体施教,开展规则纪律教育

体育课堂上的很多教学项目都是集体性项目,体育教学过程中既存在着体育交往和交际,又存在着多人之间的竞争、对抗、合作与配合,体育教学是开展规则教育和增强学生纪律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应当明确自身应当承担的规则教育和纪律教育的职责,在集体体育活动中进行有效渗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规则、纪律的重要性,并在规则和纪律的约束下开展规范性的学习。如在体育课堂上的“集合”环节,学生需要做到“静”“齐”“快”,个人必须服从整体,不能太任性和随意。再如在足球、篮球、接力赛跑等集体性的竞技活动中,学生一方面要做到对比赛规则的充分了解,在遵守体育规则的前提下开展体育对抗和竞赛,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寻求与他人之间的团结与协作,“单打独斗”最终是无法赢得胜利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规则范围内的团结、配合,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团结协作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白集体的重要性,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避免因为个人的“随心所欲”而影响集体的成绩。

三、体育交往,塑造健全健康心态

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在体育课堂上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有时甚至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影响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心态。一般拥有自卑、小气、自我封闭性格的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容易被他人孤立,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在体育困难面前会“孤立无援”。鉴于此,在课堂上要减少教育对象的独立性学习,要多在集体环境下实施体育育人活动,这时教育对象之间的人际交往和联系随时都在发生,尤其“以赛代练”的比赛和集体游戏,能够帮助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收获成功体验和运动乐趣,进而形成更加健全的心态。同时,让小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可以让学生实现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与他人及外界的交流,减少学生在内心的孤独感,学会协作与分享,进而逐渐形成豁达、大度的心态。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在其他同学的影响或教师的引导下参与体育运动,可以让他们逐渐扩大人际交往面,在体育健身运动中增进与他人之间的信任和友谊,提高个人在体育交往中的自信心,更加懂得自强、宽容、大度和尊重他人,逐渐克服狭隘、自私、孤独等心理障碍,形成豁达、大度、健康、健全的心态。

四、丰富体验,收获自尊自信情感

刚开始接触体育项目时,很多人对自身的运动技能素质缺乏正确认知,尤其是小学生,在身高、体重、力量、柔韧性和协调性上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对自己参与某项或某几项体育运动的能力很难进行准确定位,在体育运动中容易出现自卑、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障碍。尤其是在学生遭遇体育挫折或受伤时,更容易怀疑自己的运动能力,但是,由于体育教育拥有很大的开放性和自主权,所以,施教人员要优先选择学生感兴趣以及能力范围之内的项目。这样能够有效减少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畏难情绪和挫败感,这对于学生保持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逐渐修正自我认知,收获更多的自尊和自信。同时,体育教学应当多安排些趣味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强的教学项目,让学生在多元与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收到体育运动带来的成就感、快乐感,加强自我积累,收获更多的自信心。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会在体育运动中收获更多的自信心、成就感和快乐体验,自我认知水平也将会得到不断提高。

五、挫折教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心、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自主独立的精神。基于体育课程的主要特征和教育功能,小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克服困难与挫折的过程。小学生需要逐步增强自身对体育运动新项目、新环境的适应素质,在不断克服阻力和勇敢对抗中收获进步与提高。尤其是在学生学习较大难度、力度和幅度的技术动作时,学生必须要有进行挑战的信心和勇气,而且可能需要经历很多次的失败才能成功,或者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好某项技能。再者,参加教室外面的体育运动,必然涉及到对外界环境的适应,需要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做出积极应对,进而培养他们对外界和复杂环境的适应力。如有的学生性格孤僻、胆小怕事,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常常表现得无所适从,这样的性格品质虽然与家庭、社会成长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但通过体育课程能够得到积极的改善。通过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学生与他人之间的交流,预防和缓解畏难、胆小、自卑等不健康心理,以积极、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体育运动障碍,原本孤僻的性格会逐渐变得开朗起来,胆子和抗挫折能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大,个人的性格品质自然也会更加健全。

总之,品德教育在小学体育课堂上的浸润,可以进一步丰富其综合教育功能,促进传统教育模式与内容的改革,为小学生身心素质和德育素质的协调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增强体育课堂上的德育意识,积极丰富德育的内容、方式和途径,增强体育教学的渗透性和感染力,让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实现德育素质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蒋辉,陈玲.德育教育在体育游戏中的渗透策略[J].运动,2017,(08).

[2]许春飞.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渗透[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09).

[3]岳伟.优化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7,(16).

[4]李晓雨.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与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

[5]林仁.小學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2).

[6]陈丽.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探析[J].考试周刊,2017,(02).

[7]郭娜.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6,(03).

[8]吴占福.论如何利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渗透策略小学体育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