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汉族民俗文化与幼儿一日生活相融合的探索
2018-10-12赵越
赵越
[摘要]《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要将“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作为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社会与成人对外来文化、时尚文化的追捧,导致当今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深,有被淡化的趋势。我园关于《幼儿园“黑龙江汉族民俗体验活动”课程开发研究》的课题,与我国“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国策相契合,它将黑龙江汉族独特的民俗文化引入幼儿教育课程内容,与幼儿园主题体验课程相融合,为幼儿提供更多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情感,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奠定基础。
[关键词]民俗文化;主题体验;一日生活;课程开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的要求相契合。黑龙江省是一个历史文化大省,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本土文化教育资源,近代以来世居民族以汉族居多,汉族民俗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龙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我们应让民俗文化走进幼儿园,使幼儿从小感受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园于2015年申报了集体课题《幼儿园“黑龙江汉族民俗体验活动”课程开发研究》,将黑龙江汉族独特的民俗文化引入课程内容,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相融合,为幼儿提供更多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对本土文化尊重和热爱的情感,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奠定基础。
一、创设环境,提供潜移默化的物质准备
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隐性的。结合课题研究,我园创设浓郁的汉族民俗特色环境,使幼儿在强烈的视觉感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幼儿对汉族民俗特色的感受力和欣赏能力。
1.整体规划公共环境,营造氛围
首先,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中央重视构筑专属于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专属于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园利用环境的教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解为12个好读易懂的版画,向幼儿和家长进行宣传。
其次,细划公共区域的民俗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各楼层大厅、走廊、楼梯间等公共区域,展现民俗文化。如利用大厅顶灯呈现“十二生肖”,利用走廊窗台的屏风呈现“二十四节气”,将大厅影壁、教室门、暖气罩的花纹统一为传统花纹。用废旧羽毛球桶、一次性纸碗纸盘制作的青花瓷作品,宣纸制作的各类渲染作品,蹴鞠、键子、铁环等民族传统体育器材等民俗作品和游戏项目也在楼宇内得到展示,使幼儿身临其境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从中获得有关民间艺术的审美。
2.自主创设班级环境,突出特色
我园实行主题体验式课程,每个月设定主题,每个班级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状况设计本月主题下的具体活动内容,将月主题下涉及的民俗文化内容融入其中。由此,每个班级的主题墙不尽相同,反映的具体民俗文化也不一样。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踏青、郊游、荡秋千等户外活动,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我园四月份的主题是“春天在哪里”,有的教师会在这个月里加入“清明节”的相关内容,在互动主题墙上粘贴民俗图片,踏青的、扫墓的或相关古诗,从环境上让幼儿感受清明节的民俗文化。再如十二月份的主题为“欢欢喜喜过新年”,有的教师会带领幼儿制作红鞭炮、剪窗花、画福字、贴对联;有的教师会向幼儿介绍十二生肖及有关的故事,并在一次性碟子上画上精美的十二生肖图案作以展示;有的教师会向幼儿介绍过年要吃饺子,带着幼儿包饺子,把包饺子的照片装饰到主题墙上……这些活动与环境创设,让幼儿感受到民俗民间文化,不仅发扬和传承了本地文化,而且丰富了幼儿的艺术语言等领域活动,拓宽了幼儿的视野。
二、培训教师,提高有效融合的实施能力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关系到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成效。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积极进行黑龙江汉族民俗文化融入幼儿生活的实践。
1.开展课题教研,细化研究内容
首先,转变教师观念。课题组教师先后学习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聆听课题组《民俗与民风传承下的记忆》的讲座,使教师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和对幼儿发展的深远影响。其次,研究实践课题。围绕我园“亲”文化主题体验课程,课题组教师深入研讨,聚焦细小的内容,开展了“探讨传统游戏回归幼儿更直接有效的方法”教研活动,使教师能从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出发,结合班级开展的活动,总结哪些游戏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幼儿,每个游戏开展时需做的准备和进行的步骤,为其他班级游戏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参考意见,丰富了园本课程资源。
2.参加联合教研,借鉴他园经验
依托市直幼儿园联合教研联盟活动及我园承接的“基于傳统文化传承的幼儿民间游戏体验与实践活动建构”项目,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观摩相关的理论讲座和各园活动,积极参与互动活动。目前,已探索出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的传统音乐介入方法,总结出适合大中小班幼儿的民歌、童谣等,加强幼儿礼仪的培养,尝试开展户外、区传统游戏活动,将教育教学及环境创设中融入汉族民俗文化内容等。
3.强化基本功,提高业务能力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掌握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我园将幼儿手指操、精典绕口令、传统故事讲述、华容道、九连环、抖空竹、跳民族舞蹈《茉莉花》(3个版本)等作为考核教师业务能力的内容之一,进而能很好地指导幼儿游戏。
4.外出参观学习,拓展教师视野
课题组教师参观了黑河学院综合艺术楼,观看了彩陶、漆画、书法、国画等工作室,初步了解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基本工具、技法和流程;参观了黑龙江流域多民族剪纸画作品巡展,认知、认同本土文化,激发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和传承责任意识,针对民族美术活动如何更好地与幼儿园特色教程相融合进行了研讨。
三、践行课程,促进汉族民俗的继承发展
幼儿园的汉族民俗文化教育不同于其它学段的最大特点,是更适宜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让幼儿亲身操作、体验。
1.融合到主题体验课程中
在集体学习活动中,语言领域开展童谣、童话、手指操、绕口令与谜语等活动,艺术领域开展民间歌曲、民间舞蹈、剪纸等活动,健康领域开展打布子、滚铁环、跳房子、跳皮筋、老鹰抓小鸡等活动。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美工区里提供毛笔、水粉颜料等材料,益智区提供五子棋、中国军棋等,阅读区提供古诗读物,表演区提供民间打击乐器、民族音乐、民族服装等。在生活活动中,组织幼儿一起制作传统美食,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民间艺术启蒙教育活动。
2.渗透到过渡环节中
在幼儿早入园、晚离园时,播放经典儿歌和民族乐曲,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将大中小班的早操与传统体育游戏相结合,开展“万花筒”活动,利用晚离园的时间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水墨画、古筝、京剧等展示活动,让幼儿接触、感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激发幼儿探究与体验的欲望。
3.体现在园本节日中
我园将汉族民俗文化教育融入园本节日中,如“观江节”让幼儿体验到环保的重要性,学会了垃圾分类;“风筝节”让幼儿领略传统游戲活动——画风筝、放风筝、老鹰抓小鸡、翻花绳、折纸的乐趣;“采摘节”磨炼了幼儿的意志,让他们感知劳动的光荣与伟大;“花灯节(冰灯节)”倡导幼儿自己动手用废旧材料制作花灯(冰灯),感受传统佳节的美好氛围。
4.延伸到社会实践中
社会是锻炼幼儿能力的大课堂,如清明节带领幼儿奠扫王肃烈士墓、观看影片《小英雄雨来》,教育他们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参观月饼厂,“大带小”自制月饼,让幼儿体验感恩与合作的快乐;“逛超市”,让幼儿体验遵守秩序、友好沟通、按数取物;参观供热泵站,让幼儿了解身边事,感恩身边人。
两年来,全园幼儿已经学会了很多童谣、绕口令,结合传统童话寓言故事举办了“童心 童言 童趣——童话剧专场演出”,知道了多个节日的民俗,乐玩、会玩了多种传统游戏……通过幼儿的变化及开展的亲子活动,带动家长们知晓了黑龙江汉族民俗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幼儿的学习离不开基于本土文化的教育环境,只有从小对他们进行本土的汉族民俗文化教育,黑龙江汉族民俗文化才能得以弘扬,民族精神才能得以振奋。
参考文献:
[1]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2]蔡迎旗.重视幼儿的民族文化教育[J].幼儿教育,2001,(12).
[3]虔永平.文化、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04,(01).
[4]庞丽娟.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