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018-10-12魏婉婷

黑河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故事健康幼教

魏婉婷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对幼儿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品德教育,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龄前期。幼儿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可塑性强,在学龄前期利用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会对其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可以以民间游戏为载体,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以传统艺术为载体,促进幼儿审美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以传统故事为载体,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健康;艺术;故事;幼教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涤荡与岁月的积淀,饱含着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然而,如今的孩子对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不深,民族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目中有逐渐淡化的趋势。在幼儿教育工作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对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要积极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以民间游戏为载体,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在传统文化中民间游戏的内容随处可见、随时可用,民间游戏有浓厚的趣味性和民间文化特色,符合幼儿好动的特点,能弥补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缺少同龄伙伴的不足,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学会与人交往、解决纠纷、遵守规则等。通过对民间游戏的传承与创编,探索开展民间游戏的多种活动形式,形成指导民间游戏活动的方法,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因为它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幼儿园作为幼儿走出家庭进入社会的第一场所,应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促进其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科学开展儿童民间游戏能促进儿童团结、友爱、协作等良好品质的形成。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反复感知、体验、模仿角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合作、勇敢顽强等品质。例如,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中的“母鸡”和“小鸡”,只有团结协作,才能保证不被“老鹰”捉;“小鸡”不可以自己离开“母鸡”,否则会被“老鹰”抓走。通过游戏幼儿受到遵守纪律的训练,热爱集体的意识得到培养。再如,“抓子”“吹羽毛”“弹豆豆”等游戏能让幼儿三五成群,通过互相协调、模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学会自己解决人际关系的矛盾。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利用家园栏、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开展了向广大家长征集民间游戏、创编民间游戏、亲子合作玩民间游戏等活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非常配合。同时,我们还鼓励家长平时多与孩子玩民间游戏,互教互动。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们积极渗透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民间游戏,如挑花线、跳格子、转陀螺等,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孩子们在民间游戏活动中不仅体验到游戏的快乐,而且与人合作、语言交往等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得到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家在一起活动或游戏会比个人活动或游戏的效果好得多,这种“共同行动看效果”可促进儿童在共同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在游戏中幼儿会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遵守规则,锻炼自己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以传统艺术为载体,促进幼儿审美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发展儿童想象力的重要性。创造力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集中体现,但它离不开想象力的支持,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就无从谈起。教师要通过挖掘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内涵,引导幼儿感受我国传统艺术之美,并学会创造性地表现和创作,提高创新能力。

幼儿的品德教育应以幼儿发展为本,依据幼儿品德发展结构、发展特点、发展关键期等,通过游戏活动和自主性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切活动之中。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给幼儿充分想象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环境,让他们多想象、多参与。例如,在小班“春天真美丽”主题活动中,我们由主题活动生成了一些传统艺术活动,如吹画《美丽的桃花》、印染画《春天的树林》、泥塑《春天的公园》以及剪纸等,激发幼儿想象的欲望,鼓励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创造出有技巧、颇具美学效果、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体。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引导幼儿多实践,常言说“实践出真知”,经常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支持孩子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有助于孩子积累经验,发挥想象力。

三、以传统故事为载体,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定阶级社会准则转化成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品德可以划分成政治品质、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政治品质是灵魂、是方向;思想品质是内在的思想基础,是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道德品质是反映道德标准的意识和行为。品德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品德发展是指幼儿随着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品德方面的变化。幼儿品德教育则是教育者以一定社会需要和幼儿品德发展为依据,施以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人的完整发展是以品德发展为内核和基础的。如果用球形隐喻人的发展,那么品德就是球心,也是支架,可以统摄整个球的内涵和球面,与人的身体、智力、情感和审美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对人的整体发展具有支撑性和统摄性作用。道德教育不仅要把自然的、个体的人变成社会的、文化的人,而且要把人培养成基于他自身条件的、精神发育良好的有个性的独特生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教育具有享用的功能和个体化的功能,有促进个体情感发育、智力发育的功能。那些品德发展良好的孩子,懂得关心别人、与人相处的孩子,其身心也能获得和谐发展。因此,道德教育不能离开个体生命成长,它必须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道德品格的培养需要从小打基础。研究表明,人的每个生命阶段道德品格的形式和发展具有不同的可能性。人的基础性社会情绪和情感发展有一个敏感期或关键期,容易形成某种社会性认知的固定倾向。进一步说,在生命发展的敏感期,在人最具可塑性的时候,基础品德是比较容易植入和不易变化的,也是比较扎实的,因为它具有一种印刻和固化作用,尤其是在生命早期。因此,德育要十分敏感于不同年龄阶段道德发展的内在可能性,并有针对性地展开德育活动。在幼儿教育工作实践中,我们以传统故事为载体,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我们在午饭后的时间里,经常组织孩子们听一些传统故事,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几个月下来,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听故事。于是我们组织了讲传统故事比赛,孩子们从中收获很多,不仅促进德育的发展,而且获得语言的发展,实现了传统故事的教育功能。

一些优秀的传统故事不等于课程资源,只有经过加工、改造,才能转化为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在对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幼儿的特点和课程的需要,注意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既保留其独特的风格,又使其具有现代生活气息。我们还根据幼儿的特点和课程的需要,在对传统故事进行研究和筛选的基础上,使其成为生成课程,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实现德育创新。

总之,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幼儿的成长变化,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研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策略,让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进入幼儿园,使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看得见、听得懂、摸得着、做得来”,在欣赏、体验、探索、合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朱伟宏.开展民族文化启蒙教育的几点做法[J].上海托幼,2005,(5).

[2]廖冬梅.节日的教育功能探析[D].西南大学,2006.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故事健康幼教
“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