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考查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体现
2018-10-11熊永
摘 要: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这四个方面。而高考对中学教育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高考地理试题中考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落实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文章通过对2017年全国丙卷中地理试题的分析,提出了高考试题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方法。
关键词:高考地理试题;地理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熊永,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校教师。(四川 宜宾 644000)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8-0107-02
在2017年高考过后,笔者认真分析了全国丙卷地理试题,对试题特点、命题方向和试题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内容等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且有助于增强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全国丙卷的命题特征
1. 试题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首先从试卷结构上来说,全国卷仍然是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共同构成,其中,选择题11道,共占44分,非选择题共占56分。当然,由于2017年的考试大纲略有变化,因此,非选择题的选做题有了相应的改变,由往年的三选一变为二选一,同时相较于2016年来说,选择题的难度略有提升。从难度上来说,2017年全国丙卷地理试题全卷相较于往年的平均值来说,在选择题的难度上略有提升。综合来看,整套试卷中都没有偏、难、怪题,基本都以中低档题为主,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的要求。比如,在选择题中,第一个题组考查的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试题难度比较小。在材料上,此次命题的材料多为学生比较熟悉的背景,从心理上使学生更快地进入答题状态。从整体来看,难度的分布是由前到后逐渐提高的,体现了高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 考查核心主干知识,重点突出。2017年全国丙卷地理试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城市空间结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球的运动等核心主干知識,考查内容重点突出。当然,2017年全国丙卷地理试题更加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而不是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举例来说,在选择题7到9题这个题目组中,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基础之上,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结合材料,理解水文气候等对于生物的影响来作答。这个题目本身所考查的内容并不难,但学生对于整体题目的把握过程却十分复杂,如果学生能够在做题过程中把整个解题思路理清楚,就说明学生真正全面掌握了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3. 注重人文地理知识的考查。在2017年的全国丙卷地理试题中,人文地理所占的分值是58分,而自然地理所占的分值是42分。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年的高考中,2017年地理高考涉及的地球运动的知识是最多的。从细节上来分析,1至3题考查的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占12分;4至6题考查的是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成因,占12分;7至9题考查的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占12分;10至11题考查的是地球运动,占8分;36题考查的是农业生产活动及可持续发展,共24分;37题在读图分析降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的基础上,考查的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共22分;42题考查的是旅游地理,共10分;43题考查的是环境保护,共10分。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试题对目前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中强调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有着较充分的体现。
二、试题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具体体现
1. 对人地协调观的考查。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和目的。因此,人地协调观应是学生学习地理后形成的核心观点。地理教学的意图就在于让学生学习地理之后,能够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意识,形成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2017年全国丙卷地理试题中,人地关系的内容是贯穿始终的,无论是1至3题剪纸上的江南水乡,还是36题第四问是否支持扩大温室生产,都体现的是人地协调观。1至3题的江南水乡,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等,这其实是十分明显地阐述了人地协调观的内容。学生通过多年的地理学习可以了解到,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无论是对生活环境的改造,还是自发形成的相关习俗,都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改造而形成的,都表现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地协调的最集中体现。对36题第四问,无论学生选择是或者不是,最终都要从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去阐述,这就是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2. 对综合思维的考查。综合性是地理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因此,对综合思维的考查,是高考对学生思维能力考查的基本途径。2017年全国丙卷第7至9题给出的材料是,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成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要因素不同,同时配有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示意图。第8题问: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均分布的主导因素是什么?该题的解答就需要学生从水文气候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综合分析得出最终的答案。36题第(2)、(3)、(4)问关于温室农业生产的问题,37题第(3)问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以及42题旅游地理和43题环境保护问题等,都需要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最后给出答案。
3. 对区域认知的考查。2017年全国丙卷地理试题中,一共有六个题目中出现了地理图像,其中有景观图、统计图,而这些图像最终都与区域地理相关,在处理这些图像信息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拥有较强的空间概念和区域认知能力。比如,在上文中我们所提到过的江南水乡剪纸图也属于区域景观图,它反映了江南水乡的环境特征。36题、37题以及42题更是要求学生在对图文涉及的区域进行定位的基础上全面把握该区域特征及其成因,再进行分析回答。37题第(2)小题是分析图中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要回答此题,首先就需要学生知道额尔齐斯河位于新疆,纬度较高,属于温带大陆气候,终年干燥少雨,冬冷夏热,然后再结合材料中白斑狗鱼的生长特性给出正确答案。
4. 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恰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现行高考采取的是闭卷考试,所以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在题目所给模拟情境下,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的地理问题。2017年全国丙卷地理试题第42题考查旅游地理,材料介绍了重庆武隆因喀斯特景观负地形发育,于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题目要求指出武隆地区喀斯特景观特点对于旅游活动的不利影响,并且提出应对措施,这个题目就是要求学生模拟实践,运用自己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2017年的全国丙卷地理试题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内容较多,体现了高考试题命题向“素养立意”的大方向,这必将大大有利于中学地理教育更好地落实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吕志忠.例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2):48-50.
[2] 郭小波.浅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21).
责任编辑 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