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讨
2018-10-11石露
石露
【摘 要】新时期,我国经济进入发展速度放缓的新常态,农产品消费结构开始转型升级,有效供给凸显不足。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背景下的一个重要课题。温州农村经济作为全国的一个缩影,其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研究温州农业供给侧的路径和对策,對于推进温州农业供给侧改革有必要性、迫切性,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温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和路径。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发展
一、温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一) 农业经济总量保持稳定增长
2017年,温州市农业持续保持平稳向好的态势,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41.05亿元,增长率达4.1%,较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增速创2003年以来新高。
(二)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7年温州市粮食播种面积为187.8万亩,较上年增长0.7%;全年粮食总产量78.6万吨,增长率为3.6%;粮食亩产达419公斤,增长率为2.8%。在经济作物中,蔬菜播种面积为98.0万亩,增长率达4.9%;油菜籽播种面积12.9万亩,增长0.2%;中草药材种植面积12.5万亩,增长15.7%;花卉苗木种植5.0万亩,增长15.5%。水果、蔬菜、糖料、茶叶等作物产量均较上年有所增长。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
近年来,全市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全市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76.5万亩;建设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特色农业强镇,1个省级田园综合体;截止2017年,全市拥有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33家、示范农民合作社323家、农业龙头企业265家;全市在建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11个、保护利用一般村44个,农家乐特色村52个、示范点(各类农庄、山庄、渔庄)350个,创建美丽乡村标杆乡镇10个、特色精品村102个。全年“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总人数为2.12万人。
二、温州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农产品供需结构失衡
近年来,我市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充足,但与此同时居民收支增长中温州地区以外的消费支出增幅也在不断上升,主要原因就是我市部分农产品多而不优。一些低端技术含量低的农产品生产过剩,以至于卖不上价,而老百姓需求日益旺盛的技术含量高的健康农产品、食品供给不足,需要大量进口。这主要是因为各县(市、区)区域性特色产品发展较慢,农业生产单一,同质化比较突出。农业生产规模小型化,生产结构调整行政区域化,受短期利益驱动,一些地方低水平、重复性建设,盲目跟风、行为短期化等现象比较突出。
(二)农业供给的品质失衡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整体不高,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生产效率显著偏低、质量较差,消耗资源多、浪费大。在农业生产中,机械化装备的使用、管理、服务等都比较落后,仍有较大比例的农业小规模生产者无法常态化使用,且农业机械装备的现实需求和有效供给不平衡。温州各县(市、区)虽然都拥有一些特色优质农产品,但由于受种植规模小、产品有限等因素影响,不能稳定供给市场,部分农产品,呈现一年“亮”一季的特点。
(三)农村劳动力不足,缺乏创新主体
全市农业务农人员年龄结构趋向老化,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同时基层农技队伍年龄老化、知识落后、功效弱化问题十分突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平均年龄都在50岁左右。此外,农村自身存在一些浓厚的小农思想,市场思维和创新思维欠缺,在农村劳动力日益匮乏的现状下,农业生产和创新变革主体更加缺乏,农业可持续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管理服务水平低
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依然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水利网络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虽然中央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给予扶持,地方政府也积极发挥作用,但是由于资金缺口较大,在使用过程也中有不合理的地方,目前仍存在结构性矛盾。二是农村道路交通建设依然存在较大缺口。道路交通对于生产要素的流通、财产物资的输送以及科学技术的传播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物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是与外界传递的重要纽带。三是农村信息化建设落后。农业生产要想实现有效供给就应当了解市场需求,对当前市场产品行情和消费需求要能及时把握,及时学习市场上前端的知识、管理经验以及热销产品等。当前,我市农村的电力、网络、通信等设施和农业现代化需求不对称,这些都将不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推进“品牌立农”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在对农产品的数量上,而是对农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的竞争也已经从传统的价格竞争上升到了品质竞争与品牌竞争。因此,推动农业供给侧改改,一方面要持续推进“三品一标”认证,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农业经营主体要形成自己的商标品牌战略、策略、加大广告自主宣传力度,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政府要以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推动农业企业上市为抓手,充分调动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加强新品种、优势品种的研究与开发,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
(二)做好“科技兴农”
科技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非常关键。科技兴农,要实现在农业发展中充分应用互联网成果、新科技成果以及信息化技术,从农业种子种苗的改良,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与引进,到种养殖生产上的高科技信息化技术应用,再到精深加工和储运保险,以及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农产品流通可追溯体系等方面都要提升科技含量。科技作为生产的第一生产力,对推动农业发展和改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采用新科技成果和新科技手段可以大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通过高科技手段,可以提高农业生产产量和农业品质量。
(三)培育创新型经营主体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创新,要把培育现代农业新型主体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措施,加速改变当前农业劳动力老化、农业新型主体小散化的现状,大力培育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和支持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生、社会企业家、互联网业主以及各类社会人士来参与农业投资建设,让他们带着先进的技术、新的知识和理念、新的资本渠道和新的产业需求来发展现代农业。这些新农人、新主体一旦加盟到农业建设中,势必加速有效推动温州农业结构性变革。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和减负政策,使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与自主创业者享受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物流等优惠政策,提升其积极性;并通过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范围,加强对创新型经营主体的指导与服务,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引导促成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农户的对接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如此,则可使温州农业经营体系发生革命性的质变,进而为温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四)抓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补齐“三农”短板
基础设施的落后仍然是农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持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夯实“三农”发展的重要基础。首先,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区域粮食核心区建设,统筹布局土地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项目等,争取实现产粮区域全覆盖。其次,要深化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第三,要持续推进脱贫攻坚,着力在规范档卡建设、细化政策落实、加快项目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此外,还要持续推进政府支农惠农政策和体制的改革,不断增强政府投资农业的力度,优化健全农业补贴制度、農业公共服务制度、农业金融体制改革、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等,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加有效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参考文献:
[1]黄祖辉,傅琳琳,李海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 历史回顾、问题实质与改革重点 [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6 (6)
[2]刘红岩,朱守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方略探讨[J] .经济研究参考,2016(6)
[3]刘蓉蓉,徐志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科技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16(05)
[4]2017年温州统计公报
基金项目: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7wsk2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