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羌族的体质特征❋

2018-10-11宇克莉郑连斌

解剖学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雅人头型体部

李 晶 李 珊 宇克莉△ 魏 榆 郑连斌

(天津师范大学, 1 期刊出版中心, 2 生命科学学院, 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 天津 300387)

体质是指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具有个体差异性、族群内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等特点[1]。羌族源于古羌,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布在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及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县。羌族源于古羌,古羌人以牧羊著称于世,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从秦汉时期到元明清,在中央王朝的统治下,羌族社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历史和优秀文化。羌族的体质特征研究极少,仅见卿乐怀等[2]1982年的羌族青壮年体质数据,为此,本课题组开展了对羌族成人头面部、体部68项体质数据的测量,将现今羌族青壮年与1982年的体质数据比较,并对藏缅语族族群的10项体质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全面了解当今羌族成人的体质特征,进一步丰富羌族体质人类学基础资料,同时为藏缅语族的族源及发展研究提供生物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调查组分别于2015年9月和2016年9月赴四川省羌族藏族自治州茂县,对602名(男299例,女303例)羌族成人进行了活体测量,被测量成人均为当地世居3代以上羌族,年龄在20~75岁,平均年龄男性(45.5±15.4)岁,女性(44.7±14.4)岁,将测量数据分为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以上5个年龄组,男性5个年龄组人数分别为52、64、61、53、69例;女性为56、59、71、63、54例。

测量方法及标准参考席焕久的《人体测量方法》[3],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采用适宜中国成人的标准[4]。测量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被调查对象均在知情情况下进行数据的采集。测量指标68项,并计算14项指数值,将羌族与中国其他藏缅语族族群的9项头面部指标(头长、头宽、额最小宽、面宽、形态面高、鼻宽、鼻高、口裂宽、眼内角间宽)和1项体部指标(身高)进行聚类分析。应用Excel 2010和SPSS 21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羌族头面部和体部测量结果见表1;羌族头面部、体部指数值见表2;羌族头面部指数分型见表3;羌族体部指数分型见表4;本研究资料与1982年体质特征指标的比较见表5,羌族与中国其他藏缅语族群聚类分析见图1。

表1 羌族头面部和体部测量结果

表2 羌族头面部和体部指数

表3 羌族头面部指数分型

表4 羌族体部指数分型

(续表4)

表5 本研究资料与1982年体质特征指标的比较

*P<0.01vs2016

2.1 羌族成人头面部特征

从头面部指数均数看,男性头长宽指数均数为中头型,女性为圆头型;头长高指数均数男性为正头型,女性为高头型;头宽高指数均数男、女性均为阔头型;形态面指数均数男性为阔面型,女性为中面型;鼻指数均数男、女性均为中鼻型。头面部指数分型合计结果显示,羌族成人为圆头型、高头型、阔头型、阔面型、中鼻型出现率最高。

2.2 羌族成人体部特征

四川羌族成人体部指数均数显示,男、女性相同特征是中等型身高、长躯干型、宽胸型、宽肩型、宽骨盆型、体质量超重型。体部特征不同处为,男性为中腿型,女性为亚短腿型。体部指数分型合计显示,羌族成人长躯干型、亚短腿型、宽胸型、宽肩型、宽骨盆型、正常体质量出现率最高。身高则为亚中等型与中等型出现率接近。

2.3 羌族成人30多年的体质特征变化

体质特征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与经济水平,劳作方式、气候因素等多方面因素都有一定关系。1982年卿乐怀等[2]曾获得羌族青壮年的体质数据,本研究中测量数据与30多年前体质数据进行比较,为了保证比较人群年龄的一致性,本研究选取20~55岁测量数据。结果表明: 30多年来,羌族成人除男、女性容貌面高和指距及女性头长、上肢长、手长、足宽、容貌面高没有明显变化外,其他头面部、体部指标均有显著变化,并且骨性指标与1982年数据相比均明显增大,男女性身高均由亚中等型变为中等型身高,头面部指数比较显示宽度变化更明显,表现为头型由长头型变中头型,即头型变圆;面部由狭面型变阔面型(女性为中面型),面部变宽变短;鼻型由狭鼻型变中鼻型。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羌族成人身体骨性指标明显增大。

2.4 羌族与其他藏缅语族体质特征的聚类分析

采用组间联接法对20个藏缅语族群的聚类分析(图1),男性20个族群在聚合距离为4时分成4个小组,第1小组包括尔苏人、木雅人、羌族、珞巴族、白马人、纳西族、普米族和藏族;第2小组包括门巴族、白族、阿昌族、彝族;拉祜族、独龙族、基诺族、傈僳族为第3小组;第4小组包括怒族、景颇族、哈尼族、土家族。当聚合距离等于5时,第1、2组又聚为第1大组,主要是由位于四川、西藏及距四川较近的云南少数民族组成。当聚合距离为10时,第3、4组聚为第2大组,主要由藏缅藏族中位于云南省的几个少数族群组成。女性聚类分析结果与男性接近,当聚合距离>5时,分为两个大组,其中第1大组主要包括四川、西藏及四川较近的云南少数民族,第2大组主要是云南少数民族组成。

总之,羌族男、女性体质特征聚类分析均显示与木雅人、尔苏人、白马人、珞巴族最接近。

图1 20个族群聚类图

3 讨论

羌族源于古羌,古羌人以牧羊著称于世,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前民族史学界普遍认为西北地区河湟一带南下的古羌人是构成今天分布于藏彝走廊地区藏缅语民族的一个共同祖源[5]。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部分传统文化的一支[6]。藏缅语族包括羌族、藏族、彝族等17个民族,为了更好分析羌族与其他藏缅语族群的族源关系,本研究将17个藏缅语族体质数据进行比较,考虑到头面部指标比体部指标值更不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作用,可以更好反映遗传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聚类分析时主要采用头面部指标(头长、头宽、额最小宽、面宽、形态面高、鼻宽、鼻高、口裂宽、眼内角间宽),体部指标只选择身高。由于四川的白马人、木雅人和尔苏人也是藏缅语族群,都是归为藏族的未识别民族,为此本研究增加了这3个族群的头面部数据,对20个藏缅语族群的体质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20个族群包括: 羌族、纳西族[7]、阿昌族[8]、景颇族[9]、普米族[10]、藏族[11]、独龙族[12]、怒族[12]、傈僳族[13]、白族[14]、彝族[15]、门巴族[16]、珞巴族[16]、拉祜族、基诺族、土家族、哈尼族、白马人[17]、木雅人[18]、尔苏人[18]。(拉祜族、哈尼族、基诺族、土家族4个族群为本研究组测量并待发表数据)。

3.1 羌族与其他藏缅语族体质特征的主成分分析

对藏缅语族20个族群进行主成分分析,男性族群中第1到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37.251%、28.154%、13.091%,累积贡献率达到78.496%,其中第1、2 主成分起主要作用。在第1主成分中,载荷较大的项目有口裂宽(0.857)、鼻高(0.776)。在第2 主成分中,载荷较大的项目有身高(0.902)、头长(0.779)、形态面高(0.748)。女性族群中第1 到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34.020%、29.183%、13.906%,累积贡献率达到77.109%,其中第1、2 主成分起主要作用。在第1 主成分中,载荷较大的项目有口裂宽(0.870)、鼻高(0.847)。在第2 主成分中,载荷较大的项目有身高(0.901)、面宽(0.769)、头长(0.765)。

通过主成分分析,羌族男、女在20个藏缅语族族群中身材中等偏高、口裂窄、鼻高值小、头较长,羌族体质特征与尔苏人、木雅人、白马人较接近。

3.2 羌族的体质特征形成浅析

羌族目前有30万人口,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东南隅与北川地区,它的南方是分布于川、滇、黔三省的彝族;它的西方是分布于中国1/4土地的广大藏族;它的东方则是更广大的汉族[19]。现代的羌族与历史上的羌人(族)不能划等号,有学者建议,将历史上的各种“羌”称为“羌人”,把现实生活中的“羌”称为“羌族”,以免混淆[20]。先秦以来不断南迁的西北古羌人,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的发展,历经了同源异流即民族分化、异源同流即民族融合的发展途径,仅有岷江上游的少部分羌人仍称羌族,大多演变为我国西南地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彝语支、藏语支、缅语支、景颇语支各民族[6]。我们通过对20个藏缅语族族群体质特征的聚类分析显示,羌族的体质特征与藏缅语族群中的四川、西藏各民族及云南的普米族、纳西族、白族较接近,与尔苏人、木雅人、白马人和珞巴族最接近。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即语言相同的族群在遗传上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在地理、文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体质上具有一定的趋同性。藏缅语族中的羌语支包括羌、普米、嘉绒、纳木依、史兴、扎巴、贵琼、木雅、尔苏、却隅、尔龚、拉坞戎等12种活着的语言和西夏—一种已经死亡的文献语言[21]。尔苏人、木雅人的民族身份虽然现在被归为藏族,但他们使用的语言都是藏缅语族中的羌语支,并且文化特征也有相似性,如“邛笼”建筑、白石图腾等,这些可以从语言和文化方面也反映了羌族与尔苏人由此从语言和文化方面反映了羌族与尔苏人、木雅人亲缘关系比较接近。白马人就是历史上一支氐族的后裔,而古代羌、 氐原为一族,其后逐渐演变为两个民族[22,23]。关于白马人与羌族渊源的记载很多,如《汉书·地理志》“武都郡”下, 颜师古注引东汉人应劭曰: “古白马氐羌”;唐代李贤等的《括地志》云: “陇右成州、武州, 皆白马氐。”何光岳释“其实氐羌杂居, 互相融合, 有时称白马氐, 有时称白马羌, 但总而言之, 皆为羌族分支, 白马为图腾, 分布于今甘肃陇南文县、四川平武、南坪一带, 演变成为现在的白马藏族。”有的至今还称羌族[24]。可见两个民族有着同源关系,所以羌族与白马人体质特征具有相似性。

猜你喜欢

雅人头型体部
320排CT低剂量容积体部灌注成像强化峰值时间对孤立性周围肺病变诊断价值
经腹超声及多层螺旋CT检查对肾上腺腺瘤的诊断价值探讨*
乘用车内部凸出物头型吸能试验方法分析与研究
某轻型客车行人头型碰撞保护研究
喜获丁垂赋老师赠画册而题
堺雅人44岁全力奔跑
动态旋转体部伽玛刀辐射剂量学蒙特卡罗模拟研究*
应用床值和记录核对系统对预防体部放射治疗误差的意义
行人头型冲击器建模方法及标定试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