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物宝库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记述

2018-10-11原媛

中国民族美术 2018年2期
关键词:民族

文/图:原媛

民族博物馆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中央民族大学校园内,是以全国56个民族的文物为主要收藏、展示和研究对象的民族学专业博物馆。馆藏有各民族的服装服饰、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宗教器物、文献、乐器等14类文物4万多件(套)文物。其中,以各民族民间传统服装、装饰品居多,充分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在纺织、印染、刺绣、皮革鞣制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和精湛技艺。此外,各族工艺品中也不乏史前的彩陶罐、东汉的铜鼓和明清时期的佛像、唐卡、祖图、天路图、贝叶经、东巴经等具有很高历史与艺术价值的珍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各族人民赠给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礼品,具有极高的政治意义和历史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馆收藏的台湾少数民族文物,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国内同类博物馆中都居于领先地位。这些藏品都是我国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民族学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的前身是中央民族学院文物室,始建于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兴起,民族文物工作也开始起步。从1950年至1952年,中央民族学院等单位的一批学者先后参加了中央人民政府派往西南、西北、中南、内蒙古东北地区的四个访问团,征集了一批民族文物,并在北京等地举办了民族文物和图片展览。以此为基础,中央民族学院建立了民族文物室。1951年院系调整时,原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一部分民族文物也归入民族文物室。此后,文物室一方面继续充实和丰富藏品内容,一方面根据学院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多次举办民族情况、民族工艺、民族社会形态等展览,发挥了很大的社会教育职能,适应社会发展。1987年文物室扩建为民族博物馆,又陆续收集了一些民族文物,设立了民族服饰基本陈列室。馆务建设不断趋于完善。在民族博物馆建立和发展的这几十年过程中,吴泽霖先生、杨成志先生、胡先晋先生等老一辈专家学者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过巨大努力。

《中华民族》真丝手工艺艺术挂毯

馆内现常设展览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展》,包括《北方民族服饰文化》《南方民族服饰文化》《宗教文化》等。专题展览有《台湾少数民族文物展》《中央民族大学校史展》《少数民族文字书法展》《先生还在身边—民大名师纪念展》《中国民族古文字和古籍陈列馆》等。

1981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览”应邀去日本东京、大阪、京都、名古屋、北九州、北海道6个城市巡回展出4个月。1988年,又赴澳门展出,受到了热烈欢迎。1990年,受亚运会组委会的邀请和委托,民族博物馆又承办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文化艺术节──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进入21世纪,民族博物馆的展览“祖国好民族亲”民族风情图片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就展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在澳门展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在日本多地展出并做学术交流,“少数民族精品图片展”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展出。

现馆内举办的各种展览,已成为众多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公众接受民族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2006年民族博物馆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确定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并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确定为“北京市海淀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北京市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几十年来,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这个民族文化的聚宝盆,是中央民族大学一个亮丽的窗口,向国内外人民,充分展示着我们中华各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夺目的优秀文化。

一、展厅介绍

北方民族服饰文化厅

南方民族服饰文化厅

博物馆大厅正中间所挂的《中华民族》真丝手工艺艺术挂毯是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秉江创作,由江苏如皋博艺丝毯有限公司使用真丝手工栽绒工艺并经11道工序制作而成。我国传统丝毯工艺始于距今2000年以前的西汉,至唐代时已成为宫廷必备的装饰品,该工艺在宋、元、明、清均为宫廷贡品,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失传。1958年以后,江苏如皋和河北涿州挖掘和恢复了这一传统工艺。本毯长8米、高2.8米,描绘了56个民族的61个人物。共选用单色丝线130余种,并相互混合而成1000多种不同色的复色丝线,使其色彩特别艳丽丰富,织作技工手工打结达650万个。在工艺难度、人物数量、用色丝个数等方面均系近年来之最。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与古籍陈列展

1.北方民族服饰文化展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及其先祖血脉相融,共同组成了勤劳、智慧、热爱和平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征程中,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以四大发明、天文历算和中医药学为典型的科学技术,璀璨迷人的文明史迹,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绚丽多姿的文学艺术,精美绝伦的服饰、饮食与建筑,源远流长的哲学、宗教信仰。

与浩瀚的中华文化海洋相比,本展览只是沧海一粟,但我们仍能从中感悟历史,理解现实,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风采,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增进我们的民族凝聚力。

2.南方民族服饰文化展

南方民族是指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中南和东南地区的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等民族。多雨湿热的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的农耕生活,以及各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自然与人文因素,共同构成了其传统服饰以衣裤或衣裙型短装为主要款式,衣料轻薄,透气性好,刺绣、蜡染等装饰工艺应用广泛,首饰佩物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深厚等特点。本展览共展出上述民族清代、民国及现代的服装、首饰、鞋帽、背孩带、织锦、刺绣工艺品等100多件套。

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展

3.宗教文化展

宗教是一种超世的精神信仰,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宗教同时也是一种敬神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它对于各民族的习俗和历史文化有深远广泛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各民族的宗教文化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宗教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既有外来的世界性宗教,也有本土的民族宗教、原生宗教和各种民间信仰,它们之间形成多样性和谐的关系。我们国家的宗教政策是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本展厅按照教派分为五大部分,共展出藏族、傣族、回族、傈僳族、瑶族、纳西族、水族、壮族、蒙古族等民族的宗教文物130余件。

4.少数民族古文字陈列展

中国是人类文字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文种最多、类型最齐全的文字大国。世界几大文字体系都曾在中国历史上出现,有的还一直沿用至今。为了保护和展示这份珍贵的记忆遗产,我们组织了这个中国民族古文字展览。展览分成“汉文体系的民族古文字”“外来文字体系的民族古文字”:原始信息符号与古籍版本“”本土民族古文字“四大板块,共分4个展厅,其中《原始信息符号与古籍版本》陈列在走廊展厅。本展览展示了30余种文字,有的沿用数千年至今,也有的早已消亡。文字是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各民族使用文字的情况错综复杂,许多已经湮没在悠久的历史当中。通过本展览可以了解到人类文字产生与发展的脉络,也可以了解到不同族群的文明起源与旅程。

蓝纱马蹄袖八蟒蟒袍满族清代北京

马哈鱼皮贴花女袍赫哲族20 世纪 70 年代黑龙江饶河

勾莲蝙蝠纹漳绒男袍藏族清代西藏

交领纳花袷袢维吾尔族清代新疆

5.台湾少数民族木雕文化展

居住在台湾宝岛的少数民族,中国大陆统称为高山族。主要包括居住在中部山区和东部纵谷平原的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邹人、赛夏人、邵人、噶玛兰人、太鲁阁人、撒奇莱雅人、赛德克族等人、拉阿鲁哇人、卡那卡那富人,以及居住在兰屿岛的达悟(雅美)人, 现有16个原住民族群,现有人口为50多万人。

台湾少数民族是台湾最早的居民和拓荒者,他们所创造的绚丽多姿、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本展览所展出的各类文物,多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台湾进行田野调查时所征集。它们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当时台湾人民的生产、生活面貌及审美崇尚、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状况,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

高山族形成与发展的大致历程是:汉朝和三国的“山夷”、隋朝的“流求”、明“东番夷”、清“番族”。根据考古发现,台湾岛上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有“左镇人”在活动,1.5万年前还有“长滨文化”的主人。其生产生活状况与大陆东南方的原始人较相似,因此,一般认为高山族最初源于古代的越人,后来又有多种来源。

二、馆藏精品介绍

1.服饰

蓝色缂丝云龙纹夹绣蟒袍

这件男式蟒袍为满、汉族官服。大襟右衽、袖头呈马蹄形,故称“马蹄袖”。袍身绣蟒纹、鹤蝙蝠,下摆绣立水纹(又称“海水江涯”),间饰云、蝠、鹤等纹饰。蟒袍为皇子、皇子福晋,下至文武品官及命妇专用服饰,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饰制度,以其服装颜色及所装饰的蟒纹数目多寡辨等级。蟒袍三品以上绣九蟒、四至六品绣八蟒、七品以下绣五蟒。此件蟒袍为四开裾九蟒蟒袍,前后各三蟒、肩部两条过肩蟒、另有一蟒藏于右襟内侧下摆。清朝官服有吉服袍和便袍之分,区分的依据是便袍没有马蹄袖,而吉服就是有马蹄袖。这件属于吉服袍。

马哈鱼皮贴花女袍

赫哲族最有特色的传统服饰是鱼皮衣。鱼皮衣一般分为鱼皮长衫和鱼皮套裤。制作方法:剥皮、晒干、刮鳞、夯熟、染色、用兽筋线或鱼皮线缝合。这种服装春秋穿上捕鱼,不易透水,冬季穿他狩猎,耐磨结实。这件女长袍和童服均用马哈鱼皮制成,领边、衣边、袖口等处补绣云纹花边。

交领纳花袷袢

同色线,绣花袷袢。清代时期维吾尔族有声望的男士或宗教人士穿的服装。

周汝诚译彩书东巴经纳西族云南丽江

杏黄色缎面织墩莲龙纹男袍

藏族贵族男子服饰。织有莲花、缠枝纹、蝙蝠图案。藏族贵族服饰质地精细,藏袍宽大,臂膀可以在袖筒中自由伸缩,一般只穿一只袖子,另一支袖子扎在腰际。且束腰带时,将下摆提至膝盖,上身提成一囊状。出门在外时,可将木碗放入衣服所形成的囊中。

贯头麻布贝珠衣

生活在台湾的高山族泰雅人的贝珠衣,是用热带海洋中一种名为砗磲的软体动物的三角形硬壳经过切割打磨成一颗颗小贝珠,并将之串联缝制而成。每件衣服需用贝珠几万颗至几十万颗之多。过去,它是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只有头目、族长或猎头最多的勇士才有资格穿用。除此,贝珠衣还常常被当作聘礼和货币使用。

髹漆牛皮铠甲

彝族铠甲为其传统护身服饰。用黄牛皮制成。整付铠甲分前胸和后背两片,每片又分为上下两截,上截前后各由五块硬皮组成,外涂彩漆,用以护胸。下截将300多块长方形小皮块用皮条缀联成片,状似短裙,可以护腹,其彩绘纹多寓意防矛避箭,保护穿甲人平安胜利。过去皮铠甲不仅是彝族征战械斗的护身工具,而且还是财富的特权的象征。

白底织十字氆氇

贯头麻布贝珠衣高山族清代台湾

白色十字花氆氇藏族20 世纪 50 年代西藏

髹漆牛皮铠甲彝族20 世纪 50 年代四川

周汝诚译彩书东巴经纳西族云南丽江

族谱图畲族30cm×1000cm

氆氇,藏区出产的羊毛织物,是制作床毯、服装、鞋帽的主要材料,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该氆氇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十四世达赖喇嘛敬献给毛主席和党中央的礼品。该氆氇采取白底扎染十字的织染法,属六中氆氇中最上等的刷毛未剪细毛的徐玛。

2.宗教

彩绘布质《天路图》

纳西族东巴教的长幅布卷画,通称为“神路图”,它是东巴教绘画中的巨作。此类画一般长10-20米、宽1尺左右,有“古代宗教绘画第一长卷”之誉。文化内涵异常丰富,在国际学术界被视为宗教绘画一绝。如今,此画已成稀有之物。很少见到尚留存民间的神路图了。“神路”之意为东巴为死者评断、指点通往神地之路,把他们从地狱的煎熬中解脱超度出来,转生为人,送至神灵之地。在纳西族的丧葬和超度亡灵仪式上,根据神路图导引死者灵魂进入新的生命场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届时,要把神路图展开,众东巴站于图旁依次咏诵8册《神路图经》,为死者评断路径,导引亡灵穿越鬼地;摆脱恶鬼的种种折磨。在纳西族实行传统安葬习俗时,要在安葬场铺开神路图,把图上的鬼地部分朝着死者头部,向东北方向铺开。往东北方向铺的意思是死者灵魂将回归东北方向的纳西远祖之地。把死者灵魂送到“祖先之地”是纳西族的古代民俗。各地纳西族都有十分详细的送魂路线,灵魂返祖地必经的每一个地名都在口传和写于东巴经的送魂路线中标出。其画面所绘鬼神人三界有数百个人神鬼兽的形象和很多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物象,有佛像、神像、各种动物神,七八十个奇禽异兽以及东巴跳神的舞蹈布局,画卷内容以灵魂不灭、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佛教信条为指导,用连续性和富有戏剧性的画面表现人死后亡魂不灭。

鎏金十一面观音铜像藏族清代西藏

贝叶经傣族清代云南

珊瑚松石银牌链盛装头饰蒙古族内蒙古鄂尔多斯

珍珠玛瑙珐琅点翠钿子满族清代北京

周汝诚译彩书东巴经《媒歌》

又作《婚歌》或《白鹤吟》。作品以“江水日夜流,条条有源头,婚歌代代传”古谱作开头为引子,导出远古男女众神的婚配,男神以神马为信物送给女神,女神以神牛为信物回赠男神,男神女神成婚后,生下九个能干的男儿,七个聪慧的女儿。儿女们把天空装饰得星明斗灿,把大地打扮得树碧泉清,建起九方村落,筑成七地寨子,处处有人烟,四时飘歌声。第二部分,以蜜蜂作媒起兴,描写接新娘的场景。新娘接到后,邻里亲友来做客、敬酒,挑彩线编花,戴给新人,举金银酒碗祝愿:花儿并蒂开,快快结果来。第三部分摹写婚仪的热闹场面:以翠柏做成结婚神柱,神弓神笺放在柱旁,五彩丝线缠在柱上—白线象征晴空和星辰永远闪亮;黄线象征大地万物兴荣;绿线代表树林永远长青;红线代表火焰照亮黑暗;黑线代表大海永不枯竭。又搭起彩门,把幸福、吉祥迎进门来。最后祝福新婚夫妇的日子“像星星一样兴旺”“像蜂蜜一样甜”。《白鹤吟》虽然主要描写的是婚礼,但其中歌颂了劳动,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追求。

彩绘纸质《祖谱图》

畲族图腾崇拜残留的主要标志。又称“祖公图”。一般为同姓村寨所共有,是根据畲族始祖盘瓠传说的内容,以连环画形式的画像40多幅绘于宽约30厘米、长约10米的布帛上。畲族人民十分重视祭祖,每逢祭祖必挂祖图,供族人虔诚瞻仰和祭拜。畲族人民祭祖不仅祭祀同姓本祖祖先,还祭祀本民族各姓始祖盘瓠王,据称,盘、蓝、雷、钟姓都是盘瓠王后代。

贝叶经

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Pattra的音译,为棕榈科的贝叶棕)树叶上所写的佛教经文。由傣文或巴利文书写,内容除佛经之外,还有传说、故事、诗篇和历史纪录等。贝叶经被称为傣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在傣族人心目中,把佛经写在贝叶上敬献给佛,被视为崇高的美德,是最真心向佛的一种善举,形成了群众性习俗。

人舟纹木雕版

反映了高山族对水神崇拜转变为对舟的灵物崇拜。台湾经常暴发台风、洪水,高山族对水很崇拜,而舟在洪水中能救人一命,因而高山族各族群多有崇拜舟的信仰。

鎏金十一面观音铜像

观音为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与“大势至”同为阿弥陀佛左右胁侍,三者合称“西方三圣”。十一面观音为观音菩萨形象中的一种,为藏传佛教中常见的形象。

珐琅火焰三人头座内供颅器头骨碗

桐子花蝴蝶凤鸟纹苗族贵州黄平

密宗法器,梵语音,意为护乐,是大悲与空性的象征。也称骷髅碗,由一个整骷髅制成或用头盖骨制成的。一般沿碗边包镶银皮,下有金属托座,上有金属碗盖,盖钮为金刚杵形。是密宗修行仪轨中使用的一种供器。不是所有人的头骨都可以拿来做供器,需要符合三个条件:得道高僧、自然死亡、自愿。

3.头饰

桐子花凤鸟纹银冠

盛装头饰,银制。由300多朵桐子花状的小花扎于半球形的铁丝箍上,构成球冠形,耀眼夺目,华丽异常。银冠用铸炼、捶打、拉丝等工艺方法打制而成。整个凤冠造型及花纹图案寓意怀念祖先、企盼生活幸福等。

珊瑚松石银牌链盛装头饰

鄂尔多斯妇女婚礼盛装头饰。由发箍、流苏、护耳和后面凸字形屏风组成。几乎全用珊瑚、珍珠、玛瑙和镂花嵌玉的金银饰品镶嵌,耀眼夺目。除脸部外,整个头全被罩住了,完全反映了鄂尔多斯妇女不能“露顶出门”的心理。

珍珠玛瑙珐琅点翠钿子

桐子花蝴蝶凤鸟纹苗族贵州黄平

贵族妇女彩冠,俗称“钿子”,在节日及重要活动中佩戴。状如平顶帽,帽架用铁丝编成,外蒙黑纱,内衬棉布,上镶嵌珐琅、点翠花、红白料珠等作为装饰。

结语

自古以来,各族同胞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工艺都有相当精湛的水平。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风俗习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庆典礼仪、宗教文化各具特色。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以丰富的馆藏保护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庞大的资源保存了人类文化的遗产,担任起了物质文化背后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在全球化、现代化加剧的今天,该馆对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相关课题、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民族
我们的民族
党是民族的脊梁
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杨晓洁民族风 辑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传承 民族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