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斯巴达的德育及当代启示
2018-10-11章慧芳
章慧芳
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斯巴达德育产生于宏观的历史战争背景和微观的阶级对抗中。从宏观视角来看,斯巴达德育诞生于暴力成就勇者的战争时代。斯巴达城邦便是在战争征服中诞生,以掠夺财富和奴隶为主要目的,战争已经成为斯巴达人的职业,战争的技艺渗透在斯巴达的德育之中。基于微观视角来说,斯巴达德育是建立在镇压奴隶的阶级对抗上的。斯巴达阶层主要有奴隶主、自由人和奴隶。在城邦最繁盛时期,奴隶主约有9000人[1],而奴隶最初有大约20万人[2],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巨大的人数差异和沉重的阶级压迫使城邦内部威胁远胜外部,如何管理、镇压、奴役希洛人深深渗透在公民德育中。因此,本文初步探讨、分析斯巴达德育中的积极因素,辩证看待消极影响,为当前我国德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启示。
一、斯巴达德育的逻辑体系
斯巴达的教育是融合于国家军事体制之中的,因此,斯巴达的德育内涵和体系带有明显的军事色彩,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为勇者的德育理念
成为勇者是斯巴达教育的目标,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培养坚忍不拔的战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一方面,锻造成意志上的主宰者。斯巴达儿童从接受教育开始,就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冬天衣着单薄,不给吃饱,睡在沙滩上等,都是为把他们训练得更加忍耐、勇敢、服从,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磨练成体能上的优胜者。斯巴达妇女和男子一样接受包括跑步、摔跤等教育,身体强壮的妇女才有可能生出健康的婴儿,出生时,身体孱弱的婴儿被遗弃,身体强壮者才可以幸存,斯巴达青年在军营里接受各种锻炼,与野兽搏斗、参加拳击和摔跤比赛等,身体的力量被无限放大,成为体能上的优胜者。
(二)合力共生的德育内容
斯巴达德育贯穿于儿童、少年以及青年的整个教育过程当中,教育目的也是为培养勇敢的武士,其中又包含以下几种美德。第一,勇敢是最基本的品质。“那时,伴随着勇敢和力量而来的荣誉和名声是衡量人的价值尺度。”[3]勇敢是斯巴达人最完美的道德表现,斯巴达人从小被教育要像勇者一样主动走向死亡,战争时,国王在最前面,最勇敢的战士在军队的前面,懦弱者会被所有人所唾弃。第二,忠诚是最尊贵的品质。斯巴达最高的道德就是只知有城邦,而不知有个人,斯巴达少年从七岁开始便进入国家教育机关接受教育,至三十岁成为正式公民为止,忠于城邦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斯巴达战士的脑海中。第三,爱好荣誉是最至上的品行。斯巴达人的一生都在为城邦荣誉和个人荣誉而战,普鲁塔克认为,斯巴达人对荣誉的推崇已经达到近乎疯狂的热情。温泉关战役中,一位战士故意在路上拖延以延长自己的生命,生还斯巴达后,人人唾弃,直至再次在战争中用生命洗刷自己的懦弱和耻辱。第四,自由是最重要的品行。斯巴达人无时不在为国家自由和公民自由而战,亡国和被奴役视是最可怕的耻辱,“如果你尝过自由的味道的话,那就会劝我们不单单是用枪,而且是用斧头来为自由而战了。”[4]故自由是斯巴达人终生信奉不渝的信念。
(三)多维并举的德育方式
文明的源头选择了忠诚的勇者,但是美德不是生而就有的,要在生存的境况与力量的争夺中成就忠诚的勇者,需要一定的方式和方法来培育德行。斯巴达的德育方式渗透在军事训练、体育、音乐舞蹈甚至于屠杀和凌辱奴隶的罪恶行为之中。
其一,思维训练法。“政治谈话”是斯巴达道德教育中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主要用于形成青少年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的能力。埃伦会在晚饭后和青少年进行谈话,如发问“谁是城邦中最优秀的人?”“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最高尚的?”“你认为这个人的品行如何?”等,要求回答清晰、简洁、明确。其二,情感陶冶法。斯巴达人喜爱音乐并对音乐有天生的感知力,庄严肃穆的乐调和歌唱英雄的诗歌能使斯巴达战士勇敢作战、自我约束、陶冶其高尚的心灵。另外,斯巴达十分注意精挑细选那些英勇不屈的精神和高尚行为的故事,讲授给青少年们听。其三,意志锻炼法。斯巴达青年从小就开始意志的各种锻炼,并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要求,使他们能够忍耐劳苦、忍受身体伤痛,用强力甚至野蛮的方法去磨砺青少年的意志。其四,实践锻炼法。斯巴达少年被允许偷窃以训练其机敏,进入青年期,经常进行军事演习,拳击摔跤、狩猎也成为常规项目。军事演习中有一项血腥的秘密行动,侦查希洛人,屠杀希洛人。对于斯巴达德育训练中原始性和野蛮性的一面,我们应该辩证看待。
(四)全面德育责任主体的关注
斯巴达儿童属于国家所有,对青少年进行教育被看作国家的职责,全体城邦人民都竭力关注国家的教育活动,城邦政府有意的、直接的、且系统地训练全体公民德性,形成斯巴达多维度的德育责任主体(见表1)。
其一,家庭中注重亲子教育。强健的婴儿生存下来,交给母亲抚养,斯巴达父母训练其不哭不闹,不怕黑暗,不畏孤独,不愤怒。从婴儿开始就注重教育他们开心愉悦,学会满足,不计较的品行。其二,国家承担德育职责,斯巴达人在七岁至三十岁都在国家的教育场所下接受教育,七岁以后,进入国家教育机关接受教育,衣着单薄训练其耐寒,睡在沙地以忍受艰苦,不准吃饱来忍受挨饿,鼓励偷窃以训练其机敏性,学会勇敢等。二十岁开始驻扎边境,三十岁通过仪式获得公民身份。其三,全民皆师监督。在国家教育机关,青少年的品行由长老、教导员、“鞭打者”、小队长等监督,并且每一位斯巴达公民都有权利监督和教育,就像是他们的父亲和导师来观察和监督这些未来的斯巴达战士一样。[5]
表1 斯巴达德育阶段一栏表
研究来源:本研究整理。
二、斯巴达德育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辩证看待事物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影响。斯巴达的德育既有值得借鉴的内容,也有其落后的弊端,对此,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现当代的德育实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解决德育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加强道德意志的教育
斯巴达的德育理念是培养真正的勇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斯巴达对国民教育极为严格,注重青少年意志品质的磨练和身体素质的锻炼,培养了斯巴达公民顽强拼搏、勇敢忠诚的意志品质。但是,也塑造了其残忍冷酷的一面,这一点是不可取的。当前我国德育过程中突出的问题主要是道德意志薄弱引发道德行为的失范,“比如堕落、没有主见、优柔寡断、容易放弃坚持、屈服于个人的欲望或无法抗拒诱惑等。”[6]一方面,是由于环境的复杂化、文化的多元化、网络的开放化等增加了很多外在偶然的诱惑因素;另一方面,是在长远价值的遥远性与短期行为的及时性之间,学生满足于一种短暂的舒适性需求。基于此,我国德育工作要强化学生道德意志的教育,增强学生明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将未来价值的长远目标分解成不同阶段可实施的阶段性目标,使学生不断获得短期行为满足的成就感,从而培养道德意志的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性。
(二)注重德育方式的实践性
柯尔伯格认为,个体道德的发展是主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和实践活动过程中构建起来的,并不是德育知识内化的过程。斯巴达注重德育方式的实践性,把德育贯穿于公民军事训练、体育、音乐舞蹈等中,以实践推动斯巴达少年理解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塑造道德行为。但是,我国德育往往注重德育知识灌输和技能给予,学校德育课堂教学仍然并长期将是道德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效用,但仅仅依靠理论灌输,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实现已生成的德育价值意义,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学校要创设多种德育实践活动形式,通过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校内的各种兴趣社团活动,增强素质提升能力;通过开设各种与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相关的实践,尤其是专业实习、创新实践、勤工俭学等,帮助学生树立职业道德,激发创新思维,引导自强自力;通过开展服务群众、回馈社会等公益性实践活动,丰富道德情感体验……总之,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不断检验、重组、更新道德观念,在实践中实现生成其价值意义。
(三)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
国家全方面关注斯巴达少年的成长。家庭教育中强调母亲为德育责任主体,国家教育场所注重不同的责任主体,以此形成斯巴达“全民皆师”奇迹。但是,当前我国的学生道德教育还尚未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局面。就家庭而言,家庭对孩子的德性养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教养方式的不当、教育观点的陈旧等,引发了一系列青少年德育问题。因此,家庭成员中尤其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亲子教育,改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方式、营造孩子民主、开放、和谐的成长氛围。对学校而言,学校是学生德性养成的主要阵地。但是学校德育长期以来受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流派思想,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外加德育课程本身理论性强的特点,难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改变传统德育模式,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德育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增强德育效果的实效性。对社会而言,社会德育是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的延伸。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信息传播的大众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教育活动打破了时域、地域、文域的限制,网络安全、校园欺凌、文化低俗等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威胁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网络安全治理和监控、优化学校、社区的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