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尼各马可伦理学》看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
2018-10-10桂钰涵莫凯洋
桂钰涵 莫凯洋
摘 要:作为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在科学和哲学领域都进行过诸多研究与阐述。尽管随着化学和物理作为单独学科出现其所建立的对世界的概括性描述被科学家所提出的“新科学的世界图景”所取代。但学界仍不乏有“不了解亚里士多德,就无法了解古代希腊人的智慧成果”;“整个今天的西方哲学都不过是古代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注释”等赞誉;其在实践哲学等哲学领域所建立起的著作也依旧被视为西方实践哲学的基础,至今为人所探讨援引,因此,从《尼各马可伦理学》入手,通过著作寻求其中的哲学意蕴,因而结合现状,引发实践哲学的新思考。
关键词:实践性智慧;创制;德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8.078
实践哲学并不是哲学发展最初端的产物,而是由亚里士多德创立。从《尼各马可伦理学》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首先需要提及的是:《尼各马可伦理学》虽然以“伦理学”命名,但其同亚里士多德的另一部著作《政治学》一样,都更接近于实践哲学的范畴。同时,由于亚里士多德的诸多著作多为讲稿式,其中理论并不集中,因而《尼各马可伦理学》有“其为后期多组讲稿拼凑修改而成”这一说法,这也致使了书中观念有不相统一之处。然而尽管全书不是一部能够规范统一的作品,但其关于实践哲学的主要论述,仍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体系的建立,有程碑式的贡献。
1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产生
1.1 政治背景:城邦制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城邦必然是影响人对于幸福等一切体会的重要因素, 并且“城邦在本性上先于家庭和个人, 因为整体必须优先于部分。”即:人生要关注自身的“幸福”,就必然受制于他所生活的这个整体。 在这个基础上, 亚里士多德又在《政治学》中详述了公民在城邦中的价值判断和目的选择以及城邦除了体制概念外的精神归属性。在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第十卷中,亚里士多德提到:“理学和政治学结合的实践哲学也就是‘人的本性的哲学”在这一理论中,城邦中公民幸福、德性及行为为主要对象的反思的实践哲学意蕴出现。至此,在城邦模式上,个人如何在城邦中获取“幸福”的实践哲学理论得以建立。
1.2 社会背景:智者学派对人的关注
人是实践哲学的主体,当智者学派把人作为主体进行突出之时,人的实践活动就自然的成为了思辨的焦点。“智者把哲学从上天下降到人间, 使注意力从外界自然转向人本身, 而且认为专门研究人类就是研究个人。 ”與自然哲学家把人看作自然存在不同,智者学派认为,人自身即是一种尺度。人们通过自己的感知,来判断万物,并同时对道德价值进行规定。因而,人类的判断不能是虚无无序的。当然,这种对万事万物感知也需要一个基础性的度量衡,尤其是在道德尺度的判断上,需要有一个标准,基于此,人们开始在实践中对伦理与政治产生思辨,实践哲学也在思辨中得以产生。
1.3 思维因素:博采众长的总结式思想
实践哲学的产生并不是哲学发展最初端的产物,而是由亚里士多德创立,这跟其思想特点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可以看到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亚里士多德在提出和阐述一种其理论思想之时,通常会博采众长,先综述总结前人及同时代哲学家的成果,而后才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其理论更加全面,以在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这两种观点的汲取为例,亚里士多德会将智者学派所倡导的以个别经验为中心的理论同苏格拉底强调以知识为本进而寻求“善”,的思想加以整合,这才提出了全新的实践哲学思想。
2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
2.1 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为实践哲学的分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到了“eudaimonia”。有译者认为,“eudaimonia”并不能直接译为“幸福”,而是兴旺、成功地生活之意,是和幸福间接联系的。认为,“eudaimonia”既是其伦理学讨论所指向的目的,同时也是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即:“eudaimonia”如何获得。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如何获得eudaimonia,而不是为什么能获得。他认为,如何指导人们获得优良成功的生活远比仅仅只去探求获得兴旺、成功的原因要重要得多。从这个问题出发,亚里士多德在对人的讨论上将人在性格上的优秀和智力上的优秀分别用勇气、公正以及知识、判断力、“实践性智慧”等词加以区分论述。以此来找出拥有哪些特性会使我们更加接近“eudaimonia”这一状态。也基于这个基本问题,他提出,“eudaimonia”是“与优秀相一致的一种心灵活动”。在这里,活动一词形容了“eudaimonia”的非静止状态,心灵强调了天赋,而优秀则是要出色完成这一活动过程。
2.2 公民德育的概念
“德行”一词在古希腊本是卓越的意思,而“ 公民”(citizen) 一词的意义是指一个政治的概念与身份, 是一个拥有分享审议式或司法审判公职(不管时间长短,无论是否有固定任期)权利的人。“公民就是凡分享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城邦生活的人。” 在实践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在城邦中获得“eudaimonia”,共同的“eudaimonia”获得与每个人的美德密不可分,因而教育至关重要,通过教育,每个人才能拥有足够的德行,从而达到实践哲学的最终目的。
在公民的德育方面,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 中写道:“政治学的目的就是最高的善,而这门学科主要的关怀就是要使公民具备某些特质、德行以及行善的欲望。” 即:统治者要让公民拥有德行,城邦才能进步与幸福。而在对于儿童的德育培养上,亚里士多提出了涵盖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身心德育并将公民德育与个人德育相结合,并认为只有这样,城邦与个人才得以共同发展与获得幸福。
2.3 民主政体的理想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关于政体的实践中,亚里士多德提到了民主制政体:“主张大众而非少数精英进行统治的观点……似乎是对的。尽管并非每个人都是精英,然而当他们合在一起就可能会做得更好——不是作为个体,而是集体行动。”此处,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应该拥有精英,但国家良性运行的最优选择却应该是一种集体共享。此时,国家的目标同个人目标应合二为一,而这种共同的“eudaimonia”便是一个群体对于共同自由的追求,民主理念的基本原则由此产生。
2.4 中庸即美德
如上文所述,在亚里士多德所阐述的诸多设想中,都带有中庸的特点,认为事情不偏不倚才能达到一种幸福的状态。如:他在对于城邦设想中,亚里士多德提出城邦应该存在具有保护作用的军队,但这种保护基于一种防卫而非侵略;他曾建議在外交中以友好良善为主,并将“善作为目的”。这种对寻求和选取中间状态的提倡,也影响了他诸多政治的主张。
3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存在问题
3.1 极权主义倾向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对于城邦的制度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但他却高估了城邦集权的优越性,并将奴隶制向乌托邦方向进行了美化。他认为,城邦的干预是为了让生活更加优良,因此,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干预。然而,他所提出的具体政策却都有着过度干预的倾向,立法者在公民生活中拥有各种管控与干预的权利,使得其理论政策更多的显现相出控制公民的生活而非干预的迹象,公民的自由遭到损害,极权主义的倾向便由此凸显。
3.2 相对的“善”
受到时代和等级制度的限制,城邦的奴隶制对亚里士多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使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德育与“善”,乃至最初追求幸福的“eudaimonia”这一概念都只是基于公民的特权,而在当时,公民权只属于少部分人。在希腊奴隶制中,妇女儿童与奴隶皆没有公民权,身处统治者地位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女性、奴隶及一些人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是他们一出生就决定的属性:“一些人,作为一个人来说,天生就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他人,因而天生就是一个奴隶。如果作为一个人,他只是一项财产,那么他就属于别人——财产只是帮助主人做事情的工具,并可与主人分离开。”这些人的幸福或优良生活,只能由奴隶主来决定,归根结底,这些人没有自由、民主的公民权利,公民权力也只有男性公民才可以拥有。从这个维度来说“善”与“幸福”并不是全体城邦成员的共同追求,而只是少数奴隶主才能享有的特权,他所提出的实践哲学的主体,也只针对少数公民。
3.3 政策与理论原则相悖
在亚里士多德诸多理论的详细地述说中,或多或少的都出现了政策与理论原则相悖的问题。在国家政策上,亚里士多德提出:国家控制公民以及实施德育是为了让公民更幸福的生活,并享有更大的自由。此时的理论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善”与“仁爱”,然而,在其论述的具体政策上,却体现了与此相反的主张。如在财产方面,他提出“很明显,财产应该私有,这样更好些——不过人们应当可以共同使用。”但又立刻补充道,“立法者有责任确保公民们都这样做”。而在德育上,他同样阐述了立法者:“必须首先关注两性的结合,确定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人之间建立婚姻关系。”这是和自由相悖的干预。可以看到,从怀孕开始的,直到儿童成为公民之前,“立法者尤其必须忙于年轻一代的教育问题……因为整个城邦只有一个目标,很明显地……公共事务应由公众来管理;我们不应认为每个公民都是属于他自己,而应认为他们都属于国家”显然,在他划分立法者权利之时,公民的权利已经受损,“善”与“仁爱”也因此而削弱。
4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启发与影响
4.1 以公民政治家与立法者构成的社会秩序
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里,构造出了一个稳定优良的城邦体,在《尼各马科伦理学》和《政治学》 这两本书中, 亚里士多德用分别从个人、政体和立法三个角度及其之间的联系出发,描述了一个他心中动态的乌托邦,在《政治学》中,他用船舶职事与水手德性的关系来比喻城邦政治职司与公民德性的关系: 公民之于城邦恰恰好像水手之于船舶。水手们各司其职,一为划桨,另一为舵工,另一为瞭望; 每一良水手所应有的德性就应当符合他所司的职分而各不相同。而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则对“每一位水手”所应具有的优良性进行了描述。书中通过公民个人、政治家与立法者三者的动态平衡才最终确保城邦安全、使社趋于稳的这一定理念里,实际上建立了这样一种社会秩序中:具有公民权的人中,公民会遵守各自的德性,各司其职; 统治者负责维护城邦体制运转,保护公民的权益与安全;而立法者则制定调整国家的干预管控,提出法案,确保政策符合实宜。这些制度的提出是亚里士多德在探寻一个稳定整体与良好的社会运行秩序,这对于之后社会秩序与国家整体的建立,提出了一种新思路。
4.2 主动德性与自主选择的理念
亚里士多德实践概念凸显了人类生活中一个以自身为目的的行动领域,在这个领域中行动是由人自主选择的,而且本身就是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会主动进行选择的,此时,一件事物的抉择完全取决于公民自身,因此,德性与自制十分重要。这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认为对于主动德性的培养是人达到幸福的重要条件,这为之后德育培养以及公民行为规范建设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石 ,在对于伦理道德问题的讨论中,其理论观点的也仍多有引用。
4.3 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智慧通过将内在的德性与外在的实践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以德性指导实践行动并在实践指导中达到理性的能力。与伦理德性不同,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实践智慧将理论理性同实践理性加以结合,强调对事件的处理能力,并希望由此使人能在具体的现实境遇下通过实践智慧做出判断。可见,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实践智慧是关乎人们价值取向与行动方式的,它既指导人们找出实践中应该如何做的方法,又令德性成为人们在实践中所应该践行的自我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这对于今天社会秩序与个人道德标准的建立仍极具启示作用。
在希腊文中,哲学是爱智慧。在古希腊灿烂的科学与哲学成就中,亚里士多德的一系列著作与思想不止一次地复兴。在其思想传入欧洲后,他的思想全面扩散开来,许多学说成为了教会也无法完全抑制的真理,他的观点也在各个领域屡被引用。对欧洲哲学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关于实践哲学的概念,将抽象论证同事实实践相结合,其中不乏现代所提及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和解决今天的问题提供了灵感与创造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4.
[2]姚介厚.西方哲学史(第二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梯利.西方哲学史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姚介厚.西方哲学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英]狄金森.彭基相译:希腊的生活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