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究生导师视角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研究
2018-10-10徐凌霄马振秋王黎芳王兆品
徐凌霄,马振秋,王黎芳,王兆品
(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导师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对完善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旨在全面深化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1-2],分析临床医学导师对研究生指导情况的评价,为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对策,进而为高校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邵逸夫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童医院和口腔医院六家附属医院的研究生导师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在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等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编制调查问卷。调查采取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利用各附属医院已建立的导师微信群,于2017年8月8日至14日发放电子调查问卷,问卷采取匿名方式填写。微信群共有临床导师337名,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23份。
3.统计学分析。将问卷数据收集整理后,采用SAS 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数据以频数、百分比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 果
1.导师基本信息。本研究共有223名导师参与调查,其中男性127名,占57%。年龄在35岁及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及以上分别为 17人(7.6%)、103人(46.2%)、86人(38.6%)和 17人(7.6%)。博士生导师 111人,占49.8%。职称以正高级居多,占 68.6%;副高级职称占23.8%。担任科室副主任及以上职务的导师占65%,不担任任何行政职务的占35%。
2.导师对研究生指导情况。师生间关系良好,良师益友型占87.4%。导师日常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内容依次为学术研究、学术规范和学业内容,但日常生活交流沟通很少,仅占13%。导师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的主要方式为当面一对一交流、文字交流和组会,57.4%的导师与研究生就学术、学业进行交流的频率在“每周1次及以上”(见表1)。
表1 导师对研究生指导情况
3.导师对研究生满意度评价。导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规范、团队协作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的满意度以及各方面表现总体满意程度(89.7%)较高,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58.7%)和学术研究能力(67.7%)满意度相对较低(见表2)。该满意度评价结果与导师的性别、年龄、是否博导、职称和职务无关(P均大于0.05)。
4.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心程度。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导师对会议精神的了解程度为68.6%。此外,仅有55.2%的导师认为自己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见表 3)。
表2 导师对研究生满意度评价(%)
表3 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心程度
三、讨 论
本研究发现,导师对研究生各方面表现总体满意度较高,但在某些具体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与提升。
1.加强对研究生的多元化指导,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研究生教育是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导师不应局限于学术、学业指导,还应重视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日常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多元化指导。本研究发现87.4%师生关系属于良师益友型,该结果与其它研究相一致[3];导师日常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内容更多地集中在学术研究、学术规范和学业内容,但日常生活交流沟通很少。此外,本研究还发现高达44.8%导师不清楚自己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因此,作为研究生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导师不但要教书,更要育人。导师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加强与研究生在思想、情感、生活等方面的沟通交流,重视对研究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人文精神的启迪。这不仅有助于师生间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而且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研究生遇到的种种压力与困惑。导师既是研究生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人生道路上的指导者,导师应加强对研究生的多元化指导,不断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2.增加与研究生见面交流沟通频率,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当面一对一”方式与其它交流方式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导师不仅能对研究生进行学术指导,还能使研究生更加直观感受导师的学术涵养与个人品德,为建立和谐理想的师生关系奠定重要基础。本研究发现,导师与研究生就学术、学业进行交流的频率在“每周 1次及以上”的仅占57.4%。研究结果显示,师生见面交流频率高的情况下,研究生对师生关系的各项评分均较高[4]。因此,导师应增加与研究生见面交流沟通频率,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自由学术空间。研究生自身综合素质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发现导师虽对研究生总体满意程度较高,但对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满意度相对较低,反映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较为欠缺,这与我国传统文化、社会背景、教育体制和家庭教育模式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策略有: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创建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区、跨国界“联盟式”培养模式,培育研究生的协同创新能力;加强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创新;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倡导自由的学术交流氛围。
4.深化医教协同,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为契机,结合我院“双一流”建设目标与研究生教育现状,进一步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主要举措有:推进“5+3”主体培养,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改进招生工作,提高临床医学生源质量;进一步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深化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化医学院职能,强化医学院对医学教育的统筹管理和组织领导;成立依托附属医院的临床医学院,明确和落实临床教育教学的主体责任。
综上所述,为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应加强对研究生的多元化指导、增加与研究生见面交流沟通频率、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等。然而,评价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指标是近期考试和研究成果,远期是用人单位的评价,本研究仅为导师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观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尚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