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市主城区社区体育建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8-10-10高小明方东玲

关键词:合肥市居民社区

高小明,方东玲,费 强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部, 安徽 合肥 230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1]建立适合我国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无论是对体育强国战略的实现,还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都有促进作用[2]。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于社区体育锻炼的需求越来越高,主要关注环境、设施、活动、体育指导员等方面[3-4]。2016年底,合肥市发布了《合肥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民健身,健康合肥 ”为主题,通过立体构建、整合推进、动态实施,推动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本研究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合肥市蜀山区、庐阳区、包河区、瑶海区四大主要行政区社区体育建设现状进行调查,获取当前合肥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现状以及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因素等资料,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一、合肥市社区体育建设现状

课题组于2017年在合肥市蜀山区、庐阳区、瑶海区、包河区等社区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目的和方式以及对社区体育建设的满意度。问卷共计1 200份,回收1 098份,其中18—44岁人群560份,45岁以上人群538份。男性412人,女性686人。蜀山区216人,庐阳区219人,瑶海区295人,包河区368人。

(一)社区体育建设资金投入和使用状况

社区体育的举办资金主要来源于合肥市体育彩票公益金,经费的用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组织社区体育活动。全市每年约投入1 000万元用于组织各类体育活动,有针对社区居民的,也有面向全球的竞技类体育赛事。第二,用于场地设施建设。“十二五”以来,全市每年投入800万左右,建设多功能运动场、全民健身苑、社区体育俱乐部等,这些投入完全放在社区,直接惠及辖区居民。第三,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全市每年投入15万元用于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建设。截止到目前,四大主城区已陆续建成国民体质监测站,内有许多仪器设备,可免费为辖区居民测身高、体重、量血压等,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提供指导和服务。

(二)社区体育用地位置和面积状况

“十二五”以来,合肥市一直致力于在城区打造10分钟健身圈,即居民步行或骑车10分钟赶到健身场所开展健身活动。该目标现在在城区已基本实现。全市的健身场所大、小结合,大到全民健身场馆、健身中心,小到小型的全民健身苑,笼式多功能健身场。全民健身苑是以10件体育器材为一个单位,目前在合肥市511个社区已达到100%全面覆盖。除此之外,与园林景观、街头广场绿地相结合建设健身场地,集中表现在环城健身带,蜀峰湾体育公园,花冲体育公园,庐州公园,杏花公园全民健身场所等,建立跑步道、游步道,组建健身器材等,供居民锻炼使用。

《“健康合肥2030” 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合肥市将建设市青少年集训中心、市水上运动中心、滨湖全民健身中心、市综合球馆,建成三到五个体育公园。到2030年,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四级”公共健身服务网络,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

(三)社区体育设施的种类和数量

当前,合肥市四大行政区的社区都配有较为齐全的体育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主要基于普通大众的喜好,旨在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主要分为室内和室外两大类。室内场馆大多设有乒乓球台、羽毛球场、瑜伽、舞蹈等场地和辅助器材。室外健身苑和笼式多功能运动场多设有跑步道、田径场地,器材主要有扭腰器、蹬力器、划船器、跷跷板、单双杠、云梯等,数量上基本能满足普通市民锻炼的需求(见表1)。

表1 合肥市主要行政区体育场地统计

(四)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合肥社区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三类:社区居民自发进行的体育锻炼、体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运动会,以及竞技类赛事。

全市社区体育活动可选择的内容涵盖60多个健身项目,包括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游泳、自行车、健身走等普及程度较高的项目,武术、太极拳剑、健身气功、空竹、健身秧歌、风筝、象棋、围棋等传统体育项目,轮滑、体育舞蹈、台球、门球、广场舞等现代体育项目,还有柔力球、健身球、可乐球等新创健身项目。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健身项目和内容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开展的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近年来,合肥市还加快了国际性重大品牌赛事的培育,先后成功举办了国际马拉松、国际自行车、亚洲轮滑赛等等,积累了丰富的办赛经验,促进了世界多元文化对话、交流、融汇。同时积极寻求引入更高水平的国际赛事,提高合肥知名度和软实力(见表2)。

表2 合肥市2017年主要体育赛事

二、合肥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场地布局不均衡,结构不合理

根据合肥市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结果及本次调查结果,目前,合肥市体育场地现状与发展水平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室内外体育场地设施比例悬殊。目前,室内场地面积只占总的体育场地面积的8.98%。较为缺乏的是室内羽毛球场地、室内游泳池。室外较为缺乏的是标准的足球场地。第二,区域差距大。合肥市四个城区之间的场地布局不均衡,蜀山区体育场地面积最大,是瑶海区的2.5倍,是庐阳区的3.5倍。城市体育设施明显多于乡村体育设施,有的县甚至连一个大型体育馆都没有。第三,农村学校体育活动场地不标准。有的学校仅圈一小块地就算作体育活动场地,面积甚至达不到100m2,标准的400米塑胶田径跑道更是少之又少。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比较紧缺,室内外器材的拥有量上也不平衡。

(二)中小学运动场地对社区居民开放难度大

当前,中小学运动场地并未对社区居民完全开放。很多学校表示安全隐患、体育器材损害严重、维护资金和人员跟不上是制约运动场对居民开放的关键因素。例如,有的人在学校场地运动受伤将责任归咎于学校;有的人对学校器材不爱护、损害严重,甚至存在过激行为;有的人乱丢垃圾,需要学校去清扫等。这些都需要学校花费精力去管理,成本较大。因此,在教育和体育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还应进一步细化。

(三)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区体育场地设施不齐全

调查中,大多数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区,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配套建设与居住人口数量相适应的体育场地设施,甚至连一张小小的乒乓球台都没有,数量不够、档次不高。原因主要在于开发商追逐经济利益和相关部门管理上的缺位,破坏体育设施情况有所增加,有的小区个别健身路径建设不到两年,遭到人为破坏严重,导致无法正常使用。

(四)缺少幼儿锻炼的场地和器材

调查显示,大多数家长都不喜欢带幼儿去社区体育场所锻炼,而是更倾向于去大型购物中心的儿童体能素质拓展游乐场。原因是社区器材缺乏新意,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也不能开发孩子的智力,不能锻炼孩子的灵敏性和耐力。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器材都在室外,受天气因素的制约较大。购物中心里的儿童体能素质拓展游乐场,虽然要办卡,交一定的费用,但是有专门的体能教练指导,教练根据家长叙述孩子平时在哪些方面有缺陷,就可以量身定制一些项目,使孩子的能力全面提升。

三、合肥市社区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大型体育赛事多,社区居民活动少

近年来,合肥报道的大型竞技类赛事很多,有些还吸引了世界高手前来参加,这不仅打响了合肥的城市品牌,也带动了合肥的经济发展,是互惠共赢的举措。但这些赛事由于其“高大上”的特质,很少吸引社区居民的参与。

在问卷调查中,很多居民表示社区从未组织体育活动或不知道是否组织活动,而各主要行政区群众体育活动负责人都表示组织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运动会等。矛盾的根源主要是这些活动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和主体对象存在局限性。大多数运动会安排的时间是工作日时间,主要是辖区所属企事业单位统一组织员工参与。而对于居住在社区的一些居民来说,活动大多是上班时间,周末和晚上基本不组织活动。

(二)活动宣传力度不够,参与难度大

很多居民表示不知道社区是否组织活动,而实际上却有一些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过。可见,体育活动宣传力度不够,范围不广,没有在社区居民中产生较大影响而成为居民津津乐道、茶余饭后的生活亮点。此外,活动报名需要找专门的组织机构且都有固定的上班时间,无形中增加了报名的难度。相比较现在发达的网络,这种方式太过于局限,成为阻碍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一大障碍。

(三)体育指导员价值不凸显

全市每年有各级各类社会公益性体育指导员活跃在各个晨、晚练点和相关的体育活动中。这些指导员由各区、市、国家免费培训,采取逐级晋升的方式,执证义务上岗。目前,合肥市有16 000多人有证书,占总人数比例的15‰,他们也配有统一的服装,但未达到全面覆盖的程度。但是,体育指导员价值并不显著。很多居民对“体育指导员”这个名词比较陌生,表示没有听说或看见过。可见,体育指导员工作没有深入人心,没有很好发挥价值。这与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知识水平和工作方式有关。

(四)国民体质监测覆盖面窄

调查中90%以上的居民都没有参加过或没有听说过居民体质测评。可见,该项举措在普通百姓中的普及率较低。原因有二,要么是宣传力度不够,要么是体质监测所需要的人、财、物的资源不充分,抽取的样本偏少。

(五)幼儿活动力度偏弱

大多数居民表示社区没组织过幼儿体育活动或不知道是否组织过。有些活动的举行是通过辖区幼儿园组织完成,内容是常见的幼儿足球、拔河、趣味游戏等,活动种类少,挑战性小,多是像完成任务一样,幼儿和家长缺乏主动性。能够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和技能发展的体育活动更是少之又少,也缺乏专门的幼儿体育指导人才。

四、社区体育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改进建议

(一)科学规划和布局体育场地

城市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公共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因此,体育场地作为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城市总体规划的方向与要求,要与城市的总体发展方向相一致。

根据调研的结果,室内体育场馆缺失,室外标准的体育场地也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因此要在符合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加大对这些场地的布局和建设。同时,在区域上,要加强老城区和农村地区的体育场地规划,保障所有居民都能达到“出门10分钟即可健身”的基本需求。

(二)社区与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共建共享体育资源

第一,加强学校体育教学。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伸展和延续。许多市民爱好的体育活动都是在学校内常见的体育项目。因此,社区体育依附于学校体育,学生在校期间对体育技术的掌握和价值认可,将直接嫁接到社区活动中。学校体育应重视学生体育技术的自动化形成,确保落实以掌握技术而促进体质增强的路径。

第二,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资源对社区开放。根据合肥市区域布局,努力实现与居民接近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开放,让居民获得更多参与运动的机会,由提高参与热情进而开展活动交流。对社会公众实行免费开放并延长开放时间,同时加强开放制度建设,采取分级、分片、分时、分段逐步向群众开放,做好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如和保险公司联合设置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意外伤害险等,提高场地使用率。

(三)落实新建、改建、扩建小区体育设施规划和投入

新建、改建、扩建小区配套体育设施要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实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预留健身用地,保证健身场地面积,合理配置健身设施。相关职能部门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并出台相关法律政策制度,处罚克扣居民健身面积的开发商,责令整改。

(四)加大幼儿健身器材的投入

社区要基于提高幼儿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和耐力,投入一些适合幼儿运动的器材。现在很多幼儿受家长的影响,沉迷于视频游戏,可以将这些现代化的游戏与健身器材相结合,激发孩子参与健身锻炼的热情。例如,时下很流行的跳舞毯能够锻炼手、脚、眼、脑的协调配合,且融入了很多时尚元素,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可以在室内社区活动室投入双人或多人竞技型跳舞毯。室外器材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可在外观上多做文章,如联合我校师生资源,在器材上彩绘以吸引孩子注意力。

五、社区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方式的改进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

要保证社区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社区体育管理体系。社区居民是一个个“点”,合肥市体育局、区教体局、街道、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起到串珠连“线”的作用,将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开创全民参与的社区体育新局“面”,尤其要特别重视社区小型体育活动的组织,选择居民喜闻乐见的项目。同时,也鼓励各个社区借鉴社区体育发展较好的各个国家和城市的先进管理经验,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

(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区居民体育意识

根据合肥市各区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的优势体育活动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和宣传,培养社区居民的体育兴趣,提高社区居民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增进社区体育活动的活力。如利用微信群、QQ群等方式把社区体育活动信息发给每一位居民,或者在社区公共区域的显著位置增建现代化电子媒体和实体板报,力求在宣传上做到信息传达简洁、高效而富有创意,从而立体地、多面地宣传体育活动,弘扬团结合作、不屈不挠的体育精神。在内容上,除了体育活动宣传外,主要以现代及传统体育的辨识、体育名人心路历程、社区体育明星典范宣传、运动基本技术分解、运动损伤预防及处理和公共体育资源的共同维护等进行认知普及和宣传。

(三)减少体育参与难度,增加体育激励办法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多种形式的活动报名平台,减少居民参与活动的难度。如通过微信公众号、电话等设立报名通道。同时,增加体育激励办法。除了对参与竞技类比赛获奖的居民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外,对于经常参加群众体育活动的居民也进行适当的模范典型的宣传和精神鼓励。如在社区组织专题的体育锻炼心得体会的分享,海报宣传通过锻炼获得健康的典型事例,以激励更多的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

(四)注重培养社区体育活动人才及体育指导员

第一,对社区体育负责人和体育指导员进行系统的理论和专业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社区体育人才的能力和水平。第二,有效地促进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结合,加强两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如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培养幼儿教育人才的基础上,可以和合肥市体育局建立公益性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重点培育一批有着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幼儿体育指导人才。这些人既是幼儿园老师,又能兼职做义务的幼儿健身指导员。由此逐渐对每所幼儿园提出更高要求,即具有体育指导员证书的教师要占幼儿园教师总数的一定比例,作为幼儿园执教能力考核和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第三,进一步加强社区体育人才和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更好地促进不同社区之间的交流,达到社区体育资源和人才的共同利用。

(五)定期组织居民参与国民体质监测

通过国民体质监测活动,及时推广和宣传自我保健、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科学健身理念,也能提高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推动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各社区要制定好具体的政策办法,做好居民样本筛选和实际组织工作,保障国民体质监测惠及每个家庭。

(六)社区体育从幼儿抓起,增加社区幼儿活动

第一,以社区幼儿活动促进孩子身体素质提高。2016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呈持续下滑趋势。很多学生因为课业负担,坐的时间较多,锻炼的时间不断被压缩和挤占,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因此,我们应该从社区幼儿体育抓起,体育、教育、妇联相关部门联合起来,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一些能够促进孩子身体素质提高的活动。学前教育机构负责活动的设计,妇联负责对社区家庭的引导,体育部门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

第二,以社区活动影响幼儿意志力、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中国幼儿的日常游戏还维持在“丢手绢”“老鹰捉小鸡”这些传统游戏上,而日本孩子的日常游戏已发展成“叠罗汉”,一种需要幼儿意志力、耐力和幼儿间团结协作才能共同完成的游戏,即4个孩子在第一层,3个孩子趴在这4个孩子的身上,2个孩子再趴在这3个孩子身上,最高一层有1个孩子,只要有一个孩子坚持不住,就有可能导致全体倒塌。那么,我们的社区幼儿活动也可以在促进幼儿意志力和个性发展上做文章,在家长的支持下,进行一些有难度的、需要几个幼儿合作完成的游戏活动,这对培养幼儿优秀的品质有重要作用[5]。可以聘请和组织幼儿游戏专家开发设计幼儿体育游戏,并做好游戏的推广工作。

六、高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及实践建议

(一)重视儿童协调、平衡和耐力的课程设计

学前教育专业要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提出的幼儿“动作发展”要求进行课程设计,指出要从身体素质发展的角度促使幼儿“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和“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创新设计出能够引起孩子兴趣,具有新鲜度的活动。一个活动的新鲜度大概有两周的时间,因此,教师要适时增加新的活动。

例如,最常见的耐力训练是跑步,但如果选对方法,跑步可以变得有趣。采用花样跑步法。选4名幼儿比赛跑步,老师计时。前30秒,沿直线跑;下一个15秒,高抬腿跑;下一个10秒,反过身倒退跑;再下一个20秒,直线跑,看谁在规定的时间跑得最远。

(二)重视儿童体育课程难度的增加

儿童体育课程要注意难度的增加,孩子在有难度的前提下,才会去想方法破解,否则就会增加速度[6]。例如,5把并排放置的小椅子,如果蒙上孩子的眼睛让他们依次走过去会比让孩子单纯走速度慢。速度降下来,孩子不再把精力浪费在到处乱跑上,而是能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集中精力发展平衡性,增加意志力和胆量。但目前,基于大多数家长的特点,很多教师都不敢开展复杂的、有危险的活动,这就使得大多数活动没有挑战性,难以发展孩子的潜力。因此,在设计课程的同时,还要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作,分析国内外形势,借鉴他国经验,才能开发出优秀的幼儿体育课程。

七、结语

通过调查合肥市辖区内的社区体育建设状况,获得当前社区体育建设各项指标参数,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为实现社区体育与健康合肥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文字基础,也为合肥市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借鉴,为促进社区体育与健康合肥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也为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添砖加瓦。研究幼儿在社区体育中的主体性所获得的成果将应用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及实践,鼓励幼儿园、家庭、社区的三方合作,从而惠及更多幼儿和家庭。

猜你喜欢

合肥市居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合肥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合肥市包河区语文老师书法作品选登
影像社区
合肥市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高台居民
合肥市雕塑院雕塑作品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