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公共投资影响城乡经济一体化研究*
——基于主观测度的结构性分析

2018-10-10徐志文

关键词:城乡问卷变量

徐志文,谢 方

(1.铜陵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2.铜陵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城乡经济一体化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战略,其目标十分明确,即在发展过程中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城乡间产业、人口、资源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城乡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目前,围绕这一目标的诸多发展方式中,“双轮驱动”型城乡互动发展模式共识最为广泛,该模式要求改变传统城乡统筹工作中始终将农村置于“从属地位”,过度依赖城市辐射农村的不合理做法,重新重视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培育,使得乡村和城市能在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形成“双轮”合力,最终实现城乡的均衡协调发展[1]。

农村内生动力的再塑,即农村自身“造血功能”的恢复,不仅有赖于市场的作用,更需要公共政策的调节。公共投资作为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它能在国家政权机构这一后盾的支持下,强制性占有部分社会资源进而根据发展重点和战略取向重新分配,因此它能直接增加受益对象福利以及他们间接获取社会财富的能力。循着该逻辑,作为主要投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的农村公共投资自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农村内生动力,进而对接城市外生助力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至此,一个“农村公共投资—农村内生发展—城乡双轮合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潜在作用逻辑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一、农村公共投资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内在逻辑的简单阐释

关于农村公共投资激活农村内生发展,从而间接促进城乡融合的理论,许多既有研究都予以了证实,如樊胜根、林伯强、沈坤荣等研究发现,政府在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农业研发等领域的投入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地区差距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4]; 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也指出,“发展中国家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于促进农村现代化,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

农村公共投资对于农村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为两种效应:一是直接的福利效应,即投资所形成的公共服务能直接进入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函数,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福利;二是间接的生产促进功能,即通过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农村非农产业的壮大来提高农村的比较生产效率,进而增强农村居民获取社会财富的能力。借鉴C-D生产函数的要素构成,可以进一步将农村公共投资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对接城市外生助力,最终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作用效应归纳为“增加农村物质资本、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改善农村资源配置效率”三个方面[6]。三种效应分别来源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农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投资以及农业科技投资”(见图1)。

图1 农村公共投资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路径示意图

第一,增加农村物质资本效应。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一方面可以直接构成农业、农村非农产业的生产资本,从而提高其生产能力和效率[7]。另一方面,这类投资具有很强的引致效应,即它们可以改善特定地区与特定产业的生产条件,从而对社会资本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如设施农业、机械农业等现代生产方式都是农业资本积累引致的结果。这些生产方式能大幅度提高农业比较生产率,同时迫使部分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农民退出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或者城市工业进行转移[8]。再如良好的村镇道路可以为乡镇工业园区以及专业市场建设提供条件,进而能有效吸引一些涉农服务加工型企业或者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显著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

第二,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效应。正如舒尔茨有关福利改善的影响因素理论,即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空间、耕地、能源,而是人口质量的提高和知识的进步[9]。医疗卫生、教育等农村公共投资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他们健康维护成本,另一方面还能为农业以及农村非农产业创造出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其中接受过农业科技培训的劳动力与农业物力资本相结合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前提;接受过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培训的劳动力则能成功地转移进入城市。

第三,改善农村资源配置效率效应。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等公共投资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农业生产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改革。技术投入所引致的传统农业向生物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方式的转变,有效提高了土地、人力以及其他投入要素在农业领域的配置效率。

二、农村公共投资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结构性分析思路说明

(一)结构性分析视角以及主观指标体系引入说明

农村公共投资涉及领域广泛,类别繁杂,同样,城乡经济一体化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广义概念,它涉及到除意识形态以外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不同领域、不同种类的投资是否会在城乡经济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不同效果;哪些投资对城乡经济一体化作用效果更加明显;综合性的城乡经济一体化目标如何通过生产以及生活的融合来实现。在这些导向性问题的指引下,在农村公共投资对于城乡经济一体化具有促进作用逻辑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这些结构性的问题就显得十分有意义。

关于农村公共投资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众多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倾向于利用政府宏观统计资料,在客观指标筛选计算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比如农村公共投资常采用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乡镇卫生院人均床位数等指示性的客观指标。这些反映客观统计指标的权威性毋容置疑,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即缺乏农村居民对公共投资效果在主观层面上的评价。许多政府投入巨资的农村公共项目并不是农业以及农民的最紧迫需求,而是政府政绩以及形象工程的需求。因此要想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改变长期以来农村公共品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模式,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投资对城乡经济融合的推动作用,采用农民视角的主观评价调查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同样的,城乡经济一体化研究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很多客观指标体系不够科学合理,不能真实反映城乡经济融合的现状以及农村居民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观感受。

因此基于上述探索性问题导向以及客观指标体系研究的一些局限,本文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引入了一个基于主观测度指标体系的结构性分析思路。

(二)农村公共投资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作用结构的理论假设

农村公共投资通过提高农村产业效率、改善农村居民福利的方式与城乡生产、生活一体化建立了紧密的内在关联。这在上述潜在作用逻辑部分已经有所阐述。为了进一步探索两者间的作用路径,提出如图2所示的一个简单的农村公共投资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内在传导机制的假说模型。

其中三大类公共投资预计都会对城乡生产的一体化产生正向的影响,其中物质资本投资以及人力资本投资还会推动城乡生活的一体化。即对应的农村公共投资满意度评价越高,则城乡生产、生活方面差异的主观感受越弱;此外城乡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生产一体化对生活一体化预计会通过传导作用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

图2 农村公共投资影响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假说模型

(三)结构性指标的获取以及问卷设计说明

农村公共投资以及城乡经济一体化相关主观评价指标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调查对象锁定为具有城市务工经历并具有正常思维能力的农民,因为该群体同时具有城市和农村生活、工作的社会经历,对于城乡经济之间的融合和差异具有更加深刻的感受。采用入户调查的形式进行。即调查人员清晰说明调查意图后,通过“向被调查者解释性提问——被调查者口头回答——调查人员文字记录”的方式进行。为了保证调查的有效性,笔者在2015年10月间选取了116位安徽省农村籍大学二年级学生,在经过基本培训后由他们直接到村中,利用熟人社会优势找到被调查对象访问并填写调查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14份,有效率85.6%。

1.农村公共投资相关问卷设计说明

对应的农村公共投资指标主要采用满意度测评方法,即CSI(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方法获取。该方法在许多“三农”领域的研究中都获得了较好效果,如何精华、李强、袁建华等均采用该方法对农民的公共服务满意度以及主观意愿等进行了探索性研究[10-12]。

应用CSI法对投资的供给绩效进行评价必须满足两点基本假设:第一,农民可以感知公共品的供给;第二,农民可以不受干涉,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判断,这样才能保证受访者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实感受的表达[13]。为满足上述基本假设,笔者对问卷进行了如下策略的处理:

第一,将评价对象定义为农民所在村落范围的公共物品。同时为了简洁,满足各公共品之间相互独立,无交叉,对所有农村公共品投资进行了大致分类。并且只要求农民对该类公共投资所提供的公共品进行总体评价。如农田水利设施涉及小水库、水塘、灌溉沟渠等。在问卷设计中只要求农民在调查人员对该项农村公共投资内容适当解释后对此项投资做出整体的综合评价,这样就简化了农民评价的困难,既简单而又不失科学性。

第二,考虑到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总体不高加之乡村文化的一些特点,问卷题项设计都采用了易于理解和沟通的口语。每个题项均采用Likert 5级量表进行量化。如选项“很不满意”对应1分,选项“非常满意”对应5分,其余依此类推。农民只需要在相对较少的几个对应选项之间进行选择。

2.城乡经济一体化相关问卷设计说明

第一,由于城乡在生产与生活方面存在着一些本质上的区别,如农业与工业对气候的依赖性不同,农村与城市生活节奏差异巨大,因此城乡经济的一体化绝不是城乡经济的一样化,而是城乡经济的相互融合。这种融合更多的是一种纵向的动态演进过程,而不是横向的静止的城乡之间的绝对比较,因此,笔者在部分问卷设计时采用时间上进行比较的语境。如“这两年家庭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情况。

第二,其中单独对农村有关情况的询问基于城市在这一领域情况非常好的假设。如就“这两年农村各项收入(包括种养殖、经营性收入等)的稳定性”进行提问时,假定城市居民的收入稳定,这样仍然能得到城乡之间相对比较的评价。

第三,所有答案选项都进行正向化处理,即选项1对应5分,选项5对应1分,依此类推。

鉴于农村公共投资以及城乡经济一体化均为综合性概念,其主观测度还是相当困难,因此笔者在问卷设计的过程中采用事先设置较多问题选项,进而对所获得的变量利用监督分组因子探索的方法进行初步筛选,即事先根据可观测变量的属性进行分类探索,然后决定取舍。最终确定表1的变量构成。

表1 农村公共投资与城乡经济一体化层次性变量构成

三、模型的设定以及实证分析

(一)结构方程模型简要介绍

结构方程模型(SEM)又称“联立方程模型”。其最大的突破和创新是引入了潜变量概念,从而为学者们研究那些难以直接观测的变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和思路。从上述农村公共投资以及城乡经济一体化作用路径假设以及变量构成可知,此方法在本研究中适用。

结构方程模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测量模型、结构模型。测量模型承载了可观测变量与不可观测的潜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构模型则承载了各潜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SEM结构总体上可以表达为以下3个矩阵方程式。

η=Βη+Γξ+ζ

(1)

y=Λyη+ε

(2)

x=Λxξ+σ

(3)

式(1)为结构方程,式(2)、式(3)为测量方程。η表示内生潜变量,ξ表示外生潜变量,Β、Γ表示系数矩阵,ζ表示误差向量。y表示内生潜变量的可测变量,x表示外生潜变量的可测变量,Λy、Λx表示关联系数矩阵。其中结构方程系数以及测量方程系数均为目标估计参数。

(二)样本检验

1.信度检验

问卷的信度检验又称“可靠性检验”,该指标通常用来描述用同一种方法对同一个对象重复测量时所获得的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即测量结果是否稳定、可靠。信度通常利用各类相关系数进行测度。采用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作为测量指标。α≥0.7代表高信度,0.35≤α<0.7代表一般信度,α<0.35代表低信度。采用SPSS20.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测算,计算结果显示,12个可观测指标变量的α系数达到了0.730,超过了0.7的阈值,说明调查所获取的相关数据具有较好的信度。

2.效度检验

效度可以理解为所测量到的结果与想考察内容之间对应的程度。如果测量结果越吻合期望考察的内容,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效度越高,反之则越低。效度总体上又可以从内容以及结构两个方面来衡量。为了保证较高的内容效度,本次调查问卷的潜变量构想以及题项设计都基于作用逻辑理论进行了综合考虑,基本保证了问卷的维度和题项能够反映农村公共投资以及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观感受。针对问卷结构效度,本文采用常见的Bartlett球体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样本分布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对应的KMO值达到了0.741,因此可以说明本研究所采集到的样本数据效度较好,可以开展相应分析。

(三)模型的整体拟合

使用AMOS17.0软件作为结构方程分析的软件工具,结合前面的可观测变量,对图2的模型假设进行拟合,拟合过程中采用极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进行估计,各参数估计结果见图3和表2。

图3 农村公共投资影响城乡经济一体化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

评价指标RMSEARMRGFIAGFINFI统计检验量0.0000.0530.9630.9410.910拟合标准< 0.05< 0.05> 0.90> 0.90> 0.90

注:RMSEA——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近似误差均方根);RMR——root mean square residual(均方根残差);GFI——goodness of fit index(拟合优度指数);AGFI——adjust goodness of fit index(调整拟合优度指数);NFI——normed fit index(正规拟合指数)。

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均方根残余指数(RMR)略为接近拟合标准以外,其他检验性统计量均超过了拟合标准的要求,说明模型总体拟合程度较好。本文提出的农村公共投资影响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假说模型得到了调查数据一定程度上的支持。

(四)模型分析结果以及主要结论

在假说模型拟合参数检验通过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模型中对应路径分析。结果见表3。

表3上半部分的结构模型系数清晰反映了潜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第一,物质资本投资(WZZB)对于城乡生产一体化存在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28,与模型假设相符。

第二,人力资本投资(RLZB)对于城乡生产一体化(SCYT)的路径系数虽然为正,但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原因是以农村基础教育以及医疗投入为重要测度组成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促进农业生产、融合城乡产业发展的作用,相反在我国“浅城镇化”现象普遍存在,以“教育投资在农村,奉献受益在城市”为主要特点的教育资本外溢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的产业发展。

表3 SEM变量间回归结果

注:“—”所对应的路径是结构模型参数估计时的基准路径。

第三,效率改善投资(XLGS)对于城乡生产一体化(SCYT)的作用虽然为正,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但系数水平较低,只有0.033,说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以及服务的管理体制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投资效率不高,很多农业科技的实用性、推广手段的适用性并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因此并没能起到高效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作用。

第四,人力资本投资(RLZB)对于城乡生活一体化(SHYT)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标准化的路径系数达到了0.377。这说明,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要构成的农村人力资本投入确实有效缓解了农村长期以来看病贵、不敢看的问题。在有效消除了“存钱防病养老”等传统顾虑以后,农村社会的消费需求自然得到了有效地释放。

第五,生产一体化(SCYT)对于生活一体化(SHYT)正向的路径影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并且其标准化路径系数达到了0.891,这进一步说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核心仍然是城乡生产的一体化,只有城乡经济实现了融合和对接,城乡在生活消费领域的差距才能不断缩小。

表3下半部分的测量模型系数则揭示了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影响程度。总体来看,各观测变量的标准化系数基本上都通过了1%到10%的显著性检验。主要启示有:

第一,其中反映城乡生产一体(SCYT)的收入水平(srsp)以及非农产业发展(fncy)的路径系数分别达到了0.624和0.627,说明城乡间产业效率趋同,收入水平差距缩小仍然是城乡生产一体化最核心的诉求,其中有效利用城市对农村非农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又恰好是实现这一诉求的有力手段。

第二,在融合城乡生活的过程中,除了要着力解决农村的温饱问题,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消费以外,还要重视农村社区对文化、娱乐生活的诉求。

四、结语

农村公共投资作为推动农村内生发展,对接城市外生助力,进而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其积极的作用效果不容置疑。同时,创新性、探索性的结构分析进一步表明,农村公共投资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内在机制以及路径相对比较复杂。不同的公共投资结构、投资重点确实会带来不一样的经济一体化效果。以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以及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投资为主要构成的公共投资对城乡生产的融合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城乡经济一体化所涉及的生产一体化以及生活一体化两大内涵中,生产一体化居于核心地位。

猜你喜欢

城乡问卷变量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抓住不变量解题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问卷大调查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问卷你做主
不可忽视变量的离散与连续
变中抓“不变量”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