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朋友圈焦虑症及其消解*

2018-10-10陈讲飞

关键词:拉票焦虑症好友

王 芳,陈讲飞,王 平

(1.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2.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51亿。就社交应用来看,微信朋友圈的用户使用率为84.3%,远远超过QQ空间的65.8%和微博的38.7%,成为第一大社交应用平台[1]。可以看出,微信和微信朋友圈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微信朋友圈在发展过程中也给社会成员带来了焦虑,影响了正常交流。全文拟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之道。

一、微信朋友圈流行现状分析

有人这样表达对微信朋友圈的喜爱: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能一天不刷微信朋友圈。微信朋友圈之所以广泛流行并深受大众喜爱,是因为有着以下四个维度的优势:

(一)内容多元功能

微信朋友圈可以发布文字、文字+照片、文字+视频、以及内容链接,并且可以将这些链接同步到QQ空间或分享给QQ好友。相比于其他社交软件,其信息传播方式更为新颖且兼容性强。基于这个原因,许多手机用户更倾向于选择使用微信朋友圈与好友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二)即时互动功能

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愈加减少。如何在新时期满足人们的人际交往需要,尤其是满足人们的即时交往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在这个方面,微信朋友圈可谓大有作为。它可以满足人们之间实时沟通的需求,你发动态我评论,你留言来我点赞,进而实现了古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梦想。

(三)信息共享功能

通过微信朋友圈,可以时刻掌握好友的动态,知晓好友在何处与在做何事,甚至洞悉好友的精神状态和情感生活,等等。比如,通过观看微信朋友圈中的照片、短视频,我们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视角体验照片和视频发布时的情景,了解动态发布者的精神状态。此外,通过微信朋友圈,我们还可以浏览好友分享的新闻时事、科普知识、学术文章等,让微信朋友圈成为我们获取知识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四)情感交流功能

当代社会,出于工作、上学等现实原因以及现代社会的生存压力,古人那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情感交流方法愈发变得奢侈。然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人们,人是天生的感情动物,在感情交往中人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幸福和平静。这一缺失,微信朋友圈可以弥补。一方面,微信朋友圈具有把零碎时间利用起来的优势。如前所述,由于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巨大,人们很难有整块时间去和朋友交流感情,但是学习和工作之余产生的零碎时间一旦利用起来,聚沙成塔,也能够让人们与朋友进行“从容”交流。另一方面,微信朋友圈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并存的优势。所谓共时性,指大家如果都在线而且恰巧不忙,可以开展“你马上问,我马上答”的瞬间交流。所谓历时性,指有一人正处于忙碌工作中,可以等到自己休闲下来,再对朋友的交流予以回应。

此外,微信朋友圈具有消耗网络流量较少的现实价值。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诸多应用在手机上的使用,手机用户对流量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一款流量消耗较少的社交应用,无疑会在众多社交软件的竞争中更加具备优势。以浏览相关微信朋友圈纯文字动态为例,每秒仅消耗10KB左右的流量。这一技术特性保障了微信朋友圈在与同类产品竞争过程中具有节省流量的优势。

二、微信朋友圈焦虑症的多维分析

尽管微信朋友圈因其多元的功能而备受推崇,但微信朋友圈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丰富我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焦虑症,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对此,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分析微信朋友圈所引发的焦虑症。

(一)人际交往焦虑症

所谓人际交往焦虑症,是指人们沉浸在微信朋友圈当中,除了获得微信朋友圈带来的信息共享和情感交流这些正能量外,还常常迫于无奈、不由自主地接受微信朋友圈所带来的人际交往压力。一旦这种人际交往压力过大,会让人们对基于微信朋友圈的人际交往,产生有损身心健康的焦虑症。一般说来,人际交往焦虑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好友发布动态要给予及时回赞,让人们“疲于奔命”

对微信朋友圈动态的点赞,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是对发布者所发布内容的认可和赞同。但是,点赞行为却为我们带来了一种“人情债”。汤娜等认为,点赞背后的人际关系文化所折射出的,是国人“礼尚往来”“爱面子”等特质[2]。进一步说,特定好友对我们个人发布动态的点赞,是一份交付于我们的“份子钱”,我们要铭记。在该好友发布动态时,我们要及时回赞,及时返还“份子钱”。一旦忘记了对朋友动态的回赞,往往会让曾经帮助我们点赞的朋友感到失落和失望。人们常说:人情大似债。正是担心这种情况,很多人在浏览微信朋友圈时,首要任务就是快速而仔细地扫描各种好友动态,防止有一些回赞成为漏网之鱼。总之,这种基于偿还人情债性质的回赞,让许多人不胜疲惫。

2.忙碌于微信朋友圈投票活动,让人们不胜其烦

在微信朋友圈中,我们经常看到亲朋好友所发的投票拉票活动,让很多人不堪其扰。但“人情绑架”式的拉票方式,又让很多人无法拒绝,只能强迫自己成为忙碌不已的“投票工”[3]。忙碌于微信朋友圈投票拉票活动,严重干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而我们又无法拒绝。只能让这种人情绑架所带来的无聊工作,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并最终淤积为一种人际交往焦虑症。

3.沉溺于微信朋友圈社交,让人们害怕直面现实生活

从微信朋友圈中好友在动态上的互动来看,与现实生活中的好友交往和互动有较高的重合度,是现实人际交往的延伸。然而,从人际交往的形式来说,一些人过多沉溺于微信朋友圈中点赞和回复的简单互动,无疑会减少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往,进而降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意愿。举例来说,我们经常会遇到在微信朋友圈上活跃积极的好友,其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却沉默寡言,可谓判若两人。在一项对400个微信用户开展的问卷调查中,有大约63.3%的微信用户表示在难得的聚会中,大家都在低头刷微信朋友圈,沉溺于微信朋友圈社交,而不顾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见图1)[4]。此外,沉溺于微信朋友圈的虚拟交往,往往导致一些社会成员在生活阅历上过于简单化和表层化,在语言表达上过于格式化和机械化,在性格上过于自我中心甚至自我封闭。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不仅丧失了现实人际交往的意愿,也丧失了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甚至在面对面交流中产生社交恐惧症。

图1 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二)时间焦虑症

浏览微信朋友圈所产生的时间焦虑症,具体表现在我们使用微信朋友圈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时间不够用和时间不知道花在什么地方的心理焦虑。在一项研究报告中,我们发现网络社交用户每天上网时长绝大部分在2小时以上,而其中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率最高(见图2、图3)[5]。在微信朋友圈耗费较多时间,这让我们产生时间焦虑症。

比如,在早上7点,越来越多的人醒来的第一件事,是去翻看微信朋友圈。在浏览动态时,我们心里所想的是“看一会儿,一会儿就看完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就到了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我们由衷感受到时间不够用。

又比如,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许多人会经常打开微信朋友圈去查看新增的动态和评论。如果是我们个人发布的动态,则会不时去查看谁进行了点赞和评论,继而与好友的评论进行互动。在这来来往往的查看动态和互动过程中,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溜走。

此外,很多人还不知不觉的患上网络游离综合症。原本是计划去查看某一个朋友的微信朋友圈,了解他最近一阶段的生活历程。但是,在寻找该好友微信朋友圈动态的过程中,我们却控制不住自己,硬是把所有朋友的动态都一一浏览,从而偏离了最初所设定的目标。网络游离综合症,让我们被微信朋友圈牵着走,任凭时间流逝,进而产生时间焦虑症。

数据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2016年12月,http://www.China labs.com/index.pht?m=content & c=index & a=show & catid=19 & id=5732.图2 2016年典型社交应用使用率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hlwfzyj/.图3 网络社交用户每天上网时长

(三)价值观焦虑症

所谓价值观焦虑症,是指我们在浏览微信朋友圈动态过程中,对个人原先所固有的价值观产生困惑甚至怀疑,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压力。在一项围绕微信朋友圈是否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的问卷调查中,有48.12%的同学明确表示会影响(图4)[6]。

在这样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人人都是信息发布的端口。其中,微信朋友圈更是广大网民发布多样化信息的最佳传媒平台。一方面,许多人在微信朋友圈上积极传递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成就和生活价值观。另一方面,很多人在传递相关信息的时候,往往秉承“报喜不报忧”的原则。也就是说,很多人把微信朋友圈当成自我包装和自我美化的窗口,从而微信朋友圈上只能摆放各种积极乐观的“晒”,诸如晒家庭、晒旅游、晒学习,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每浏览一次微信朋友圈,就感觉到受伤害一次,甚至让自己的价值观产生动摇和焦虑。因为微信朋友圈让我们错误的相信,好友们的精神状态以及工作成就,总是那么圆满和美好,总是让我们自惭形秽,从而让我们感叹“为何风景总是那边独好”。结果,我们原本宁静淡泊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不免受到影响,不免感到失落或边缘化,甚至产生被时代抛弃的感觉,并由此不能坚守个人原有的价值观。

图4 微信朋友圈对价值观的影响

三、消解微信朋友圈焦虑症的若干对策

为了让人们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并促进微信朋友圈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对其开展三个方面的消解工作。

(一)优化人际交往能力

第一,我们不仅要点赞,同时还要会点赞。按照前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具有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层次之上的尊重、社交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微信朋友圈中好友动态的点赞,显示出我们对发布内容的认可,有助于帮助好友实现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求,从而能够为我们经营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要积极点赞。然而要注意的是,在点赞同时,我们要避免成为“点赞党”。所谓“点赞党”,指的是在社交媒体中致力于点赞,把点赞从手段上升为目标,甚至为了点赞而从不关心传播内容的一个群体[7]。“点赞党”是功利主义的,因为他们想通过大量廉价点赞,来实现人际关系的投资;同时,“点赞党”也是不负责任的,比如,当微信朋友圈中好友发布的是生活中的伤心事,“点赞党”罔顾事实而继续进行批量点赞,无异于在好友的伤口上撒盐。

第二,针对微信朋友圈中无休止的微信投票,我们要把原则挺在前面,敢于对拉票者说“不”。针对不同的拉票群体,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对于一般熟人的微信拉票活动,我们可以不予理睬,让它自行消灭。对于好友和亲人的微信拉票活动,我们要积极予以劝导和开释,指出这种拉票活动的虚假性和营销性,与好友和亲人携手抵制微信投票活动。只有把原则挺在前面,并表明我们个人对微信投票的抵制态度与坚定立场,才能摆脱微信拉票活动对我们的人情绑架。

第三,我们要珍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不能让微信朋友圈遮蔽我们真实的生活。我们在微信朋友圈中所展示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多是我们在微信朋友圈中包装起来的“我”所具备的[8]。完整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要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扩展,也要从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回归。也就是说,完整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包括包装起来的“我”所具备的能力,也包括面对面的“我”所具备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提升现实世界中人际交往能力?当年国学大师刘文典教学生写文章时,曾授以“观世音菩萨”五个字,其中“观”指多多观察生活,“世”指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指讲究音韵,“菩萨”则是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事实上,刘文典先生的五个字,不仅是写文章的妙招,也是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遵循这五字法则,不断提升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让我们的现实人际交往与虚拟人际交往相得益彰。

(二)做好时间管理

按照德鲁克在论述“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所提出的观点,我们要做到“掌握自己的时间”[9]。聚焦到浏览朋友圈动态产生的时间焦虑症,所谓“掌握自己的时间”,就是要做好时间管理。

四象限法则是时间管理理论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法。按照时间的紧急、不紧急和事情的重要、不重要,四象限法则把我们一天所做的事情划分在四个象限之内,分别是时间紧急而重要的事情、时间不紧急而重要的事情、时间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和时间不紧急且不重要的事情。这四个象限的事情,按照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浏览微信朋友圈动态,按照四象限法则理论,应属于第四象限,即时间不紧急且不重要这一象限之内。因此,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不妨每天预留出一段固定的休闲时间,用来浏览微信朋友圈动态。除此之外,我们要严格遵循四象限法则,坚决杜绝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进程中,因为浏览微信朋友圈动态而耽误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三)做好价值观的固化与自我认同

有一则关于小毛驴的寓言故事。父子二人和小毛驴在进城路上,有人建议父亲骑小毛驴以彰显尊老,有人建议让孩子骑小毛驴以发扬爱幼,有人则是建议父子都不骑小毛驴以爱护动物。这父子二人最终不知所措,只得把小毛驴捆起来,抬着小毛驴进城,令人啼笑皆非。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方面,每个人立场不一样,价值观也就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做好价值观的自我固化与自我认同,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因为打开微信朋友圈,发现别人的价值观看起来很美,就干扰了我们的立场。否则,就迷失了自己。另一方面,正如王冕诗句所言“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一个人如果处处运用包装后的信息来博得他人承认和引人注意,恰恰是对自己价值观缺乏自信的表现。因此,对于那些微信朋友圈中各种报喜不报忧的“晒”,我们不要为他们所动,产生所谓邯郸学步的冲动,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他们表象繁华背后的苍白和无力,从而萌发坚守自我价值观的自豪感和信心,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猜你喜欢

拉票焦虑症好友
积极心理联合康复锻炼在焦虑症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躲进“焦虑症”的刘太太
完形填空精练一则
长期慢性疼痛,小心焦虑症
朋友圈拉票何时休
属羊
删除好友
拉票
给副局长拉票
雪花特快专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