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按比例发展: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路径选择

2018-10-09张霞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6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市场经济

张霞

内容摘要: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而我国国民经济目前存在着突出的比例失调现象。本文通过结合马恩著作中蕴含的按比例发展理论,探究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建议我国政府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把按比例发展作为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路径选择,努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按比例发展理论 市场经济 宏观调控

按比例发展理论的提出

1868年,马克思在写给库格曼的信中就蕴含着按比例发展规律,信中说到“要想得到与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按比例发展理论也不例外。《资本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按比例发展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也有论述。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陈云等对按比例发展规律也有相关论述。列宁认为,“经常地、自觉地保持平衡,实际上就是计划性”,在《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中,毛泽东认为“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与不平衡作为纲”,陈云曾指出“所谓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离开别的部门。一部机器,只要缺一部分配件,即使其他东西都有了,还是开不动。按比例是客观规律,不按比例就一定搞不好”。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主义国家把按比例发展规律作为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初期,如何正确处理价值规律与按比例发展规律的问题也引起过学界的关注,而目前,对按比例发展理论的探究少之又少,而国民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按比例发展。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包括两部分:个别资本再生产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而研究后者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为重要。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分成两大部类:Ⅰ(生产资料),Ⅱ(消费资料);在价值上分成三个组成部分: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以及m(剩余价值)。这是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社会再生产包括两种类型: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I(v+m)=Ⅱc (1)

Ⅰ(c+v+m)=Ⅰc+Ⅱc (2)

Ⅱ(c+v+m)=Ⅰ(v+m)+Ⅱ(v+m) (3)

(1)式是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最基本的实现条件,它反映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最基本的比例关系;(2)式和(3)式是(1)式派生出来的两个实现条件,他们分别反映了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消费之间,消费资料的生产和个人消费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平衡条件:

Ⅰ(v+Δv+m/x)=Ⅱ(c+Δc) (4)

Ⅰ(c+v+m)=Ⅰ(c+Δc)+Ⅱ(c+Δc) (5)

Ⅱ(c+v+m)=Ⅰ(v+Δv+m/x)+Ⅱ(v+Δv+m/x) (6)

(4)式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而(5)式和(6)式是(4)式派生出来的实现条件。从经济运行方式上看,马克思关于资本再生产过程的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再生产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可见,破坏两大部类的平衡关系,也就违背了社会再生产的客观规律,也必然导致社会总产品不能顺利实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生产社会化要求各生产部门按比例發展,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又使按比例发展几乎没有可能,这也是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源。

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而在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按比例发展具备可能性。正如恩格斯曾指出过,一旦社会上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主要表现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不利于社会稳定

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比如,东部地区开发历史悠久,有较好的自然条件,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中部属于粮食生产基地,同时,占有全国80%的煤炭储备量,重工业基础较好;而西部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贫乏,开发较晚。经济发展政策导向,比如,改革开放后,政府率先开放沿海地区,实行“先富带后富”的政策,一方面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了综合国力,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引起了收入差距明显。《中国统计年鉴2009》清晰显示出,当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余元。从省际差别来看,最高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为7697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9187元,两地相差67789元。目前全国3000多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高达90%以上。地区发展不平衡也会引起城乡发展不平衡,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为2.6:1。除了经济差距之外,长期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也会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社会事业发展也相对滞后,这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等,贫困差距拉大,从长期看,不利于社会问题解决,也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造成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要解决社会总产品顺利实现,一方面要求物质生产部门(第一、二产业)的生产,另一方面要求部门内部的生产尽量保持比例均衡发展。但是我国目前三大产业发展比例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GDP总量为198783.7亿元, 三大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分别是4.4%、38.9%、56.5%。虽然第三产业产值超过了55%,但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一般为65%,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差距明显;第一产业产值偏低,说明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结构需要不断的调整以充实提高;第二产业(工业)所占比重相对偏高,而在发达国家,第二产业的比重一般不超过30%。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合理,就会导致各个产业内部的产能的比例失调,有些部门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供需不均衡,就会造成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顺畅运行。

(三)部分行业的严重产能过剩,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国内存在着煤炭、钢铁等行业的严重的产能过剩,这种严重的产能过剩,在一定程度了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产品积压,进而价格下跌,造成有些企业经营困难,长期入不敷出,导致工人下岗,不利于社会的安定。

这些基础性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的原因与我国长期加大对第一部类的投资而相对减少对第二部类的投资有一定关系,这种长期的积累一方面使第一部类的投资与供给超过第二部类,就会导致第Ⅰ部类部分产品因过剩而不能实现价值,也容易造成第Ⅱ部类生活性消费资料不足,任其发展会带来不可预料的消极后果;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有些经济部门盲目投资,造成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四)劳动力供需失衡,影响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技术的提高,靠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吸引外资的优势已经失去,靠简单劳动加工的低端产业竞争优势也已逐渐消失。最主要是我国目前面临劳动力供需失衡,有些地方出现了“民工荒”,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老龄化人口严重,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这就要求政府要建立合理的养老保障制度。而劳动力的长期短缺,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不利于社会再生产的顺畅運转,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国政府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市场需求,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精、尖人才,在提高劳动力技能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的不平衡,阻碍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随着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大,人们在追求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致使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大与环境严重污染以及资源浪费并存。突出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荒漠化严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恶化,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查明的各类源头废水排放总量竟然达2092.8亿吨,废气排放总量637203.7亿立方米。而这种经济的发展同生态环境的不平衡,从长期来看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美丽中国的实现。

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对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启示

(一)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前提

从党的十五大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都清晰表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各有其自身的作用范围,政府的职责和作用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而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在微观领域作用最佳。理顺二者的关系,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两者是互为联系和补充的,把宏观管理与微观规制结合起来,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二)政府应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为目标实现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由此带来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问题,这些一方面是市场机制失效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更加意味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可或缺。针对以上问题,政府在继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同时,应该加大对西部偏远地区的政策上的支持,制定合理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财政投入,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以及生产要素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在“精准脱贫”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自主发展能力,加大教育投资,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政府也要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努力解决地区、城乡以及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共富”目标的早日实现。

针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政府要从整体上规定宏观投资的规模和力度。三大产业之间长期存在不合理,这与我们计划经济时代为了快速发展生产力、加大基础社会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很大的关系。但是,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主管部门要从宏观上科学规划三大产业的比例,贯彻新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思路,加大结构调整,按照一、三、二的产业投资顺序,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方案,以实现三大产业均衡发展。

针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我国政府在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既要求企业提高供给产品的质量,也要求企业加大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有其自身的优点,但也存在着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政府要定期制定并及时发布产业政策,而科学的产业政策能够促进或引导产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企业的市场行为,使他们能够提高经营的自觉性与方向性,避免投资过热现象。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成为现实。

培育和践行协调发展理念,是实现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重要环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比例关系,各部门比例失衡等属于重大关系,这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综合平衡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比如目前实行的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就是为了解决人口可持续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都是坚持了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政府要优化并完善立项审批制度,以减少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宏观调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健康发展。而完善立项审批制度,就可以对一些重复建设行业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避免重复投资,有利于新兴战略性项目的成长;也避免有些产业过分集中某一区域,有利于区域经济均衡,也有利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

(三)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彰显了巨大的生命力。人民立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而我国政府始终以满足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遵循按比例发展规律,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果在发展中违背了按比例发展规律,国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要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尽力实现国民经济按比例均衡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成勋.不可漠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3)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人民出版社,2009

3.段学慧.按比例发展规律及其实现价值[J].当代经济研究,2016(9)

4.《列宁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59

5.《陈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9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8

8.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市场经济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市场经济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新形势下创新完善国家粮食宏观调控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摭谈
宏观调控“三部曲”
宏观调控侧重于“稳增长”
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