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研究
2018-10-09王歆玫
王歆玫
摘 要:2008年至2017年的十年间,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步发展,日趋完善。以《中国教育报》涉及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报道为研究样本,利用Python进行高频关键词提取并构建共词矩阵,以及运用UCINET对共词矩阵进行高频关键词点度中心性分析和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可得出下述结论:2008-2010年是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期,在新兴产业市场推动下,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指导与实践为重点;2011-2013年是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野蛮生长期,在创新创业新政策辅助下,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服务为中心;2014-2017年是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期,在双创新环境倒逼下,深化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系统化、全面化和文化化成为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新起点。为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特征;中国教育报
我国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当前我国教育理論和教育实践工作者们已经认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问题研究也逐渐展开。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为国家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1]1998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正式拉开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序幕,如今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走过近20个年头。2008年至2017年的十年间,高校的创业教育步步发展、逐步完善,日益呈现出科学、全面、多层次等特点。
尽管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呈井喷式推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不乏针对创业教育的现状和意义进行的论述,但是系统研究较少,定量研究和理论研究还不够。[2]随着我国对创业教育的快速推进,有必要对最近十年这一时期进行整体回顾与分析,以透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教育报》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是国内唯一一份面向全国教育界的国家级教育日报,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新闻媒体之一。因此本文依托《中国教育报》中2008年至2017年的报道进行文本分析,用宏观视角定量地梳理与概括十年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段特征与发展历程,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一、研究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词汇作为标题关键词,搜索2008年至2017年十年间的《中国教育报》电子版,筛选出590篇与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报道,共计80余万字。随后以这590篇报道为研究样本,通过文本挖掘、信息检索等方式对其特征词进行量化,再作进一步深入分析,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利用Python进行关键词提取,并通过编程实现共词情况统计,制作成共词矩阵(描述关键词共同出现在一篇报道中的词频矩阵)。
第二,利用UCINET对共词矩阵进行高频关键词点度中心性分析和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较好地探究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阶段性特征、热点与发展趋势。
二、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高频关键词的提取和共词分析
首先,关键词输出。利用Python中的Jieba分词工具包分别对《中国教育报》2008-2010年、2011年-2013年和2014-2017年三个阶段的报道进行分词处理,导出关键词频数。
其次,高频关键词筛选与提取。本研究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题出发,参考了原始报道的具体内容,在筛选和提取过程中,对关键词进行了剔除和合并,主要原则有:(1)要反映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题;(2)个别没有实际意义且与本次研究没有现实联系或联系较弱的关键词将予以删除,如“意义”等;(3)部分意义相同的关键词将予以合并,如“大学”、“高校”等。遵循以上原则,选择频数大于10的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见表1)。
最后,高频关键词共词统计。在确定分析的高频关键词之后,借助Python编程功能,对2008-2010年、2011年-2013年和2014-2017年三个阶段频次大于10的高频关键词分别进行处理,并形成3个N*N的共词矩阵(见表2,以2008-2010年为代表),以此作为热点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数据基础。
(二)高频关键词点度中心性分析
以共词矩阵为数据基础,利用UCINET软件中的NETRAW对2008-2017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高频关键词点度中心性分析。在高频关键词网络中,拥有直接联系的点越多,则该点的点度中心性越大。
由图1可以看出,创业意识(11)、创业实践(11)和创业指导(11)点度中心性阈值最大,处于2008-2010年关键词中的绝对核心位置,是中心词汇;而创业经验(3)、杭州(3)、挑战杯(3)和网店(2),点度中心性阈值相对较小,处于边缘位置。
由图2可以看出,创业孵化(8)、创业平台(8)、创业指导(8)和科技园(8)点度中心性阈值最大,处于2011-2013年关键词中的绝对核心位置,是中心词汇;而创业训练(3),点度中心性阈值最小,处于边缘位置。
由图3可以看出,创业教育改革(11)、创新能力(11)、创新学分(10)、创业学院(10)、大众创业(10)和责任感(10)点度中心性阈值相对较大,处于2014-2017年关键词中的绝对核心位置,是中心词汇;而创业氛围(3)、评估(3)和考核(2),点度中心性阈值相对较小,处于边缘位置。
(三)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以共词矩阵为数据基础,利用UCINET软件中的凝聚子群分析的Faction(分派分析方法),对2008-2017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该分析方法主要采用的是CONCOR算法,对不同结点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聚类,聚类分析可以反映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及存在的内在关系。[3]
由表3可以看出,以电子商务、杭州、网店等关键词为主导的“创业市场”被聚为一类;以创新能力、创业知识、人才培养等关键词为主导的“创业能力培养与指导”被聚为一类;以创业培训、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关键词为主导的“创业实践”被聚为一类。由此可以看出,2008-2010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分别是蒸蒸日上的创业市场、创业能力培养与指导以及创业实践。
由表4可以看出,以贷款、创业基金、优惠政策等关键词为主导的“创业政策”被聚为一类;以创业导师、创业孵化、创业训练等关键词为主导的“创业服务”被聚为一类;以科技园、创业学院、创业基地等关键词为主导的“创业平台”被聚为一类。由此可以看出,2011-2013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分别是创业政策、创业服务以及创业平台。
由表5可以看出,以创客、共享、双创等关键词为主导的“创业新环境”被聚为一类;以创新学分、通識课、休学创业等关键词为主导的“创业教育改革”被聚为一类;以创业大赛、创业竞赛等关键词为主导的“创业实践”被聚为一类;以产学研、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关键词为主导的“产学研创业合作”被聚为一类;以创业氛围、创业文化关键词为主导的“创业文化”被聚为一类;以考核、评估关键词为主导的“创业考核评估”被聚为一类。由此可以看出,2014-2017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六方面,分别是创业新环境、创业教育改革、创业实践、产学研创业合作、创业文化以及创业教育考核评估。
三、研究结果分析
从时间轴看,1998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正式拉开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序幕,小荷才露尖尖角,1998-2001年是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萌芽期。2002年,第一批扩招生面临毕业,就业形势严峻,教育部将清华大学等9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式启动。2005年,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引进了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KAB,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被选为KAB创业教育试点高校。[4]在摸索中前行,2002-2007是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期。从1998年到2007年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历经了十年的发展之后,2008到2017年的十年里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成燎原之势,分阶段螺旋式发展,在全球创业教育中异军突起,有后来者居上的可能。
(一)2008-2010创业推进期
2008-2010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分别是蒸蒸日上的创业市场、创业能力培养与指导以及创业实践。创业意识、创业实践和创业指导点度中心性阈值最大,是中心词汇。中心词汇中,创业意识、创业指导属于创业能力培养与指导一类,创业实践属于创业实践一类。这说明2008-2010年这一时期,在创新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推动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指导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在新兴产业市场推动下,以创业指导与实践为重点成为这一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
这一时期高校外围的创业环境助力高校创业教育发展。2008年,苹果公司推动了智能手机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开始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美团、大众点评、滴滴、高德地图、饿了么、唱吧等移动终端大量兴起,拇指经济时代到来。2009年,在“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年会”上国际劳工组织KAB项目全球协调人克劳斯·哈弗腾顿教授强调了中国创业市场的广袤:“目前,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像中国那样有这么多的创业机会。”[5]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大量的创业机会促使众多大学生瞄准中国市场蓝海,因此也加速推进了大学生创业教育。
另一方面,分析这一时期创业教育的阶段特点可知,2008-2010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比较单一,大学生主要通过第一课堂学习创业理论知识以及通过第二课堂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由于创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就业,其落脚点在于创业本身。
(二)2011-2013野蛮生长期
2011-2013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分别是创业政策、创业服务以及创业平台。创业孵化、创业平台、创业指导和科技园点度中心性阈值相对较大,是中心词汇。中心词汇中,创业平台、创业指导和科技园属于创业平台一类,创业孵化属于创业服务一类。这说明2011-2013年这一时期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特点是以创业平台与创业服务为抓手,辅之以健全的创业政策,全面引领创业大众化的浪潮。
国家的创业机制和政策日趋健全,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日趋成熟。自2010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人社部发布《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以来,国家相继颁布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例如2011年,高校实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制度,创业学生享受税收优惠政策;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又下达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
与此同时,高校科技园、创业园、创业基地等创业平台在这一时期大量兴起。据贾鸿雁学者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高校成立的创业教育学院和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等创业教育机构已达到22家。根据科技网站资料查询显示,自2001年在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首批设置国家大学科技园以来,截至2013年1月,共有94所高校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各类创业教育平台,通过线上与线下、课堂与实训、院校教师与行业专家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创意和援助。除此之外,这一时期,高校利用校友、科创导师等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的创业服务,助力学生项目完成初期孵化。
综合来看,政府优惠的创业政策,高校与科研机构各类创业平台、便捷的创业服务,让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不像以前那么困难,创业的基础条件相对较完善,大学生的创意被激发,创业信心高涨,形成了疯狂生长的局面。
(三)2014-2017科学发展期
2014-2017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六方面,分别是创业新环境、创业教育改革、创业实践、产学研创业合作、创业文化以及创业教育考核评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能力、创新学分、创业学院、大众创业和责任感点度中心性阈值相对较大,是中心词汇。除了大众创业这一中心词汇属于创业新环境,其他中心词汇都属于创业教育改革一类,这说明2014-2017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重中之重在于创业新环境和创业教育改革。
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创业环境发生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近年来,中国制造正向中国智造改变,高铁、共享单车、淘宝以及支付宝成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新形势下我们既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又需要有社会责任感的儒商。2014年,李克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中国制造2025》出台;201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做好当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创新新环境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倒逼机制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加大改革的步伐,如火如荼地进行。
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创新创业教育和最初阶段不同的是它不拘泥于通过灌输和教授学生各种创新创业知识而达到创业成功的目的,而是通过创业教育改革达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化、方式科学化、目标去功利化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学分是创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创新的典型。创业教育改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创业文化的熏陶,现在高校所强调的创业文化,是一种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可以潜移默化地在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中让学生规避创业教育认识误区: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创办企业,不单指引导和激发学生开办公司,也不单指进行第二课堂教育。创业教育改革中另一重要的部分是创业教育考核评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可以判别高校创业教育的短板和优势以及改革的方向,培养把想法变成行动能力的团队或个体,包括创新能力、挑战冒险精神、识别机会、整合资源、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等。
综合来看,这一时期的创业教育更加科学、全面、讲究创业文化和創业精神,创业教育改革成为主基调,以创业大赛为核心的创业实践重新回归大众视线。尤其2014年以来,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改名“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各类创业实践活动、比赛接踵而至,新形势下,以比赛、活动、实践为契机的产学研创业合作逐渐深化,三产不断得到融合,创业实践项目也开始走向市场。
四、讨论与建议
基于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的分析,现提出下述三点建议。
第一,树立科学创新创业理念,落实于高校的教学科研革新与院系调整行动。创业作为一个科学领域有了显著的增长。[6]高校应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尤其伴随着“双一流”建设进程的推进,高校在教学与研究活动中适切地融入创业创新思想,能为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未来的创业交融及衔接提供更多可能性。在大学亚组织的设置上,应鼓励及支持创办创业学院,运用启发式教学,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探索将学生写论文、获专利、创业等事件转化为创新学分的办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化。
第二,高校应激励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广泛地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高校本身或与企业联合,激励创新创业实践,促进知识的再创造与应用,是创新创业领域的潮流。[7]举办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是全世界高校,包括麻省理工等世界居前的卓越大学所普遍采用的方法。我国高校应加强创业竞赛的影响力,支持大学生成立创新创业俱乐部、社团等,开展各类创业竞赛及实践活动;大力宣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创新创业成为管理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自觉行动,选树学生典型,培养创客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第三,高校应健全创新创业合作机制与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实证研究表明,创业意愿与感知到的期望与可行性是呈正相关的。[8]高校应建立健全职能完善的一站式创业平台和服务体系,人员、机构、场地、经费四要素到位,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顺利孵化;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在资金、政策、服务方面给予重点帮扶;为大学生商业模式的规划与创造提供机会,加速将创业思想转变为产品或公司的行动。
参考文献:
[1]李静薇.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作用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49-54.
[2]陈新亮.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98.
[3]赵香媖,王杰,董伟.关注美国高等教育热点状况分析——基于共词分析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73-79.
[4]王丽娟,高志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10):96-99.
[5]大学生创业网.中国创业教育将逐渐升温[EB/OL].[2009-11-26].http://www.studentboss.com/html/news/2009-11-26/43802.htm
[6]HansLandstrm,GouyaHarirchi.The Social Structur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Scientific Field[J].Research Policy,2018(3):650-662.
[7]Pontus'Braunerhjelm.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Past Experiences,Current Knowledg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OL].Working Papers Series from Swedish Entrepreneurship Forum,2010(2):2-3.
[8]Henri Grundstén.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A Study of Technology-Based New Venture Creation[D].Finland: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4:Ⅰ.
(责任编辑 钟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