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本科教育:南洋理工大学的理念与实践

2018-10-09魏银霞王金辉

高教探索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育理念

魏银霞 王金辉

摘 要:一流本科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基础所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当今一流大学的责任和使命。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作为后发优势的世界一流大学,凭借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强大优势和人才培养享誉国际。在培养全方位的人才、追求教育卓越、少教多学和国际化等四大教育理念下,南洋理工大学实践了一套先进的教学体制机制,实施了博雅教育,开展科研教学一体化,构建课内课外相融的学习体系,立足世界培养人才。其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对中国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一流本科教育;教育理念;南洋理工大学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教育部提出一流大学的基础是一流本科,各高校要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纳入“双一流”建设方案。“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立校之本”[1],本科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体教育,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一流本科教育?世界一流本科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在我们自身的历史框架内,中国的大学与世界一流本科教育需要怎样的磨合?笔者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资助,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以“本科教学”为主题的访学,为期3个月。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NTU)1981年建校,目前拥有文、理、工、商四大学院,为3300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全方位教育。作为一所建校30余年的大学,近年来声名鹊起,在全球高等教育的地位不断攀升,已跃居亚洲前列。在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NTU综合排名全球第12名,其中工程技术、电气与电子工程、材料科学学科分别排名全球第5、第12、第3。[2]在2018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52名。[3]NTU作为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4]的代表,其发展轨迹蕴藏着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研究学习。笔者通过听课、访谈、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二级学院的方式,对其本科教育的理念、实践经验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南洋理工大学一流本科教育的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关于“教育应然”的价值取向,是大学教育活动的愿景及方向指引。大学的理念是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和所持的基本哲学观点,包括大学的使命、培养什么样的人和秉承什么样的原则培养人等观点。理念是教育的灵魂,一流本科教育需要一流的教育理念,NTU在办学历史中形成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大学使命、培养目标和具体教学观念上具有远见卓识,引领着学校的变革与发展。

(一) 培养全方位的人才

新加坡作为东南亚一个仅有500多万人口的小国,资源不足,人才匮乏,但政府高度重视外向型发展,思想开放,向瑞士、瑞典等经济富强的欧洲小国取经。从1965年新加坡建国以来经历了“劳动密集-资本及技术密集-知识经济”三次经济转型,80年代以来受益于以英语国家为引领的全球化和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了经济的飞跃,成为东南亚经济火车头。经济增长主要靠人才资源和高科技的创新驱动。配合新加坡的经济转型,NTU担当着培养创新科技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的重任,积极发展科技教育,引领新加坡走向创新并持续发展。

NTU发展愿景是“创新高科技,奠定全球性卓越大学,全方位教育,培养跨学科博雅人才”[5]。前校长徐冠林认为“只有培养全方位的人才,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未来经济将变得更复杂和多元化,大学教育体系必须做出两项重要调整:一是更加注重健全人格与专业知识,二是鼓励打造终身学习的良好循环。NTU把大学生作为未来施国理政的精英人才来培养,这种人才素质全面,能面对全球挑战,能带领国家的发展。具体素质表现为5C精神(Conscience良知、诚信;Competence专业、能力;Creativity创新、企业家精神;Communication交流,团队;Community职业精神,公共服务)。在新人文主义的影响下,NTU实施全人教育,保证其教育质量处于全球前列。

文化融合、种族融合是新加坡的显著特点,而融合正是跨学科的基本要义。植根于新加坡历史的NTU深刻认识到跨学科的重要性,并将其上升到人才培养的使命中去。培养目标定位在跨学科博雅人才,使学生具有复合能力,注重博雅教育,给学生深厚的文化滋养,使大学生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践并重。

(二) 追求教育卓越

新加坡一方面沿袭英联邦的精英教育模式,另一方面从世界各地吸取先进经验,采纳东西方文化之长,改进本国教育体制,发展一流的高等教育。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7-2018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新加坡竞争力仅次于瑞士、美国,位居全球第三,在高等教育及培训方面的得分居全球之冠。[6]

NTU在建校之初就剑指世界一流大学,李光耀政府对其定位是建成东方的麻省理工学院。NTU始终以服务国家为使命,追求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卓越。2008年《南洋理工大学自主化框架协议》明确指出学校战略目标是“实现卓越教学与科研的国际化”,力求发展成为一所卓越的全球科技大学。具体目标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教育,发展国际领先的教学水平,力争成为教学领域的领导者;追求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为本国和全球的科技创新做出贡献。一流本科教学具有高选择性招生的特点[7],NTU招收至少3门课得A的新加坡优质文凭学生。另外,严格筛选国际生,例如在中国招收本科生参考原985、211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并且依据“领导才能、创新与冒险精神、热忱”这三方面选拔学生。

经过30余年的耕耘,NTU已进入全球顶尖大学行列,其人才培养享誉国际,其工学院被誉为全球最杰出的工学院之一,培养了一流的工程科技人才。NTU的毕业生由于较强的技术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广受社会欢迎,其毕业生起薪为新加坡大学毕业生中最高水平。

(三)“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新加坡在出台的教学改革政策中,紧紧抓住教学的核心,即学生的学习。1997年国家提出“思考的学校,学习的国家”计划;2004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提出“全国教师教得少一点,学生能够学的多一点”(Teach Less,Learn More),后来延伸为“少教多学”教学理念。“少教多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學习、独立思考,点燃求知欲,特别是培养终身学习的热忱。“少教多学”并非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教会学生如何更新知识,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方式来培养未来的学生。

新加坡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全面推行这一理念。NTU领导层和教师积极贯彻“少教多学”理念,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个体差异等特征,重视教与学的质量,启发学生面向未来和社会,强调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自如应对未来职场的挑战。为了确保这一理念的实施,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开出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拨付经费开展大规模的教师培训,重视教学方法改革,让教师在“少教”的前提下“会教”;拨付资金改造学校教学设施,保障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四)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其先天的条件。新加坡主要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多民族组成,政府推行了双语政策,学生从中小学开始在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必选一门母语课。该项政策使新加坡人保持着多元的文化传统,同时又能与英语系国家自由交往,充分国际化。李光耀曾把雙语政策誉为“新加坡建国基石之一”。双语政策使新加坡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交流和沟通能力,同时为外国学生、专家学者来新加坡学习与工作提供了便利。

在90年代,新加坡政府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8],从全世界名校大力引进国际化优秀人才。2002年提出了环球校园计划,吸引世界一流大学到新加坡建立分支机构,力争使新加坡成为国际学术中心。NTU自1981年起全部采用全英文授课,在人才培养上致力于保持其国际竞争力,借助全球智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NTU始终以国际化的理念来明确自身定位,确保在国际社会中的不可或缺性,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和改革举措都在国际视野、国际资源下进行。光明日报曾报道南洋理工大学快速成为世界知名大学,完全是受益于国际化。[9]

二、南洋理工大学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践

一流本科教育需要一流的教育理念,也需要一流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流的教学体系、一流的课程、一流的教学法等,后者是教育实践的范畴。NTU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把实现教育卓越作为本科教育的顶层设计,践行了一套培养全方位人才的理念,在课程设置、科教融合、国际化教学、教学法、宿舍导师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为本科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领袖才能和国际视野。

(一)实施博雅教育

NTU为学生创造灵活的、能自由选择、并能发挥他们潜能的教育环境,建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了一流的跨学科课程,实施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球树立了自己的教学品牌。

1.提供跨学科教育项目。跨学科理念受到了NTU师生的高度认可,院系之间开展了不同学科的交流与合作,营造学科交叉的学术氛围。设置了双学位、辅修、精英课程等跨学科教育,给学生广泛的学科选择。大刀阔斧改革本科选修制度,减少主修,增加跨修,同时精简课程内容。从2011级开始所有本科必修科目减少14%,工科课程缩减至134~138个学分,理科和文科则缩减至120~126学分左右。增加了自学时间和跨院系选修课程,例如工程学院要求本院课程和其他学院课程比例为7:3,人文学院可以选修45%的跨院系课程。强化通识教育,通识课程的总学分占到毕业总学分的45%(见表1)。根据业界与雇主的需要,及时推出特色课程。借鉴英国牛津剑桥教育模式,实行分等级的荣誉学位,公共选修课与公共基础课一起计入最后的学分,毕业学位分为不同档次,与就业市场薪酬直接挂钩,此举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相比中国较窄的学科与专业划分,NTU的本科教育是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笔者在电机与电子工程学院调研发现,该学院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学院之一,在校生3000多名,有50个实验室11个研究中心,然而学院仅设置一个本科专业,专业内涵十分丰富,实行跨学科大平台培养,开设了广泛且均衡的课程。从大三开始,学生需要从九个专业方向(供电工程、电子、计算机工程、控制与自动化、通讯工程、微电子、数字信号处理、光电学、信息通信)中选择一个方向进行学习,大四进行为期一年的毕业研究课题。本科课程体现了高度综合化的特点,既涵盖相应的科学知识,还涉及到工程应用。这种情况下院系教师不受自身学科方向的限制,可自由指导学生,强调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而非某一具体专业的技术能力。

(二)科研教学一体化

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一流大学依托学科优势,通过科研促进教学。NTU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实力,学校建有综合性跨学科大楼,拥有4个跨学科研究项目和10个科研中心,致力于跨学科交叉集成,并成立了南洋科技创业中心。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同时服务于本科教学。学院教师组成课程团队,既负责课程教学任务也负责科研项目。在高水平科研的支撑下,优秀本科生从入校开始就接受各种科研锻炼。2004年NTU推出了“本科生研究项目URECA”,项目类型涵盖工程、人文、管理等各学科,到2016年每期项目超800个[10],遴选二年级以上本科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在科学和工程领域有造诣的学生还可以参加校内“杨振宁精英计划”,学习全球首屈一指的研究性课程为进入世界顶级研究生院提前做准备。另外,学校还为本科生设立了“全球研究实习计划(GRI)”,资助学生开展境外研究,旨在进行跨文化的智慧碰撞、获得更广泛的朋友网络。NTU实施科教融合,强调本科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积累,在科学探索中培养创新性思维。

(三)课内课外相融的学习体系

“专业学术学习”和“学生课外活动”是现代大学生成才的两大支柱。NTU一方面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方法,推行卓越教学,打造学生个性化学习;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等,从而逐渐构建自己的自学体系和学习方法。NTU将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大学的每一堂课、每一个院系、每一种活动中去。

1.探索多样化教学法。在少教多学的理念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管理者和学生学习辅助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NTU在2015年设立了教学卓越学院,聘请了最优秀的教授和教师,研究和推动新颖的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时任教务长梅彦昌教授指出“一个伟大的研究员可以是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教师,设立卓越教学学院保证学校始终有一组人在关注教学,让优质的教学在校园内变得更鲜明,使教学和科研产生更大的互动。”[11]为激励教师追求一流的教学,每年颁布“教学卓越奖”。NTU国立教育学院是新加坡国家师资培训机构,能针对各院系教师不同需求,提供系统化的培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法。为配合小班化、研究性教学,从2009年开始对传统教室进行全面改造,除保留几间大讲堂外其余全部变成小班化多媒体教室。截止2016年底共有215间教室改造成了现代化的研讨室,桌椅自由组合,三面墙均配置液晶屏与白板。在NTU,无论是国际知名教授的讲授还是助理教授的小组指导,教学的目标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促进学习成果的获得。

2.实施宿舍导师制。课外活动是学生发现自我、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同时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组织合作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等。NTU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通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开展学生治理,塑造学生自治的形象。NTU作为新加坡最大的寄宿大学,重视寄宿文化的培育,实行了独具特色的宿舍导师制。宿舍导师均由住宿教授担任,住宿教授由各学院教授自由申请,食宿均在学生宿舍,完全与学生打成一片。学校目前共有18栋宿舍,每个宿舍能容纳500至659位住户,以宿舍楼栋为单位选举学生干部,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每栋宿舍配备至少6位住宿教授,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课余活动,帮助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心理问题。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混合住宿、文理渗透、专业互补。宿舍导师制实现了学生通識教育和专才教育的融通,拓展了学生的学术及文化活动。

3.营造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一流的本科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学环境和设施。新加坡教育部为公立大学提供年度偿债基金,帮助现有建筑设施的更新换代。NTU在不同宿舍区建有8个图书馆,馆内设计了静思空间、合作空间、社区空间、互动空间等不同的区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图书馆规划部吴淑妮女士认为:“图书馆是课室与家、实验室与宿舍之间的驿站。图书馆承担加强个人学习、适应不同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意识和终身学习的功能。”2015年NTU学生学习中心(The Hive)投入使用。这栋世界著名的建筑由12座圆形塔楼组成,内部布局了56间辅导室,服务于全校学生。其建筑理念是“促进学生和教授随时聚集和交流,方便地开展小型研讨和自主学习。”笔者在NTU学习期间,深切感受到建筑设施的“用心”,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校园综合建筑体几乎囊括了学生学习生活一切所需。学习场所无处不在,教学楼内、露天广场、楼栋之间的走廊都摆满了宽大的学习桌椅,甚至食堂都能变成开放式的自修室,学生可以随时入座学习。这样宜人的外部学习空间和优越的教学条件,营造了一种学习文化,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立足世界培养人才

2005年新加坡政府发布了《大学自治:迈向卓越巅峰》报告,从此新加坡高等教育进入自治阶段,公立大学实施企业化改革,成为非营利性办学实体。同年《南洋理工大学(公司化)法案》经新加坡国会通过,NTU从此成为自主化大学。政府通过政策协议、绩效协议、质量保障体系三个协议对大学进行管理。NTU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建立了现代大学制度,实施国际化战略,立足全世界办学,追求教学的卓越。

1.实施国际一流的教师发展战略。师资人才是大学最宝贵的战略性资源,是一流本科教育的最根本保障。NTU秉承新加坡政府 “人才立国”理念,以打造国际化高水平人才队伍为目标,面向全球招聘校长、学术副校长以及有国际水准的学者和优秀青年人才。通过建立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实施配套灵活的人才制度,如“带薪休假制度、住房补贴、子女教育资助”等,吸引世界杰出科学家和海外知名教授加入NTU。对引进的教师要求为持有美国排名前30的大学博士学位,待遇上不低于美国前30-50名大学年薪酬的标准。新引进的教师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现场教学水平考核。目前教职工来自全世界80余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泰晤士报大学排名的数据,50%教师和70%的研究人员具有国际化背景。[12]截止2017年底,NTU拥有1750名教师,3527名研究人员,其中20多位世界级的资深教授,70多位杰出青年科学家和学者。专业化的技术支持人员和管理人员为教师、学生提供了精细的管理和服务(见图1、图2)。教师全球化的教育背景、多元化的民族来源为大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层次和视野。

NTU借鉴美国tenure制度,实行严格的国际同行学术评价制度。目前,NTU拥有教授192人,占比仅11%,终身教职岗位申请非常激烈。所有的教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教授每学年课时最低100学时。学校对每一位教师都建立了详尽的KPI关键指标体系,在教学、科研和服务三方面进行考核打分。根据机械与宇航工程学院副院长洪维德(Ang Wei Tec)的访谈了解其具体的评估框架(见表2),评估等级分为五档,规定一定比例的不合格名额,影响人员的去留、长期聘任、年终的奖金,甚至终身教职的申请,以此引导和激励教师在不同领域做出贡献、获得发展。

2.人才培养高度国际化。第一,吸引全世界范围优秀生源。25%的本科生和70%的研究生是国际生。第二,NTU课程得到国际认可。NTU与全球37个国家300多所大学有合作关系,开展合作教育项目50余个。学校大部分专业课程通过了国际认证,所有工学专业均通过了华盛顿协议的认证,商学院通过了欧洲质量发展体系(EQUIS)和美国国际管理教育联合会(AACSB)两大权威认证。第三,学生培养全球化。NTU与国外60多个海外顶尖大学包括麻省理工学院、东京大学等合作开展联合培养计划和双学位计划。实施“全球浸濡计划”“全球暑期学习计划”“国际学生交流计划”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国际合作的能力。根据官方统计,每10名本科生当中就有8名学生到海外高校修读相关科目、参加交流活动或国际竞赛等。在实践教学环节,NTU与全球性的行业和研究的领导者、顶尖企业开展密集合作,与宝马、劳斯莱斯、弗劳恩霍夫协会、博世和Thales等开发联合实验室,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一流的人才。

三、对中国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启示

综观南洋理工大学30多年迅速崛起的历史,开创了后发型大学发展新模式,可以说人才汇聚、资源充裕、高水平管理是其跨越发展的重要因素。[14]更重要是NTU能紧跟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追求教育卓越培养全方位的人才,支撑了新加坡的经济发展。NTU提出了一流的本科教育理念并实践了一套世界先进的教学体制,从而培养了具有创新精神、领袖才能和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相比之下中国大学不缺一流的教学条件,在教学资源、经费投入上都可以引领潮流,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人才培养机制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借鉴NTU本科人才培养的经验,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一流的教育理念是一流本科的核心。NTU本科教育成功之处在于前瞻性地提出了四大教育理念,以先进的理念引领了学校卓越的教学改革。中国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需要创新,以宏大的视野凝聚理念,激发动力,引领发展。理念一旦形成全校共识,必须在学校的政策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等贯彻落实。二是高质量的教学是一流本科的本质表征。NTU汇聚了全球化的高水平师资,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空间和灵活性,给予学生最好的学习体验。中国大学教师的教学投入、学生的学习融入均与国外一流大学有较大差距。在高等教育“双一流”发展战略下,必须保证高端人才服务于本科教学,推进科教协同育人,使“立德树人”成为教授的自觉行动。三是一流的教学制度是一流本科的根本保障。NTU建立了新加坡模式的现代大学制度,按照企业化自主办学,建立了卓越的人才培养制度和学习体系。在“放管服”背景下,我们高校要发挥自主性,建设一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为教师的职业发展与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四是国际化办学是一流本科的必然路径。毋庸置疑NTU是国际化办学的成功典范。当今世界以中国为引领的全球化不断深入,人力资源全球流动成为新常态,国际化是中国本科教育落实“世界制造强国战略”和“世界创新中心”的使命要求。通过教师、学生和研究的全球合作,通过学生互换、教师互派互访等形式,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学习跨文化交流,熟悉全球产业链,为在世界范围内工作做好准备,从而更好地造就一流本科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大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6(6): 1-4.

[2]QS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EB/OL].[2018-06-08].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2019.

[3]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EB/OL].[2017-11-03].https://www.times higher education.com/student/where-to-study/study-in-singapore.

[4]乔学斌,等.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与启示——以南洋理工大学为例[J].江苏高教,2014(6): 156–157.

[5]NTU: NTU at a Glance: Our Vision & Mission[EB/OL].[2017-06-20].http://www.ntu.edu.sg/AboutNTU/CorporateInfo/Pages/visionmission.aspx.

[6]2017-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英文版)[R].世界经济论坛(WEF),2017.

[7]别敦荣.一流大学本科教学的性质、特征及建设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6(8): 7–12.

[8]MOORE K L.The Global Competi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Governmental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al Practices in Singapore[D].Universityn of Pennsylvania.2012.

[9]国际化的受益者—南洋理工大学[EB/OL].[2017-06-20].光明日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01/07/nw.D110000gmrb_20140107_3-13.htm?div=-1.

[10]Undergraduate Research-URECA[EB/OL].[2017-06-20].http://www.ntu.edu.sg/ureca/Pages/default.aspx.

[11]南大设立教学卓越學院[EB/OL].(2014-02-05)[2017-06-20].联合早报网,http://www.zaobao.com.sg/lifestyle/education/news/story20140205-306445.

[12]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EB/OL].[2017-06-20].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6/world-ranking.

[13]2016 Faculty and Staff Population[EB/OL].[2017-06-20].http://www.ntu.edu.sg/AboutNTU/CorporateInfo/FactsFigures/Pages/FactsandFigures.aspx.

[14]江小华,等.研究型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素分析—以南洋理工大学为例[J].复旦教育论坛,2015 (2):80-86.

(责任编辑 赖佳)

猜你喜欢

教育理念
关于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思考与探索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商业需求对工笔花鸟画教育理念的影响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