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原因探析

2018-10-09蒋娟

现代交际 2018年15期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蒋娟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因社会动荡、战争频仍、政权不断更替时兴时废,家族教育因士族大家长期来的发展作为基础,加之官学的衰微和保持家族地位等原因而兴盛。《孝经》《礼》是当时最受重视的儒家经典,释、道思想也影响着家族教育,文学更是被高度重视。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家族教育 原因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5-0073-02

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间,中国处于王朝更迭频繁、割据政权林立的离乱阶段,但它上承秦汉文明,下开隋唐文化先河,是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在文化史上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教育上看,家族教育独树一帜,成为学术、文化延续发展的主要渠道。

一、家族教育兴盛原因

(1)社会动乱,官学衰微。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汉末的战乱,三国的纷争,西晋统一不久发生的“八王之乱”,西晋的灭亡与晋室的东迁,接下来北方十六国的混战,南方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更迭带来的斗争,几十个政权相继更替。在三百多年里,几乎没有多少安宁的时候,战乱和纷争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各个政权的统治者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政权的建设上,对于开办学校教育,则显得力不从心,更有甚者无暇顾及。大多数官学刚刚恢复就因战乱关停,更有甚者统治者只下了办学校的诏令,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因战争告吹了。

曹魏时期统治者对官学的建立颇为重视,中央设有太学,地方设有郡县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太学学风浮华、管理松弛,一些太学生来此仅为避难,另一些则是为了倚仗太学生头衔,将来好混饭吃。曹魏正始年间,皇帝诏议圜丘,“是时郎官及司徒领吏二万余人,虽复分布,见在京师者尚且万人,而应书与议者略无几人。又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从饱食而退。”不仅太学生如此,太学中的教师也多泛泛之辈,“诸博士皆麄疏,无以教弟子。”

动乱的局势影响了官学的正常运作,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求私学来填补教育的空白,作为私学教育重要形式的家族教育成为这一动乱时代最重要的教育方式。

(2)世族发展的基础作用。世族的发展为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的兴旺发达提供了重要基础。秦朝以来,世族势力就成为各朝统治者打击的对象:西汉时期诸侯、卿相等旧贵族被基本铲除,但富商、土豪、地主等新贵族又滋生出来;东汉政权亦是由豪族支撑起来的,世族在东汉开始真正发展起来。东汉世族一方面加快土地兼并,继续敛财;另一方面太学治学仕进相连的教育制度规定和选举制度造成一些官宦家族仕宦累进。汉代学术上独尊儒家经典,导致许多累世学术之家的出现,这些家族治学严谨、门徒众多,优秀者更成为王者之师,于是累世学术转化为累世公卿,学术上的势力演变成政治上的势力。

到了六朝士族统治时期,家族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族基础上教育的兴盛也就自然而然了。并且大族、豪族、望族的家族教育,能够形成系统的理论,并把家族教育制度化、系统化。因此,世家大族并不一定是腐朽的代名词,就家族教育而言,其作用应得到肯定。

(3)保持家族地位的需要。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位居显赫、只手遮天控制了选举,从一方面来说,这阻碍了庶族入仕,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的行为也在时刻提醒士族大家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实力,保存自己的门风,并且豪族之间还存在着激烈的斗争。正如王僧虔在《诫子书》中说:“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告诫子孙后代,即使世代官宦、地位显赫,如果不思进取、穷奢极欲,也终究会沉沦于社会底层;而普通平民,只要努力专研,也有功成名就的一天。并且九品中正制也并不是唯一的选拔制度,察举、征辟仍旧起重要作用,有效地制约着选举中的不良风气。

萧子显在《王俭传》中论道:“晋氏登庸,与之从事,名虽魏臣,实为晋有,故主位虽改,臣任如初。”由此可见,由于门阀士族的垄断,朝代的更替多是以宫廷上层的权利集团更换的形式进行,于世族大家的既得利益并没有损害。这样的社会现实导致人们观念变化: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如果丧失门第,家族的一切利益全部都會丧失。并且动乱的政局是无法预测的外因,但通过对子孙后代的教育来保持家族的地位和影响则是可以做到的。因此,对门第前途的期望与忧虑导致门阀士族家族教育的兴起,这是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异军突起的根本原因。

二、家族教育内容丰富原因

(1)《孝经》《礼》仍受重视的原因。《孝经》和《礼》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的两部重要儒家经典。家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是主要社会单位,还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基点与依靠。因此,保持家族繁荣是每个家族成员最重要的事务,齐家的重要性在这一时期特别鲜明,“孝”自然而然成为当时家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对于“孝”十分重视,在当权者的鼓励和提倡下,《孝经》便流行起来。鲁迅曾言:“魏晋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就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曹操、司马氏等皆为叛离君臣之道的不忠之人,“忠”自然不能成为新当权者的政治遮羞布,并且儒家伦理道德价值中“忠”“孝”本为一体,“忠”甚至是从“孝”延伸出来的,那么“孝”自然大行其道。

在经学之中,《礼》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在南朝时期,习《礼》者数量激增。《礼》之所以成为当时的家族教育内容,是因为《礼》学是实用经学,对《礼》的重视实际上是对经学在宗法礼制方面应用的重视,家族内部的正常运转需要《礼》来规范。

(2)释、道进入家族教育的原因。六朝时期玄风大盛,直接影响到当时的家庭教育。汉末政权的腐朽加速了经学的僵化,党锢之祸、农民起义最终导致经学独霸的破灭。六朝玄学虽是取自“三玄”之名,最初思想来源于《老》《庄》《易》,但是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佛教思想,博采了三家之长,可谓自成一体。实际上,儒学理论一直缺少对个体思想的终极关怀,个体从属于集体,人伦一直在支撑人们对儒学的信仰,但在儒学在汉代的发展过程中,个体被抛在一边,只走《礼》学的“外王”之路,脱离了《孟子》的“内圣”之道。在动乱的魏晋南北朝,儒学理论道德失去了支撑的基础,空虚、迷茫,缺乏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把握等观念时时影响着当时的知识分子。而道学、佛学理论,恰巧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较深入,正当六朝乱世,于是三家合流便成为大势所趋。

(3)文学在家族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原因。魏晋南北朝的家族教育对文学尤其重视,世族大家在文学方面更是“文才相继”,其原因在:首先,东汉时期经学独尊,师法、家法的出现,渐渐形成了世擅儒家经典的家族。其次,东汉末年,党锢之争,士人对当时的腐朽政权非常失望失望,一些人开始消沉,进入魏晋时期,战争连连,士风更是以消极为主,知识分子只能寄希望于洁身自好,而文学就是展示自我风采、立言扬名最主要的途径和工具。于是文学成为知识分子抒发心声的最佳方式。再次,选举制度中对于文才的要求,也刺激了士人投身文学创作。另外,高门大族的门风也促进了文学兴盛。为了与庶族有所区别,士族大家十分注重门风,正如陈寅恪所说:“所谓高门,不必以高官为唯一标准……或以具备高官及才学二条件为其理想之标准第一等门第。”因此,许多贵族大家非常注重才学传承。最后,曹操父子引领了文学之风,并形成了之后六朝的尚文之风。“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从建安文坛到正始文学、太康文学,从晋宋之际的五言诗到南宋永明体、乐府诗歌。六朝文学的兴盛不胜枚举。

参考文献:

[1](晋)陈寿.三国志[M].(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

[2]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C].而已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丁昕.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发展的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魏晋南北朝
浅析秦汉到魏晋南北朝印章艺术风格变化的原因
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探究
浅析魏晋南北朝书法教育
魏晋南北朝联句诗初探
简论魏晋南北朝上层社会妇女的悍妒风气
魏晋南北朝序文刍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