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的浪漫
——清代护甲浅谈
2018-10-09张鹏鑫广西艺术学院学校广西南宁530000
张鹏鑫(广西艺术学院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0)
图1 代尔所画的慈禧像
晚清慈祥太后身边的御前女官德龄曾经在《清宫二年记》中场记载了慈禧太后佩戴的不同材质的护甲:“右手罩以金护指,长约三寸。左手两指,罩以玉护指长短与右手同。”慈禧是垂帘听政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太后,也是及其喜爱美甲之人。慈禧太后爱留甲,尤其是无名指和小指,每天睡前会用温水浸泡指甲,而后用用工具校正,再将指甲内外均用刷子刷一遍,最后用指甲油涂抹均匀以保护指甲。慈禧的护甲极其名贵,有玉制的、镂空掐丝珐琅的、也有纯金的、玳瑁等等。这些清代女性的护甲套极具时代特色,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的审美趣味。
一.蓄甲习俗
《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种观念正是古人蓄甲习惯的来源。《礼记》中记载:“君、大夫鬊爪实於绿中,士埋之。”个人认为指甲发肤都是父母赐予的,是生命的一部分,因此不能修剪,只能蓄养,也是因为这种重视指甲的情意,使古人养成了蓄甲习俗。
古人认为蓄甲可以在视觉上令手指变得长而尖,这很符合古人对女性的手指审美标准:长、白、尖,因此古代女子也都热衷于蓄甲,从慈禧对蓄甲的疯狂便可见一二。《诗·魏风·葛》:“掺掺女手,可以缝裳。”《孔雀东南飞》写“指如剥葱根”来描写手的白嫩细长。唐代诗人韩偓《咏手》“腕白肤红玉笋芽”以嫩笋喻手。《陈高书·高祖章皇后传》中就记载了南朝陈武帝章皇后手指甲长五寸,颜色红中透白,每逢丧事就会有一个指甲折断。清代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只见晴雯从幔中伸出手来,两根指甲足有二三寸长,尚有金凤花染红的痕迹。”第七十七回,宝玉私下去看望病重的晴雯,晴雯拭泪,把那手用力拳回,搁在口边,狠命地一咬,“只听得咯吱一声,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咬下,拉了宝玉的手,将指甲搁在他手里”。
二.护甲的产生和工艺
古人的蓄甲之风盛行,但蓄甲却是一件非常细致的事情,不得从事体力劳动,并且耗费时间比较久,约要半年左右,稍微保养不当,便会断裂,因此产生了护甲。而早在战国时期,便出现了护甲的前身——护甲。内蒙准格尔旗战国墓、吉林榆树大坡老河深汉墓就曾经出土过金片和白银铸成的护甲。此时的护甲是由较薄的金属片卷曲而成,成螺旋状向上延伸,粗细长短都可以调节,很简单,而且实用(如图2)。
清朝时期,蓄甲盛极一时。贵族女子生活安逸清闲,把修饰指甲当作乐趣,用来打发时光,因此,佩戴护甲也成为了当时非常流行的装饰方式。清朝陈裴之悼念亡妾之作《香畹楼忆语》中写道:“发长委地,光可见人。指爪皆长数寸,最自珍惜。每有操作,必以金驱护之。弥留之际,郑媪为理遗发,令其轻弃更倩闰湘尽剪长爪,并藏翠桃香盒中”,这里的“金驱”指的就是护甲。
图2 吉林省榆树老河深汉墓出土的金护指图
3清代金镶石珠指甲套
早期的护甲样式简单,细长略弯,材质也仅限于竹管、芦草、金、银、铜。随着时代的发展,技艺也提到提升,护指的样式和材质都有了很大改善。用料开始出现玻璃、玉、玳瑁、珍珠、铜鎏金等等;而工艺制作则汇集了中国传统工艺,如点翠、珐琅、累丝、鎏金、焊接、镶嵌、镂刻、錾花、錾刻、掐金丝等等;护甲款式也不再居于细长略弯,而是加长加弯,有些还会在基部垂挂流苏,或垂挂小链子,并在上面点缀宝石珍珠,做成石榴、莲蓬等形状以喻吉意。更有将这些小饰品中镂空,放入小珠子,宛若铃铛,走路时叮铃作响,使得女子举手投足间无限风情。护指长度五公分到十几公分不等,线条流畅,为使空气流通不憋闷,护甲背部很少封闭,大部分为镂空造型。
而古人也将中国传统中的优良品质和精神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寄托在了护甲的纹样中。如梅花纹、兰花纹、竹叶纹、菊花纹、莲花纹,就是护甲上常用的纹样,也是古人对“梅、兰、竹、菊”的风骨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的追求。多福多寿是中国人自古的期盼,而指甲套上经常可见的也是、寿字纹、福字纹、蝙蝠纹。寿字纹和福字纹是以“寿”字和“福”字为原型,变形成为具有装饰性的各种纹样,蝙蝠纹因“蝠”与“福”同音,也被古人视为吉祥的纹样。又有“卍”为古人所喜爱,其原为一种符咒,后来用于佛教的吉祥标志,被古人寓意“富贵不断”。
三.护甲的佩戴方法
图4 《喜溢秋庭图》
在一些晚清的老照片和一些清代女子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护甲几乎无处不在,如道光皇帝的《喜溢秋庭图》和《乾隆妃梳妆图》,后宫妃嫔均留蓄甲,并且将护甲套在无名指和小指上。《清稗类钞·服饰》中记载:“金指甲,妇女施之以为饰……自大指外,皆有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代女子佩戴护甲,除大拇指外,都可佩戴,大部分人佩戴三个或四个手指,最少只戴无名指和小指。葱葱玉指躲在宽大的袖口里,隐约露出白皙的手和狭长华贵的护指,成为清朝的时尚。
四.结束语
指甲套是富贵清闲的产物,也象征了权力和地位。自从护指的风潮从清宫流传出来,无论是官宦还是富贵人家纷纷效仿,连地位略高的太监也在小指上套上护甲。清朝灭亡后,这种风潮变渐渐消失,仅有少数旧式家庭依然保持佩戴护指的习惯。而民国时期,首饰出口也是对外贸易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护指对于西方人来说散发着非常神秘的东方色彩,因此一度畅销,由于没有实用价值,最终传世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