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审美教育改善文化生态
2018-10-09朱亦一
_朱亦一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美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加强审美教育是改善国家文化生态的重要举措。
现在我们谈到治理腐败,很多人寄希望于改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有问题,我们的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自然生态的恶化更是触目惊心。政治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加以分析,固然是由许许多多的因素所决定,但和不良的文化生态也息息相关。
当下文化生态的一个大问题是审美缺失、审美扭曲、审美低下,部分人是非混淆,美丑不分,真假不辨,善恶颠倒,加之“三俗”盛行,自觉或不自觉地滑向了泛消费主义文化的泥淖。个别领导干部(甚至极个别高级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他们不读案头上摆的那些富含真知真理的马列主义著作而读那些厚黑学、官场沉浮、权术相术潜规则之类的歪书、邪书。在审美趣味上,他们可能也喜欢书画、古玩与收藏,但往往是为了寻求感官享受、贪图物质占有,而不是为了获得文化熏陶,接受审美滋养。一些青少年,对高尚文学、高雅文化缺乏兴趣,沉湎于网络游戏、网络文学、色情视频,导致精神贫乏、空虚,由此产生的自杀、暴力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电视台、商业网站热衷于各式各样的真人秀节目,津津乐道于影视明星的绯闻琐事,大肆包装并炒作各类言行出位、荒唐的所谓“红人”,其格调低下,娱乐泛化,甚至以丑为美,以恶俗为时尚。这样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取向,将会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在这样一个消费主义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该如何存身、落地、弘扬?
不少人也许会认同这样的看法: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我们迎来了一个思想文化极为活跃、文化产品极为丰富的多元时代。的确,我们的文化在量的扩充、在形态的拓展延伸方面可以说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深入地想一想,在看似文化活跃繁盛的背后,全体国民的审美意识、审美水准、审美修养获得相应的提升了吗?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发展能够为中华文明宝库贡献些什么?能为世界的文明发展提供什么?量的扩充无论如何不能代替质的超越,如果抽离了审美的内核,文化的块头再怎么发达,也不过是头泥足巨象;如果社会整体性的审美出现倒退,文化的所谓兴盛也许不是财富,而是灾难。
正确的审美立场、审美观以及普遍高尚、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倾向、审美习惯,是铸就良好文化生态的重要标志,也是培育、滋生良好文化生态的重要因素。反过来,良好的文化生态又会孕育、确立和巩固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普遍高尚、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倾向、审美习惯。
《丝路山水地图》(部分)
长期以来我们对全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始终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基本上没有自觉地、有意识地以至系统地、整体地对党员进行审美教育,即使曾经安排过一些教育内容,也是零碎的,不具规模、不成体系的。作为已经在中国执政近70年的中国共产党,现在有必要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明确提出党自身的文化建设任务,这对于凝聚党团结奋斗的文化力量,并由文化认同的一致进而促进全党、全国人民思想的统一,增强“四个自信”,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无疑,审美立场、审美观、审美取向、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党的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我们的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头人,是国家精神、民族精神的引领者、示范者,必须且只能依靠他们引领审美风尚,只有如此,共建、共享一个中华民族共有的健康的精神家园才能实现。党史、党课教育、党日活动、党员及党的干部的学习培训等等,要适度安排文化艺术活动,并结合这些活动进行审美教育、审美锻炼、审美养成。经过审美教育、审美培养,使我们每一位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能够认识到:美在内容上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美是旺盛、积极向上生命力的体现,这将有助于培养基本的唯物主义意识;认识到美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的生活创造,这将有助于培养民本情怀,有助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有助于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各级领导干部把健康的审美意识运用于城市建设、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我们的国家会建设得更加美好。
美育是审美教育。多年来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学校美育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提高学生审美意识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有的全日制教育体系对审美教育的重视还不够,成为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在青少年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高中、大学教育阶段,有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理想信念教育缺失,“两课”教学僵化、乏力,效果堪忧,更谈不上审美教育的全面有效实施。小学、初中阶段虽开设有艺术课程,但还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审美教育。诚然,一般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缺乏开设艺术课诸如欣赏课程这样的条件,但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例如,组织开展读书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参观,组织他们观看欣赏一些思想性、艺术性都好的戏剧、电影、音乐、综艺演出,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使他们既获得审美快感,又受到审美教育和熏陶,从而达到审美教育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温润人的心灵,激励人拼搏向上的目的。
审美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精神家园建设工程,国民的审美教育和引导同样需要重视。要把审美培育贯穿于文化建设、文化活动之中,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培育之中。国民良好的审美观、审美情趣培育起来了,其文化鉴别力、欣赏力乃至文化素养都会随之提升,这对于培养其对民族、国家和历史的认知能力,培养其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而不至于轻易滑入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深渊至关重要。
总之,审美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审美教育不仅解决、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且要解决关于人的信仰、关于人的世界观的再造与提升。不要低估审美教育对人的精神境界提升的作用,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作用,对民族精神、国家精神的凝聚作用,而且这种教育的初衷一旦实现,对于抵御外来文化侵蚀、确保我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就能起到固本强基的作用。
当下中国各种文化思潮正呈现交汇、交融、交锋的复杂态势,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三种主要文化力量在激烈角逐。一个时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与西方文化传播势头强劲,但如果说前者还更多地停留在学术层面与书斋里的话,后者则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都直接对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践行构成巨大冲击。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西方文化中也包含有益于我们的成分。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角度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要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对其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自己头脑清醒,鉴别力强,抗摔打,脚跟稳,否则就经不起风浪。
当下尤其需要警惕的是,西方世界现阶段正借助资本及其自我增殖的力量,以资本全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普世价值”、消费主义等,主要采取泛娱乐化(即群氓文化,这与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截然不同)的方式实现自我存在,干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如此态势若不及时遏止,任其日久天长放纵、侵蚀的话,势必会导致我国文化消费主义横行,致使大众文化产生外因引导式裂变,削弱马克思主义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力、引导力。我们的宣传、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学术研究与教学等部门,要勇敢地担当起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指导地位和对社会主义文化主导地位的责任,以正确的、符合国家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审美立场、审美观念、审美原则、审美情趣,生产、挖掘、引进、传播先进向上的文化产品,大力弘扬文化的正能量,在阻击、消解泛娱乐化、消费主义文化的入侵方面,广泛深入地开展审美教育,打一场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改善文化生态的艰苦而必胜的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