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雄安新区建设后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特征研究

2018-10-08方大春裴梦迪

当代经济管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雄安新区

方大春 裴梦迪

[摘要]雄安新区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战略选择,必然会对京津冀城市群产生影响。采用灰色预测法对京津冀城市2022年人口和GDP进行预测,通过城市首位度、人口基尼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Zipf维数、地理联系率、经济联系强度等指标,考察城市群人口规模空间分布特征和经济联系强度空间特征。实证研究发现:雄安新区设立有利于京津冀城市群人口规模均衡分布,提高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经济联系强度,推进京津冀城市群京津石核心区打造。进而从正确把握雄安新区建设的区域功能定位、创新地区间利益分享机制、推进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建设、转移承接与建设同步等方面对雄安新区建设和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雄安新区;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特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8)04-0060-06

一、引言

城市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其城市规模分布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体系功能的发挥和竞争力的提升(程开明等,2012)。京津冀城市群位于中国华北、东北、华东的接合部,是连接这三大区域的重要枢纽,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将以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形态。2014年2月26日,习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在“四个需要”中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优化城市群空间形态的需要。因此,深入理解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赫胜彬等回,2015)。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北京、天津却不能很好地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首位城市与中小城市规模差距大,城市体系不均衡,人口规模处于弱集中状态,经济规模处于强集中状态,经济发展不协调(范晓莉等,2015)。王振坡等(2105)基于1999-2013年城区人口数据,实证研究认为城市群规模呈现明显发散增长态势,首位城市北京的集聚效应突出,中小城市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进,北京出现了房价居高不下、交通日益拥堵、环境质量下降的种种问题,有必要规划一个集中疏解地来承接北京的部分非首都功能产业(肖金成,2017)。2017年4月1日,中央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战略选择。雄安新区设立引起了学者广泛关注,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设立价值、发展战略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常纪文(2017)认为河北雄安新区紧邻北京、天津、石家庄和保定,可作为北京、天津与河北对接、耦合的“齿轮城市”,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张耀军(2017)明确指出雄安新区的设立是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刘茜等(2017)从秩序维度视角认为雄安新区建设存在许多优势,但也存在风险。叶振宇(2017)从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和河北直接存在关系角度探讨合作途径。

雄安新区建设会对京津冀城市群产生何种影响?不仅需要从理论上阐述,更需要从实证分析角度回答。考虑到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建设需要一段时间,一般按照5年建设周期,以2022年为建成时间节点,通过雄安新区设立与否,对比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的结构特征变化。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一)数据来源

京津冀年末人口与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来自于2011-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与《河北省统计年鉴》。城市之间的高速距离与高铁时间分别来自于百度地圖与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

(二)数据处理

基于研究对象统一性和研究结果可比较性,本文研究对象为京津冀城市群14个城市(新区),具体为: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不含安新县、容城县、雄县)、邯郸、唐山、沧州、邢台、廊坊、衡水、张家口、承德、秦皇岛、雄安新区(安新县、容城县、雄县)。为了便于统一,将2015年雄县、安新县与容城县也称为雄安。

本研究重点在于对比2022年与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特征差异,那么对于2022年数据的科学预测就变得尤为关键。基于数据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采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2022年京津冀各城市(除雄安新区)年末总人口与地区生产总值进行预测,数据以2010年为基期进行平减。

雄安新区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第二产业主要体现经济功能,在此假设以第二产业为代表的非首都功能全部转移到雄安新区,与第二产业直接相关服务业也要转移到雄安新区,参考李逸飞等(2017)相关实证研究结果,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口大致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一半㈣。雄安新区2022年全部承接北京市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及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生产性服务业的转移人口为第二产业的一半,并根据第三产业转移人口占北京市2022年从事第三产业人口比例,计算得出转移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总值。北京市转移到雄安新区产业就业人口按照雄安新区常住人口标准计算,并不要求是雄安新区户籍人口。另外,再加上2022年雄县、安新县与容城县自身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共同构成2022年雄安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与年末人口。

2015年城市间交通时间测算:对于没有直达高铁的城市,根据高速公路的时间折算。对于雄安新区到其他各城市的时间,取三县各自到其他城市的平均值。根据《河北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蓝图,2020年京津冀各城市之间基本形成城际高速铁路,那么2022年城市间都开通城际高铁。考虑到高铁主要承担人流,城市群内物流大部分还要通过高速公路运输。为此,城市间交通时间为高铁交通时间和高速交通时间之和的一半。

三、城市群人口规模空间分布特征

(一)城市首位度

一般情况下首位带动城市群的2城市首位度指数为2。由表2可知,2015年和2022年京津冀城市的首位指数均小于这个标准,所以不是首位分布。设立雄安新区后,2022年的3种城市首位指数均小于不设立雄安新区的城市首位指数值,说明雄安新区建设有利于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双核心发展,提高天津市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地位。

(二)基尼系数

城市基尼系数是由加拿大约克大学的马歇尔f,1,U,Marshalll教授在研究不同规模城市的发育成长状况时提出(张虹鸥等,2006)。城市基尼系数可以很准确地衡量城市群内各个城市之间的规模差异,其取值范围在0-1。城市基尼指数越接近于1,表明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越不均衡,反之则分布越均衡。

(三)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

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HHI),最初是一种测量产业集中度的综合指数。本文把HHI指数定义为各城市居民数占城市群居民总数比重的平方和,度量的是整个城市体系中城市居民的集中程度,完整地反映整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谢小平等,2012)。HHI指数一般在0-1之间,HHI指数越大,说明规模分布越集中。

(四)Zipf维数和位序一规模法则分析

城镇等级的规模存在着无标度性,具有分形特征。因此,将位序一规模法则与分形理论结合运用。分形特征需要分维数测度,确定分维最基本的方法是豪斯道夫(Hausdofff)分维类比,其基本思想是对于一个特定区域,将城市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用人口尺度r来衡量人口规模大于r的城市数目N(r),可以看出,N(r)随着r的增大而变小。

通过表5可以总结出京津冀城市群规模分布的大概趋势:

第一,2015年和2022年京津冀城市群城市规模Zipf维数均小于1,说明首位城市的规模不是很突出,人口分布比较均衡。

第二,不设立雄安新区,京津冀城市群城市规模zipf维数q值从2015年的0,8706增加到2022年的0,9138,京津冀城市群的首位城市规模分布增强;设立雄安新区,Zipf维数q值从2015年的0,8706降低到2022年的0,7651,Zipf维数q值比同期不设雄安新区情况下降16,28%。这说明雄安新区设立使京津冀城市群首位型城市规模分布逐步减弱,推动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向合理态势转变。

第三,2015年和2022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规模与位序都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决定系数R2从2015年的0,7984上升到了2022年的0,8279(不设立雄安新区)和0,9364(设立雄安新区),说明城市群城市人口规模分布越来越呈现显著的分形特征。

(五)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均衡度

地理联系率可以反映人口与产值之间的均衡程度,地理联系率越大则表示均衡程度越高(党国锋等,2008)。

由表6可知,地理联系率从2015年的76,53上升到2022年的78,31(不设立雄安新区)和79,04(设立雄安新区),表明设立雄安新区后的京津冀城市群在2022年经济空间分布均衡度有提高。

四、经济联系强度空间特征

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强度变化一般可以用经济联系强度(空间相互作用量)来衡量。国内王德忠等(1996)首先提出了绝对经济联系强度、相对经济联系强度和最大可能经济联系强度等概念,认为经济联系强度是用来衡量区域间经济联系程度大小的指标,既反映了经济中心对周围地区的辐射扩散与极化能力,也反映了周围地区对经济中心辐射潜能的接受能力。一般采用绝对经济联

运用相关数据及公式,可以分别计算出2015年和2022年京津冀地区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以及整体经济联系强度(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2015年京津冀地区对外经济联系强度总体为108 684,43。如果不设立雄安新区,则2022年京津冀城市群总体经济联系强度为231 194,66,设立雄安新区之后的强度值为246 899,65,雄安新区的设立可以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经济联系强度,提高幅度为6,79%。

核心区的确定是推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程中的关键。2015年5月10日,河北经贸大学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联合召开“加快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一致建议把京津石作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区。肖金成(2014)认为京津冀城市群需要构建“一轴两带三城四区”的区域发展格局,其中构建“京津石”大三角是核心。雄安新区位于京津石核心区内,在此考察雄安新区设立是否提升京津石核心区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见表8)。

根据表8可知,如雄安新区没有设立,到2022年京津石核心区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总和占比低于2015年占比:雄安新区建成后,2022年京津石核心区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总和占比却高于2015年占比,比同期不设立雄安新区提高4,92%,说明有利于推进京津石核心区建设。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城市首位度、人口基尼系数、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ziDf维数、地理联系率等指标考察雄安新区建成后对城市群人口规模空间分布特征是否有影响。结果表明:雄安新区设立促使京津冀城市群首位型城市规模分布逐步减弱,推动城市群双核带动:人口基尼系数比同期不设立雄安新区下降10,55%,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比同期不设立雄安新区下降6,89%,Zipf维数比同期不设立雄安新区下降19,48%;雄安新区设立后地理联系率(79,04)比不设立雄安新区地理联系率(78,3 1)有提升,改善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和经济分布的耦合程度:设立雄安新区京津冀城市群城市规模Zipf维数q值从2015年的0,8706降低到2022年的0,7651,zipf维数q值比同期不设雄安新区情况下降16,28%。这些指标从多角度证实设立雄安新区推进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口规模均衡分布,提升经济分布耦合程度,有利于整个城市群的均衡发展。

通过经济联系强度等指标考察雄安新区建成后对城市群空间联系经济特征是否有影响。结果表明:雄安新区的设立可以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经济联系强度,提高幅度为6,79%:雄安新区设立可以增强京津石核心区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比同期不设立雄安新区提高4,92%。这表明设立雄安新区有利于增强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经济联系强度,有利于推进京津冀城市群中京津石三角区建设,打造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区。

(二)建议

雄安新区建设有利于推进京津冀城市协同发展,如何建设好雄安新区是关键。结合上述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正确把握雄安新区建设的区域功能定位。雄安新区建设最主要功能就是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转移和疏解,在功能定位上特别是要同北京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有所分工,实现错位发展。通过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提升产业层次、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要充分发挥雄安新区对冀中南乃至整个河北的辐射带动作用,缩小河北与京津两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实现区域良性互动,促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

第二,创新地区间利益分享机制。雄安新区的建设是国家战略,是政府行为,在建设初期需要中央政府大力推动,待雄安新区建设有一定规模以后,需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主导作用。政府可以引导机构、人员向雄安新区迁移,涉及到地区间经济利益调整,这需要创新地区间合作模式与利益分享机制,实现区域间多赢发展格局。

第三,推进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通过快速轨道交通让京津冀区域内城市之间互联互通。应加大向落后腹地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人口、产业及城市功能在京津冀城市群内的合理布局。

第四,转移承接与建设同步。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新区开发建设,启动一批重点功能疏解项目,力争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承接同步推进、早见成效。在转移承接过程中,可以通过总部經济形式,有序推进北京市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到雄安新区,保证转移过程中不能影响生产。

(责任编辑:李萌)

猜你喜欢

雄安新区
抓住北京新机场发展机遇,发展廊坊临空经济策略研究
协同创新,共图千年大计
浅析雄安新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认清建设雄安新区的根本战略意图
唱衰雄安新区论调为什么站不住脚
杨谊兴: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社会化改造项目
杨谊兴: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社会化改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