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水平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预测价值

2018-10-08许海棠荣星何跃娥仇慧仙张松跃任跃褚茂平吴蓉洲

浙江医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川崎急性期氧化应激

许海棠 荣星 何跃娥 仇慧仙 张松跃 任跃 褚茂平 吴蓉洲

川崎病是一种病理改变特点为全身性中小血管炎的疾病,并可累及冠状动脉,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目前川崎病分布于全球,其中以亚裔患儿最为常见[1-2]。然而,关于川崎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也无冠状动脉损伤的预测指标。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是一种新型氧化应激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常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检测。本文收集6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血清8-OHDG水平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预测价值。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6年1至8月本院收治的60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4例,女16例;发病年龄3个月~9岁;发病第2周冠状动脉超声检查提示冠状动脉损伤17例,冠状动脉正常43例;均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发热第6~10天给予丙种球蛋白针2g·kg-1·d-1冲击治疗;确诊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30~50mg·kg-1·d-1口服治疗,待体温正常3d后减量至3~5mg·kg-1·d-1;冠状动脉正常者予以阿司匹林维持口服2~3个月,冠状动脉损伤者予以阿司匹林片持续服用直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选取同期住院且年龄匹配的20例发热(发热时间5~10d)患儿,其中上呼吸道感染6例,肺炎6例,急性支气管炎2例,败血症4例,手足口病2例。选取年龄匹配的20例健康儿童进行对照。所有血清标本的采集,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3组儿童血清8-OHDG水平,川崎病患儿包括急性期及恢复期(发病后3~4周)。采集3ml空腹静脉血,2%乙二胺四乙酸钠抗凝,常规分离血清,-70℃冻存待用。试剂盒购自中国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规格96T,批号589320-96S)。并检测川崎病患儿C反应蛋白、WBC、中性粒细胞比值、AST、白蛋白、脑钠肽等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8-OHDG水平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效能;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8-OHDG与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儿童血清8-OHDG水平比较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8-OHDG水平为(57.99±29.24)pg/ml,明显高于恢复期的(33.36±19.94)pg/ml(P<0.05);亦明显高于发热患儿的(41.85±20.00)pg/ml、健康儿童的(23.42±12.71)pg/ml(均P<0.05)。川崎病患儿恢复期血清8-OHDG水平与发热患儿、健康儿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发热患儿血清8-OHDG水平较健康儿童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川崎病患儿血清8-OHDG水平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 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损伤患儿血清8-OHDG水平为(70.33±28.78)pg/ml,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患儿的(53.63±28.4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川崎病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WBC、中性粒细胞比值、AST、白蛋白、脑钠肽、8-OHDG水平均与冠状动脉损伤有关(均P<0.05),见表1。将以上7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血清WBC(OR=1.472,95%CI:1.023~2.118,P<0.05)、C 反应蛋白(OR=1.080,95%CI:1.014~1.149,P<0.05)、8-OHDG(OR=1.534,95%CI:1.016~2.717,P<0.05)均是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因素。

表1 影响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的单因素分析

2.4 血清8-OHDG水平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效能分析 血清8-OHDG水平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截断值为35.40pg/ml,灵敏度为0.82,特异度为0.58,AUC为0.763,ROC曲线见图1。

2.5 川崎病患儿血清8-OHDG与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分析 川崎病患儿血清8-OHDG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507,P<0.05)。

图1 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血清8-OHDG诊断的ROC曲线

3 讨论

川崎病是一种以弥漫性、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目前认为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冠状动脉损伤是川崎病常见且很难处理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目前尚无相关预测指标。近年来报道川崎病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包括遗传学说、感染学说、超抗原学说、免疫细胞异常活化学说、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学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学说、基质金属蛋白酶9学说[3-4]。目前有学者发现氧化应激伴随炎症反应参与川崎病发生、发展[5-7]。8-OHDG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种评价DNA氧化损伤和氧化应激状态的新型敏感指标[8]。它在活性氧簇(ROS)引起DNA氧化损伤修饰过程中产生,表现为人体细胞受外源性物质刺激产生过量的ROS,ROS准确地攻击DNA中的鸟嘌呤(dG),使得脱氧鸟苷氧化为8-OHDG,在特异性DNA修复酶作用下,8-OHDG被剪切清除,经肾脏以原型排出。笔者前期小样本研究发现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8-OHDG水平较其恢复期、发热患儿、健康儿童均明显升高,从而推测氧化应激可能参与川崎病的发病机制[9];但是关于血清8-OHDG水平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预测价值尚不清楚。

本研究加大样本量,对6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川崎病患儿的急性期血清8-OHDG水平明显高于发热患儿及健康儿童,再次证实氧化应激可能参与川崎病的发病机制。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WBC、C反应蛋白、8-OHDG水平均是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因素。Kobayashi等[10]研究认为C反应蛋白较高者冠状动脉瘤发生率明显升高,且川崎病复发率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Mori等[11]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是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的危险因素。亦有研究表明经过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后,C反应蛋白仍较高的患儿易合并冠状动脉损伤[12]。Kobayashi等[10]研究认为C反应蛋白是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川崎病急性期炎症反应剧烈,WBC升高且与血管炎症反应程度呈正相关。Zhang等[13]研究发现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WBC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者。江莹子等[14]研究证实WBC、C反应蛋白是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发现血清8-OHDG水平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截断值为35.40pg/ml,灵敏度为0.82,特异度为0.58,AUC为0.763;指出血清8-OHG水平也能预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笔者认为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在川崎病血管炎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如下作用:受炎症刺激物作用,内皮细胞受损从而引发炎症反应;TNF-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促进炎症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炎症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刺激肝脏产生C反应蛋白;炎症因子促使炎症细胞中的NAD(P)H氧化酶活化,导致快速产生大量ROS。此外,炎症因子诱导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和释放NO,而NO是一种不稳定自由基,易变为过氧亚硝酸盐;而过氧亚硝酸盐非常敏感,其强氧化活性能直接使血管组织失活。NAD(P)H氧化酶在内皮细胞膜上与黄嘌呤氧化酶系统反应并引起花生四烯酸级联反应,产生促炎物质如白三烯并产生ROS[15]。在炎症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氧自由基,能使体内氧化反应增强,同时进一步加强氧化及炎症间的连锁反应。可见,川崎病的发生与发展是炎症和氧化应激共同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血清8-OHDG水平是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早期预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标志物。

猜你喜欢

川崎急性期氧化应激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灯盏花乙素抗氧化应激机制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环状RNA与氧化应激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在识别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炎症-氧化应激角度探讨中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干预作用